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一講共勉篇
《論語》是可以學來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養,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能力。
把“共勉”放在第一講,“勉”是勉勵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一起來實踐《論語》。
【共勉】
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窮關不好過,一文錢能難倒英雄漢。家裡窮,手裡沒錢,處處受氣、受欺、受限,沒有怨言需要大胸懷。
而有錢人家,如果大人,或者掌家者,能有這個意識,刻意去培養孩子的優秀品德,還是相對容易的。
當然,難、易都是相對而言的。窮人裡,有有怨的,有無怨的,比例大小而已。富人裡,有驕的,也有不驕的,比例大小而已。
朱子曰:“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
14.33 子曰:“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骥,千裡馬,善跑的馬。人們誇一匹馬是好馬,誇的就是它能跑,一是跑得快,二是持久。
馬有什麼“德”可稱?訓練有素,配合人意,聽人話就是馬的德?一匹聽人話的馬,跑不快那也稱不上好馬。
如果把“德”解釋為“得”,作“結果”的意思,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千裡馬不是考察你起跑快不快,而是綜合考察你的速度和耐力,看誰能最先跑到終點。
但是這樣解釋是要強調以成敗論英雄嗎?貌似也不對。
15.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遠慮”作長遠打算講是時間上的,也可以從空間上解釋為“前面的路”。
“近”相對應的也可以是時間上的“現在”,也可以是空間上的“這裡”。
“憂”就是“患”“憂患”。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躬,自身、自己。
“躬自厚”是“躬自厚責”的省言,和“薄責”相對。也就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反躬自身的意思。這樣做,怨憤自然就少了。
【共勉】【道】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是人追求的目标,人能弘揚道,而道不是拿來幫自己出名的。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同,是根本原則不同。
根本原則不同,我們就是兩條路上的人,沒有什麼好商量的,也不能一起共事。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錯是錯,有錯不改也是錯。錯而能知錯,知錯能改錯,人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但有些錯自己很難發現,需要他人指出來,是以要聞譽恐,聞過欣。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也。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樂,興趣,喜好。樂于助人的“樂”。
佚[yì]:1.同“逸”,安逸。2.放蕩。3.美。
喜歡用禮樂節制自己的行為,喜歡講别人的好話,喜歡結交有賢德的朋友,這是有益的愛好;喜歡縱情極欲,喜歡遊手好閑,喜歡吃喝唱歌,這是有損的愛好。
孔子用損益之道來指導修身,當是重視《易經》損益二卦的直接結果。郭店楚簡也有類似的文字,《語叢三》:與為義者遊,益。與莊者處,益。起習文章,益。與亵者處,損。與不好學者遊,損。處而無習也,損。自示所能,損。自示其所不足,益。遊佚,益。崇志,益。在心,益。有所不行,益。必行,損。
根據損、益對仗的規律,簡文“在心,益”後,還當有另一支簡講三損。
将這裡的損益與孔子講的三益三損相比較,内容有所不同,但兩者以損益之道提示修身之道是一緻的。郭店楚簡《語叢三》的作者,當與孔子一樣,十分重視易之損、益二卦,并且他也将易道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提出自己的對修身損益之道的見解。
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立,是立身處世。“三十而立”的“立”。
“知人”是了解他人、了解他人。
孔子強調,君子要“三知”:知命、知禮、知言。
知命,命是天命。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命有兩種,一是死生壽夭,即性命之命,死生有命。二是窮達禍福,即命運之命,富貴在天,盡人事,聽天命。
事實上,人對命,多少還是有一點影響力的,甚至可以預測或改變它們,但歸根結底,這兩種命都是窮人力、竭智巧,而最終尚不能完全操控的東西。
孔子敬畏天命,認為不知命,不能做君子。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難道說孔子到了五十歲才達到了做君子的這一個條件?
孔子五十歲以前盡人事,五十歲以後聽天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禮是社會性的綱常倫紀、行為規範。孔子認為,立身做人,要合乎禮。要做君子,必須知禮。
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不管是寫下來的文字還是說出來的話,人和人的交流,沒有語言不行。要做君子,也必須知言,既會說話,也會聽話。聽話要聽音兒,聽得出言外之意。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
尹氏曰:知斯三者,則君子之事備矣。弟子記此以終篇,得無意乎?學者少而讀之,老而不知一言為可用,不幾于侮聖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