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津頭條#讨債人的燈籠亮着呢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吃面的日子,春節期間的幾個歇後語也别忘了。年三十的砧闆——不能停年三十就

#天津頭條#讨債人的燈籠亮着呢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吃面的日子,春節期間的幾個歇後語也别忘了。

年三十的砧闆——不能停

年三十就是除夕。年三十包餃子是天津人過年最大的事情。為了年三十的一頓素素靜靜的素餡餃子,天津人一進臘月就開始準備,例如要腌好臘八蒜,儲備好白面、白菜、蔥、姜,磨好菜刀,洗淨砧闆。臨近除夕,又分别備好粉條、粉皮、香幹、香油、蝦皮、腐乳、木耳、香菇、面筋、雞蛋、香菜、果子、醬油、食鹽等等。日過正午,家庭主婦們就開始洗菜、剁餡,十幾樣東西,到下午四五點才掂配齊全。日頭偏西時開始和面,“醒”到晚10時左右正好使用,期間用砧闆剁肉餡。然後是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這樣,深深的年根兒紮在砧闆上,濃濃的年味兒浸在餃子裡。後來,當遇到工作、工程、事情等必須接着往下幹的情況,人們就會說:“年三十的砧闆——不能停啊。”

讨債人的燈籠——亮着呢

舊時年關是窮人的鬼門關,一年的債務要在年終還清。實在無力償還,就隻好像歌劇《白毛女》裡的楊白勞一樣,在大年三十出去躲債。天津地區的規矩是躲到初一上午滿街人時,就算過了關,之後再與債權人商議還債事宜。有的債權人為了讨得債款,打着燈籠至初一早上天大亮也不吹滅,人們問起原因,就說“燈還亮着呢”,意思是還在讨債的時限之内。例如,太陽都八竿子高了,路燈還沒熄滅,人們就會說:“看,‘讨債人的燈籠——亮着呢’,快打電話給市長熱線12345吧。”

大年初一拜年——彼此彼此

天津人大年初一出門拜年,遇見熟人後雙手向對方一抱拳,愛說“恭喜發财”、“見面發财”之類,對方有時就說“彼此彼此”,是大家一起發财、都一樣的意思。報載,某市長陪同一華僑富翁參觀旅遊景點,在門口看到一群乞丐,于是走上前說:“你們怎麼天天在這裡讨飯,影響市容。”某乞丐反駁道:“市長,咱們是‘大年初一拜年——彼此彼此’,隻不過你要大的,我們讨小的。”某人每次講話後都要加上一句:“咱們‘大年初一拜年——彼此彼此’。”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知道大家在心裡罵我。”

開市就走——越過越有

舊時天津買賣家在大年初二(若皇曆說不宜則改在初四)要開市,就是開張納客。這一天,要請一位“大全人”(公婆在堂、丈夫健在、兒女繞膝的中年婦女)來家念喜歌。是日上午九時,“大全人”進門後開始邊走邊以響亮的聲音念道:“開市大吉”、“吉慶有餘”等等吉祥話,然後到家中各屋走一遍,尤其在老太太屋要坐下念“開市坐炕,人旺财旺”,離開時要說“開市就走,越過越有”,最後在“越過越有”聲中走出大門。待儀式完結後,外姓婦女方可進入。例如兩人對話,甲問:“日子過得還行嗎?”“沒問題。我是‘開市就走——越過越有’,省吃儉用呗。”

冷粘糕——心病

粘糕是天津人春節期間的傳統小吃,取其諧音為“年高”,帶有取吉之意,就和娶媳婦兒放栗子、小棗取其“早立子”一樣。本來,粘糕是冷的,商店裡賣的粘糕硬得很,必須煎着吃。粘糕是用粘糯米面制作,不像大米粗糧那樣好消化,孩子再鬧也不能多吃。天津衛老規矩,晚上吃粘糕不能立即睡覺,怕“拽”在心裡。如果吃了冷粘糕,總想着不好消化,就會得心病。平時天津人說,誰誰誰心裡裝着一塊冷粘糕,别以為這個人剛吃了塊冷粘糕,是在說這人有一樁化解不開的心事。再說得刻薄些,是說這個人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愧疚,冷粘糕了。自己心裡也有冷粘糕,譬如欠賬還不起。有時候聽天津人說:“我呀,什麼也不怕,我心裡沒有冷粘糕。”大話中帶着自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