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第一場雪落後

整座老城變得更加肅穆莊重

但熱鬧也在這種極冷的環境中生出來

臘月初旬起,新春迎季

家家戶戶張燈結彩

街巷裡占滿了吆喝聲

這是北平裡的春意

而老舍先生,當歸北平

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的北平,剛好是戊戌年的臘月二十三,隔天便是“立春”。父母便為他取名舒慶春,即為“慶賀春天”之意。他也像從這人間煙火中走出來,筆鋒幽默意蘊深邃,在平實中燃燒着繁茂的生命力。

農曆壬寅虎年大年初三,在老舍誕辰123周年的今天,春節第三期内容将會帶大家一起回顧北平中的傳統時節,與《四世同堂》宏大幕布下的市井溫情。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老舍先生漫畫肖像(宋欽日 作)

汪曾祺曾在《老舍先生》一文中詳細描寫過老舍在北京的住處:

“東城乃茲府豐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進這座小院,就覺得特别安靜,異常豁亮。這院子似乎經常布滿陽光。院裡有兩棵不大的柿子樹,到處是花,院裡、廊下、屋裡,擺得滿滿的。按季更換,都長得很精神,很滋潤。”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北京·老舍先生故居

老舍愛花。院子裡三百多棵菊花,全由他和夫人親自打理。天氣晴好時,一盆盆搬出去曬太陽;刮風下雨時,再一盆盆“搶救”進屋裡去。生活“有香有色”,連帶着落筆都更有了精神頭,汪曾祺評價他“俊得花枝助”,文章裡盡是自然意趣。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老舍先生與花

他也愛茶。整日要有熱茶烹着,溫和雅潔的氣韻一起,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逢年過節,好友們聚在一處,清茶不足以慰風塵,他便飲酒。泛着紫黑色的苦老酒入肚,酒過三巡宴席正酣,就借着豪情高唱一曲平劇,自有“文章為命酒為魂”的灑脫豁達。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老舍先生與友人

出生于北平,滿族正紅旗人,“京味兒”刻在了他的血脈裡。他并非沒有離開過故土,六十多載人生中,他曾輾轉過倫敦、新加坡、重慶、天津等地,但北平卻時常讓他存有一份挂念。1936年,戰亂年代,他在山東濟南寫下《想北平》,“從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夢裡玉泉山的塔影”,老舍以其為根,字句中全是對家鄉的款款深情。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1958年盛夏 老舍先生在北京一處荷花池邊小憩

“老舍屬于北京。” 他代表着北京的文壇,用的是北京話,講的是北京事,但更多的,是他與這座城市氣度上的貼合。叙事恢弘而又落點平實,像淩空于朝代曆史之上,卻又在市井中尋得時代的真意。宏大與渺小之間,看似沖突,但就像老舍将文人詩酒茶花的雅緻皆換成了樸素的腔調,在代際沉浮中舉重若輕。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老舍筆下的人物及街市》主題展

老舍的作品,也是北平的世态史,《四世同堂》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一部。

小說以小羊圈胡同為背景,刻畫了北平淪陷區内,祁家、錢家、冠家等社會群像。這并不是觀感輕松的小說作品,三四十年代的四合院風雨飄搖,幾大家族分崩離析,八年抗戰的悲慘從普通人的流亡中呈現出來,熱鬧的年節開始變得寂靜無聲,整個北平在悲泣。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四世同堂》

但老舍依舊在故事中留下了珍貴的正直與溫情。

錢老先生本是隻知賞花飲酒的讀書人,十指不沾油鹽,過着“采菊東籬下”的出世生活。盧溝橋事變後,妻兒雙亡,但他沒有屈從下傲骨,而是拿起筆奮起抗争。往日的溫和君子變得落魄不堪,他的目光卻仍銳利如炬,他說,“得到什麼,我就吃什麼;走到哪裡,我便睡在哪裡。剝去了衣裳,我才能多看見點自己。”這是一種苦難下尋得“簡單”的大智慧,“赤子”無關年齡,“浪漫”無關境遇。

常二爺代表着胡同裡底層的小人物,說話做事都直率淳樸,帶着種努力生活、又在生活中努力尋求快樂的天真。書中描寫,他“是個脾氣又幹又倔,而心地極好的,橫粗的小老頭兒”,出場就帶着喜氣。背着米袋,進門先跺了頓腳,再“通天扯地”的作了個大揖,是沾染着泥土的小市民,卻以“真誠可愛”掃下了不少時代的陰霾。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四世同堂》話劇演出

