
忻州網訊(撰稿:梁生智)2月2日。壬寅正月初二。按中國傳統的漢族節日習俗,這一天要回娘家。也就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着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過去,女兒回娘家要帶一些餅果,由母親分送鄰裡鄉親,這種習俗反映了漢族百姓表達辭舊迎新,企盼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同時,也傳遞的是“禮輕情意重”,村裡的女兒對家鄉人的切切思念。
另一習俗就是祭祖、上墳,在漢民族傳統裡,這一天不論身份地位多高,都要祭祖,俗稱“給祖先拜年”,表達的是對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再一習俗則是北方要祭财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這一天要祭财神。表達的是人們對美好富有生活的祝願。
現在,随着現代的變遷,許多傳統的習俗開始淡出人們的生活,尤其是許多年輕人更是知之甚少,傳統文化的缺少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博物館往往承載着的就是曆史和文化的呈現重任,讓後世有所了解,讓過往得以傳承,讓文化得以發展。
秀容書院博物館的初衷就是緻力成為秀容古城和秀容書院的标志性文化高地,通過館藏館展讓更多的人走進忻州的曆史,感受忻州的文化,熱愛忻州這塊土地。
同樣是十點左右,天漸轉暖,博物館就開始有人不斷進入。從“疫情防控”登記表看,有晉中,榆次,太原,原平等衆多地方前來的朋友。
因為春節期間,多數人是一家子出動。在每一個展廳,在許多藏品前,總有父母給孩子講這些藏品的意義和價值。有很多青少年在展品前認真觀看,還時不時說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家四口,在每一個展廳都停留很長時間,在每一件展品前都要認真觀看。在“九原文脈”廳,他們看完所有展品後,特别在播放“九原岡北齊壁畫”發掘考古視訊前一直覺看完全部内容。在“讀書山房”,他們也是認真地觀看了所有展品,兩孩子還對《雁門集》發生了興趣,覺得過去的書的裝訂形式很别緻。孩子的父親還特别吩咐其妻子給他在條案前拍照留影,後來,孩子也特别拍了照。
正月初二,除了傳統的習俗,一家人走進博物館其實是一種極好的新習俗。就像一位母親對孩子說,“進去好好看看,能寫出好文章。”是啊,這就是一種樸素的願望,但也是最本質的對人生的一種認知。因為,博物館連通的就是曆史和文化,是承載人類精神傳承的最好場所。秀容書院博物館就與傳統的教育傳承有關,在這裡零距離地沉浸于曆史和文化,近距離的觀賞曆史,近距離的感受傳統,近距離的傾聽精神,是一年最好的開始!
秀容書院博物館歡迎每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歸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