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張利:追求每一個完美的建築細節

作者:Beiqing.com

一副黑框眼鏡,溫文爾雅,說話簡潔幹淨,擲地有聲,這是張利給人的第一印象。

走進張利的工作室,國内外頂尖的建築證書擺滿了櫥櫃。他珍貴的設計作品“雪飛天”和“雪如意”模型整齊地擺放在桌子上。

作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曾率先将人因分析與設計幹預方法用于冬奧場館的可持續設計,并主持了“雪如意”、“冰玉環”、首鋼大跳台等展現中國元素、服務賽後長期利用的冬奧項目。

2月2日,張利作為北京冬奧會火炬手之一在首鋼園傳遞火炬。談起成為一名火炬手的感受,張利表示,作為一名北京的建築師,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北京冬奧會把各行各業的人聯系在一起,一起見證北京,也見證我們國家的發展變化。”

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張利:追求每一個完美的建築細節

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張利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帶領團隊攻克每一道難題

張利在清華大學從大學一直讀到博士,從他身上能發現理工男對于建築藝術完美的追求。北京冬奧會的标志性場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張利。

在“雪如意”設計之初,張利帶領團隊找了100多種包含“S”形曲線的造型符号,包括祥雲圖案、圈椅扶手等,考慮到“如意”的認可程度較高,最終确定了它。

然而,張利對于“雪如意”的造型最終能否付諸實踐并不确定。“跳台頂部圓台的直徑需要達到八九十米,這在之前還從來沒有過。”考慮到“如意”造型的高辨識度和與運動場館的完美契合,張利還是想試一試。“我詢問了國際雪聯前跳台滑雪競賽主任瓦爾特·霍費爾的意見,他沒有回答,我想‘可能完了’。等了十幾秒以後,他說,‘我覺得沒什麼不行’。這種感覺就是從絕望一下就有了希望。”

想到“如意”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的難題一個接着一個,張利帶領團隊一步步攻克。“工程上比較大的挑戰是頂部的懸挑,這是4000平米鋼結構的圓盤,自重大概是3900噸。很明顯懸挑越多越好看,但是越多它就會越重、往下墜,是以就産生了把中間挖空的想法。”在頂部的圓盤設計上,張利起初陷入了自己的思維定式,之後在和北京冬奧組委成員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啟示,難題得以解決。

張利很喜歡大家互相之間學習借鑒,提供靈感。“越多的人聚在一起,進行創造的幾率也就越大,不管來自于哪個國家,大家互相學習、借鑒,并向前輩們汲取經驗。”

追求極緻完美的建築細節

在冬奧場館設計中,不僅蘊含着張利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執着和熱愛,比如“飛天飄帶”、“如意”,也能看到張利對建築細節的完美追求。

在首鋼滑雪大跳台的設計上,張利堅持要呈現出輕盈的設計形态,與首鋼的高樓、冷卻塔之間形成對比。“對于首鋼滑雪大跳台來說,運動員飛得很高,是以要有很高的防護網。此前,國際雪聯競賽管理的官員提出,要把防護網做成永久性結構。”但張利認為,如果做成永久性結構,首鋼滑雪大跳台就不會那麼輕盈,可能會在某一段出現很笨重的形态。

經過和國際雪聯競賽主管官員的溝通、讨論,如今,首鋼滑雪大跳台猶如一條優美流暢的飄帶,成為首鋼老工業園區的一道亮麗風景。

運動員從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起跳,可以在1/3秒内看到長城,這也得益于張利的堅持。“國際雪聯的專家可以根據地形圖,計算出哪個朝向對工程最有利,但對于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感受考慮得比較少。”為了能讓運動員出發時有個好心情,張利專門給專家發了Email郵件,告知自己的想法。“專家後來同意了,認為轉一下角度是值得的。”

為了能充分了解運動員的感受,張利坦言,在設計過程中,自己會和運動員交朋友、聊天。“如果不了解運動員,就不能讓他們更好地享受比賽的過程。”

将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冬奧場館建設

張利與奧運有着不解之緣,這樣的緣分始于2008年。“當時我參加了順義水上中心的一個媒體項目,2014年,我被邀請加入北京冬奧會的申辦團隊,進而了解到這次冬奧會更關注的是‘可持續性’,這正好是我的學術關注。”

在“雪飛天”、“雪如意”的建設全周期,張利堅持降低場館建設能耗。“對室外場館來說,要降低場館建設能耗一方面可以增加預制構件的使用量,這就意味着要先把一些部分做好以後,再進行組建。運用這種方法最大的優勢是,在建設過程中即使某一部分破損,隻需更改局部,不需要很大的變更。同時,降低建設能耗還可以盡可能應用可降解材料,減少混凝土的使用量。”

張利介紹,張家口崇禮賽區的山體修複沒有采用傳統的修複手段,而是采用了由地方團隊研發的礦坑生态修複技術。“我們先用網覆寫在礦坑的邊界上,然後在少量的土上撒草籽,長出薄薄的草。這些草可以固更多的土,有利于更多的植被生長,這樣山體實作以有機、自然的方式進行修複。”

作為永久性競賽場館,“雪如意”在後奧運時代也将得到充分利用,它将繼續承辦國際、國内高水準跳台滑雪比賽。張利說:“我們還會密切關注這些場館的賽後使用情況,如果條件允許,我們會征集志願者戴上可穿戴裝置,開展建築環境體驗。目前我們已經做過一些測試,但資料很少。”

談及自己最喜歡的冬奧比賽項目,張利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看冬奧會,最喜歡的比賽項目是冬季兩項,“我覺得這比賽很有意思,滑雪滑得很累,還要比賽射擊,如果脫靶,有可能要加罰滑雪。這很能展現我們解決問題的韌性精神。我本人比較喜歡戶外長跑,對滑雪有一些敬畏,滑雪技術不是特别好。”

人物簡介

張利,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長聘教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國際建協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總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至2015年任北京冬奧申委工程規劃部副部長、場館與可持續發展技術負責人、陳述人,2016年至2022年任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及首鋼滑雪大跳台規劃設計總負責人,2020年至2021年任第17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總策展人。

張利的學術方向聚焦于設計科學的“城市人因工程學”領域。曾率先将人因分析與設計幹預方法用于冬奧場館的可持續設計,主持了“雪如意”、“冰玉環”、首鋼滑雪大跳台等展現中國元素、服務賽後長期利用的冬奧項目。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吳婷婷 校對 李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