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個大字,擡頭望向方孝孺:“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九族嗎?”言語中帶着一絲冷意和怒氣。方孝孺直視

作者:條哥的曆史手劄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個大字,擡頭望向方孝孺:“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九族嗎?”言語中帶着一絲冷意和怒氣。方孝孺直視朱棣冰冷的眼神,“誅我十族又如何?”8天後,873條人命倒在了南京聚寶門。

那是方孝孺的十族。

“誅九族”是古代的一種刑罰,以當事人為基點,往上數四代,往下數四代,在包括當事人這一代,正好是九族。所謂“誅九族”就是将這九代人殺得幹幹淨淨,一個不留,可以說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刑罰。

但是為了報複方孝孺,也為了讓他屈服于自己,在屠殺的名單中,朱棣又強行給他增加了一族。

這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過往好友,為了湊數,但凡和方孝孺有過書信往來的,都被朱棣列入其中。

方孝孺究竟做了什麼事,惹得朱棣如此不快,要對他下如此重的刑罰。

這不得不從一份诏書說起。

@條哥的曆史手劄

1402年7月,朱棣的大軍終于到達了金陵城下,守城的士兵們打開城門投降,燕王朱棣進入京城,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終于以朱棣的勝利作為結束。

從決定起兵争奪皇位的那一天開始,朱棣就一直幻想着自己登上寶座的那一天,這一天,朱棣等了太久,也付出了太多,他不容許再有一點差錯的出現。

是以取得大明江山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那些始終站在建文帝身邊,為建文帝出謀劃策、保駕護航,反對他坐上皇位的文臣武将。

齊泰、黃子澄、景清等人被整族整族地殺掉,這些人都是誓死追随在建文帝身邊忠心臣子。但是在這群人裡,方孝孺卻被留了下來。

在當時,方孝孺除了是建文帝身邊的文學博士,在曆時四年的靖難之變中,他充當了建文帝智囊團,一路為建文帝出謀劃策。

他還是一個儒命滿天下的學者,有着“讀書種子”的稱謂,是天下讀書的人的楷模。

在朱棣攻下京城前,他的軍師曾告訴過他“若是殿下攻入了京城,作為讀書的種子,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但是殿下你一定不能殺了他。”

有了軍師的囑托,朱棣當然不敢怠慢。更何況,作為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朱棣覺得,若是能讓方孝孺親自起草一份指明他登上帝位的诏書,一定能更好地起到安撫天下人心的作用。

是以,他命人将方孝孺請到金銮殿上,讓人拿出紙和筆,想讓他寫下繼位诏書。

作為朱元璋為建文帝親自選擇的大臣班底,在方孝孺的眼中,朱棣就是一個謀奪帝位,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

是以面對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朱棣,方孝孺既不行禮,也不看他,隻是号啕大哭。

面對擺在眼前的筆墨紙硯,方孝孺毫不猶豫地寫下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

看着眼前這四個大逆不道的字,朱棣憤怒不已,他冷冷地盯着方孝孺,咬牙切齒地吐出幾個字:““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九族嗎?”

方孝孺眼神都沒給朱棣一個,冷笑道:“誅我十族又如何?”堅定的聲音在大殿中回響,沒有一絲的恐懼。

看着方孝孺一股不怕死的模樣,憤怒到極點的朱棣突然笑了,揮了揮手,讓人把方孝孺待了下去。

誰也不知道,在朱棣皮笑肉不笑的背後,一個極其殘忍的計劃已然形成。

屠殺一共持續了整整7天,873條無辜性命倒在了血泊之中。方孝孺用這些人的生命鋪就了一條忠臣之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對建文帝的忠誠。

隻可惜,他的這份義舉,建文帝永遠都不會知道了,在他死之前,建文帝已經燒毀了自己的宮殿,不知所終。

作為一代國士,方孝孺對自己的死根本不放在心上,但眼睜睜地看着親友在自己面前被誅殺,他内心的苦痛,我們也無從得知。

史書記載,每誅一人,朱棣就會親自問方孝孺有沒有後悔。換來的卻隻是方孝孺的不屑和怒罵。

面對方孝孺的辱罵,朱棣終于失去了最後的耐性,他讓人用刀子撬開了方孝孺的嘴角,割下了他的舌頭,處以淩遲之刑。

一代名士就此走向了自己的人生結局,年僅45歲。

方孝孺的死實在讓人惋惜。

他是一個真正的具有氣節的知識分子,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忠臣。

雖然,他的忠誠在很多人看來,隻是一種對帝王的愚忠,不值一提,而他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但,人之是以為人,不在于生命長短,而在于有所堅持,為自己的信念努力奮鬥,不屈不撓。

比起那些貪生怕死、賣主求榮之輩,光是這份堅定,就足以令我輩銘記。

關于方孝孺的選擇,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讨論。

我是@條哥的曆史手劄 ,與你分享曆史上有趣的故事。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個大字,擡頭望向方孝孺:“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九族嗎?”言語中帶着一絲冷意和怒氣。方孝孺直視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個大字,擡頭望向方孝孺:“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九族嗎?”言語中帶着一絲冷意和怒氣。方孝孺直視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個大字,擡頭望向方孝孺:“你不寫,不怕我滅了你九族嗎?”言語中帶着一絲冷意和怒氣。方孝孺直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