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个大字,抬头望向方孝孺:“你不写,不怕我灭了你九族吗?”言语中带着一丝冷意和怒气。方孝孺直视

作者:条哥的历史手札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个大字,抬头望向方孝孺:“你不写,不怕我灭了你九族吗?”言语中带着一丝冷意和怒气。方孝孺直视朱棣冰冷的眼神,“诛我十族又如何?”8天后,873条人命倒在了南京聚宝门。

那是方孝孺的十族。

“诛九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以当事人为基点,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在包括当事人这一代,正好是九族。所谓“诛九族”就是将这九代人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可以说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刑罚。

但是为了报复方孝孺,也为了让他屈服于自己,在屠杀的名单中,朱棣又强行给他增加了一族。

这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过往好友,为了凑数,但凡和方孝孺有过书信往来的,都被朱棣列入其中。

方孝孺究竟做了什么事,惹得朱棣如此不快,要对他下如此重的刑罚。

这不得不从一份诏书说起。

@条哥的历史手札

1402年7月,朱棣的大军终于到达了金陵城下,守城的士兵们打开城门投降,燕王朱棣进入京城,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朱棣的胜利作为结束。

从决定起兵争夺皇位的那一天开始,朱棣就一直幻想着自己登上宝座的那一天,这一天,朱棣等了太久,也付出了太多,他不容许再有一点差错的出现。

所以取得大明江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那些始终站在建文帝身边,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反对他坐上皇位的文臣武将。

齐泰、黄子澄、景清等人被整族整族地杀掉,这些人都是誓死追随在建文帝身边忠心臣子。但是在这群人里,方孝孺却被留了下来。

在当时,方孝孺除了是建文帝身边的文学博士,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变中,他充当了建文帝智囊团,一路为建文帝出谋划策。

他还是一个儒命满天下的学者,有着“读书种子”的称谓,是天下读书的人的楷模。

在朱棣攻下京城前,他的军师曾告诉过他“若是殿下攻入了京城,作为读书的种子,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是殿下你一定不能杀了他。”

有了军师的嘱托,朱棣当然不敢怠慢。更何况,作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朱棣觉得,若是能让方孝孺亲自起草一份指明他登上帝位的诏书,一定能更好地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的作用。

所以,他命人将方孝孺请到金銮殿上,让人拿出纸和笔,想让他写下继位诏书。

作为朱元璋为建文帝亲自选择的大臣班底,在方孝孺的眼中,朱棣就是一个谋夺帝位,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所以面对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棣,方孝孺既不行礼,也不看他,只是号啕大哭。

面对摆在眼前的笔墨纸砚,方孝孺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看着眼前这四个大逆不道的字,朱棣愤怒不已,他冷冷地盯着方孝孺,咬牙切齿地吐出几个字:““你不写,不怕我灭了你九族吗?”

方孝孺眼神都没给朱棣一个,冷笑道:“诛我十族又如何?”坚定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没有一丝的恐惧。

看着方孝孺一股不怕死的模样,愤怒到极点的朱棣突然笑了,挥了挥手,让人把方孝孺待了下去。

谁也不知道,在朱棣皮笑肉不笑的背后,一个极其残忍的计划已然形成。

屠杀一共持续了整整7天,873条无辜性命倒在了血泊之中。方孝孺用这些人的生命铺就了一条忠臣之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

只可惜,他的这份义举,建文帝永远都不会知道了,在他死之前,建文帝已经烧毁了自己的宫殿,不知所终。

作为一代国士,方孝孺对自己的死根本不放在心上,但眼睁睁地看着亲友在自己面前被诛杀,他内心的苦痛,我们也无从得知。

史书记载,每诛一人,朱棣就会亲自问方孝孺有没有后悔。换来的却只是方孝孺的不屑和怒骂。

面对方孝孺的辱骂,朱棣终于失去了最后的耐性,他让人用刀子撬开了方孝孺的嘴角,割下了他的舌头,处以凌迟之刑。

一代名士就此走向了自己的人生结局,年仅45岁。

方孝孺的死实在让人惋惜。

他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忠臣。

虽然,他的忠诚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种对帝王的愚忠,不值一提,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生命长短,而在于有所坚持,为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不屈不挠。

比起那些贪生怕死、卖主求荣之辈,光是这份坚定,就足以令我辈铭记。

关于方孝孺的选择,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条哥的历史手札 ,与你分享历史上有趣的故事。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个大字,抬头望向方孝孺:“你不写,不怕我灭了你九族吗?”言语中带着一丝冷意和怒气。方孝孺直视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个大字,抬头望向方孝孺:“你不写,不怕我灭了你九族吗?”言语中带着一丝冷意和怒气。方孝孺直视
1402年,朱棣看着地上的四个大字,抬头望向方孝孺:“你不写,不怕我灭了你九族吗?”言语中带着一丝冷意和怒气。方孝孺直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