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

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

保障國内經濟基本穩定運作

記者:今年以來,中央政治局會議頻頻強調“産業鍊供應鍊”。從“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到“要提高産業鍊供應鍊穩定性和競争力”,再到“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如何了解這些表述的變化?

許召元:全球産業分工和發展的邏輯已經從競争力為主轉移到穩定性和競争力并重的新階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都把更好地保障其産業鍊供應鍊穩定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其産業鍊供應鍊的全球布局,甚至将一些産業轉移到國内生産。

增加自主可控能力是目前我國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的核心任務之一。不同時期産業鍊供應鍊穩定性有不同内涵。在疫情暴發之初,保穩定的主要任務是要加快複工複産步伐,確定工業生産對國内和國際的穩定供應。随着各國更加重視産業鍊供應鍊穩定,特别是随着美國将我國不少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産業鍊供應鍊不穩定、不安全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隐患。目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在國際供應受阻的情況下,保障國内經濟基本穩定運作。

強調關鍵産業和可控“能力”

記者:自主可控與目前強調的國際合作、對外開放沖突嗎?應如何處理兩者關系?

許召元:自主可控強調的是“關鍵産業”,核心是要關注可控的“能力”。産業鍊供應鍊的自主可控是指在面臨外部(主要是國外)的産品、零部件、技術等供應受限時,還能夠依靠國内的産業鍊供應鍊穩定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産品、服務。

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重在對國民經濟穩定運作有重要影響的關鍵産業。例如,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産國,但是彩電産業也有一些零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即使如此,這對國内的經濟運作和人民生活的短期影響也很有限,這些産業就不用過于強調自主可控能力。

産業鍊供應鍊的自主可控重在強調“能力”,自主可控不等于全部國産化,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序雖然短期内有波折,但總的趨勢仍然是開放與分工合作,各國主要發展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即便是對關鍵産業,也不需要全部用國産替代進口,而是重在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以內建電路為例,2019年我國內建電路進口總額約為3000億美元,如果這一領域技術突破實作了自主可控,就不需要進口了嗎?我認為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我國還會進口一部分,也出口一部分。

供需兩端需共同發力

記者:怎樣算自主可控的産業鍊供應鍊?我們應該如何補短闆,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

許召元:我國産業鍊供應鍊主要短闆在高端環節,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需要供需兩端共同發力。

我國是世界上産業門類最齊全、綜合生産能力最強的國家,在絕大多數産業的中低端環節都具有很強的生産能力,部分高端産品也有較強的生産水準,目前的短闆主要展現在高端環節上。

例如,在內建電路領域,我國已能夠生産90納米的光刻機,能夠滿足很多對制程工藝要求不是特别高領域的需求,但在高端光刻機領域還存在技術空白;在數控機床領域,我國的中低端機床已經實作了大量出口,但高端的數控機床包括刀具、主機、數控系統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進口。

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需要強化供給側的能力提升,也要同樣重視需求側的拉動作用。任何技術的進步特别是應用技術的突破,都離不開需求牽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