一磚一瓦,一花一草,老舍并不吝啬對北平日常的細緻描摹。他寫北平的秋,天高又亮,“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他也寫街上的地攤,香槟子和海棠木瓜,排列得齊整好看,讓過路人都忍不住添點醉意。那點溫厚,在他的記憶裡無數次盤桓,與凄涼的亂世形成對比。但又像是警醒,在困苦中仍要含着向陽的希望。

《四世同堂》、《茶館》、《駱駝祥子》之外,老舍也有些并不那麼“耳熟能詳”的作品。在新春之際,為大家推薦幾本老舍先生的“冷門書單”,希望能在2022年,帶給你對于生活全新的了解。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散文集。書中收錄了老舍先生67篇散文作品,談生活,談藝術,談自然,他從簡單的市民生活中撷取靈感,并将對萬物的了解訴之筆端。這本書将老舍的幽默放大到極緻,自嘲、調侃和戲谑随處可見,随便翻到一篇都讓人捧腹,但捧腹後卻又引發深思。字句間沒有矯飾的痕迹,不加雕琢,卻勝在天然。

他談坐車的經曆,說飯後坐車最“冒險”,接連坐三天,沒病的都要得腸胃炎。他談“外出避暑”,不如“家裡蹲”,一動不如一靜,應用的東西都在手下伸手即得,有風乘涼無風執扇,便也舒坦自得。

對他而言,人間酸甜苦辣都有其獨特的真意。老舍在散文中放下了對社會的批判與曆史的歎憂,完全回到了他本身。字如其人,有趣生動,而充滿啟示。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人間真趣》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雖然老舍筆下盡是民生萬象,但《牛天賜傳》卻是他第一次為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作傳。小說描寫了商戶牛老頭和其太太年老無子,有天在門口撿到一個男孩,便取名“天賜”。牛天賜從小嬌生慣養,後在養父母畸形的教育,三位私塾老師的“培養”,和種種社會機緣的影響下形成了自我的人生觀與個性。

“牛天賜”的成長經曆,同樣也是我們身邊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成長經曆,背負着家庭變故和時代變遷,對當下的教育觀念有很強的啟發。書中也不乏有對傳統禮節的詳細描寫,北京話的語言風格讓人讀起來十分親切。

遺憾的是,因為時局動蕩,這本書老舍并未寫完。但開放式的結局卻帶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跌倒在浪潮中,或是從頭再來,每個平凡人的故事也有無數種可能。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牛天賜傳》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老舍創作的小說中唯一一篇愛情題材的作品,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戀愛悲劇。小說的情節沿用了經典的愛情橋段,男女主青梅竹馬暗生情愫,後因為世事突變,兩人不得已分開,再見面時,卻相愛不能相守,最終天人永隔。

但特别的是,小說是由老舍和自己初戀的故事改編的,也或許正因于此,他在文中傾注了非常飽滿的感情。文風不同于其他作品中的幽默诙諧,也完全抛下了往日的随性平實,而是用散文詩一樣優美細膩的筆觸描繪,運用象征主義,勾畫出朦胧且悠遠的意境。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微神》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具有諷喻色彩的長篇科幻小說,遊記式的行文脈絡很像成人寓言。故事由“我”飛離地球,被一群長着貓臉的外星人帶到“貓城”展開。在艱難的外星生活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曆了一段奇遇。近五百年内,貓國人自相殘殺,文明敗落,于是最後以矮子國進犯,貓國滅亡而告終。

奇異的筆鋒下不難看出老舍對中國近代史的反諷。寫這部小說時,九一八硝煙驟起,日軍侵占中國,老舍回國後看到的社會千瘡百孔殘破不堪,于是他懷着悲痛的心情寫下《貓城記》,用以抨擊貪得無厭的侵略者,反思國家頹敗的現狀。

據稱,因這部作品,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想頒給老舍,卻因他逝世而作罷。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作品,不僅因文字的出神入化,也因他對現實的悲憫。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貓城記》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老舍的中篇小說集,《我這一輩子》是其中的同名代表性的作品。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潮流中沉浮漂泊,無所依靠。

文中的主人公是個普通的刑警,十幾歲當學徒,學成的手藝卻因為社會變遷而被淘汰;妻子跟好友私奔後,做起了薪水微薄的刑警,卻遲遲無法晉升。而後老來喪子,生活的玩笑還在繼續。

老舍将筆觸從民族的命運,伸向普通人的命運,又以普通人的坎坷無奈來映射時代。國、家與人之間的聯系無法被割斷,文風幽默,卻字字錐心。

那些藏在老舍筆下的春意

《我這一輩子》

寫在最後

喜歡話劇的朋友們不妨在壬寅虎年

再次回顧經典之作

老舍作品2022年現有演出資訊:

話劇《四世同堂》-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

2022.3.25-2022.3.27 19:30

上海 上海文化廣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