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城|“中國文化西來說”錯誤觀點 在濟南被證僞

開欄的話

隻有了解一座城市的昨天,才能更加明晰這座城市的未來。濟南,千年曆史文化名城,這裡曾灑落文明的聖火,也曾镌刻文脈的傳承。為更好地講好濟南故事,擦亮“文化濟南”品牌,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濟南廣播電視台天下泉城新聞用戶端聯合推出“文化濟南”專欄“讀城”,從曆史與人文的角度,探尋名城濟南的密碼,記叙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與大家像讀書一樣一起閱讀濟南城。

讀城|“中國文化西來說”錯誤觀點 在濟南被證僞

中華文化自西而來?

龍山文化的發現實屬偶然,1928年春,年輕的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去往東平陵城做考古調查的途中,不經意的一瞥,發現了此地有遠古遺存,這位27歲的年輕人就此揭開了城子崖遺址發掘的序幕。

讀城|“中國文化西來說”錯誤觀點 在濟南被證僞

史料記載,在研究會成立的釋出會上,史語所考古組組長,同時也是吳金鼎老師的李濟表示,“現代中國新史學最大的公案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始問題,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當然擇一個若明若昧的時期作一個起發點;由殷墟上溯必有一個發達的石器時代,要是我們能夠如此一步一步的追尋出來中國早期文化遞嬗的痕迹,當然也就可以看出來了”“是以我們認定凡出石器的遺址都可以供給我們研究這期曆史的材料;城子崖既出有石器的遺存,就是我們選擇城子崖發掘的第一個理由。”

另外一個理由是,中國境内此前出土的彩陶被認為“與中亞小亞細亞以及東歐所出的均有若幹相似處”,進而被視作“中華文化西來說”的一大證據。而李濟認為,這些彩陶文化遺址隻在中國西部與北部,而東北部的大平原尚無發現。那麼“中國内地東北大平原是否也有個石器時代?要有的話是否也有帶彩的陶器?城子崖的地點居這東北大平原的中心點,它不但出了石器并且出了與西部、北部石器時代遺址完全不同樣的貴重陶器。”

1930-1931年,山東古迹研究會對城子崖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成果最終證明了吳金鼎的推測。

據了解,兩次的發掘面積共計15648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文化層堆積很厚,按層位分為上下兩層。上文化層出土陶器以灰陶為主,是以發掘者将上層稱作“灰陶文化期”。

讀城|“中國文化西來說”錯誤觀點 在濟南被證僞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确立的嶽石文化為龍山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1989年年初,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對城子崖遺址進行鑽探試掘。随後在1989年6月進行了普探,1990年春至1992年夏進行了複探與試掘,最終查明了城子崖遺址是“三城疊壓”:下層為原始社會晚期東夷人建立的龍山文化城,中層是夏代的嶽石文化城,而上層則是周代古譚國的國都。

而城子崖龍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雛形,這表明當時它已經成為一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與文化中心。通過繁多而精美的器物,人們似乎可以看見如今的空蕩之下,幾千年前,同一片土地之上的熙熙攘攘。

城子崖遺址,以及随後陸續發現并得到确認的黃河及長江流域多處史前文化遺存,以無可争辯的考古資料證明了:中國文化是在中國本土上産生并發展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先民是在與西方高加索人種相對隔離的情況下,獨立地創造和發展了中國古文化的。北辛—大汶口—龍山—嶽石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東方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經曆了漫長的發展歲月,獨立地、連續地由氏族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并進入國家。

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著名考古專家張學海曾撰文寫道,“(城子崖遺址)城内遺存豐富,陶器精美雄偉,明顯高于一般龍山遺址,并普遍存在,占蔔在流行,證明它是一個人口衆多的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座原始城市,它和群内大批小聚落形成鮮明的城鄉分離格局,表明以城子崖為中心的群體的社會,已超越原始社會而處于文明時代,城子崖聚落群是個龍山文化古國,國都就是城子崖龍山城。”“以龍山文化的發現、發祥地山東為中心的中國東部地區,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衆多發祥地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參考文獻:

1,《聖地之光——城子崖遺址發掘記》,石舒波 于桂軍 著,山東友誼出版社

2,《城子崖與龍山文化》,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 編

來源:天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