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张利:追求每一个完美的建筑细节

作者:Beiqing.com

一副黑框眼镜,温文尔雅,说话简洁干净,掷地有声,这是张利给人的第一印象。

走进张利的工作室,国内外顶尖的建筑证书摆满了橱柜。他珍贵的设计作品“雪飞天”和“雪如意”模型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

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曾率先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用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设计,并主持了“雪如意”、“冰玉环”、首钢大跳台等体现中国元素、服务赛后长期利用的冬奥项目。

2月2日,张利作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手之一在首钢园传递火炬。谈起成为一名火炬手的感受,张利表示,作为一名北京的建筑师,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北京冬奥会把各行各业的人联系在一起,一起见证北京,也见证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

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张利:追求每一个完美的建筑细节

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张利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带领团队攻克每一道难题

张利在清华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从他身上能发现理工男对于建筑艺术完美的追求。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张利。

在“雪如意”设计之初,张利带领团队找了100多种包含“S”形曲线的造型符号,包括祥云图案、圈椅扶手等,考虑到“如意”的认可程度较高,最终确定了它。

然而,张利对于“雪如意”的造型最终能否付诸实践并不确定。“跳台顶部圆台的直径需要达到八九十米,这在之前还从来没有过。”考虑到“如意”造型的高辨识度和与运动场馆的完美契合,张利还是想试一试。“我询问了国际雪联前跳台滑雪竞赛主任瓦尔特·霍费尔的意见,他没有回答,我想‘可能完了’。等了十几秒以后,他说,‘我觉得没什么不行’。这种感觉就是从绝望一下就有了希望。”

想到“如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张利带领团队一步步攻克。“工程上比较大的挑战是顶部的悬挑,这是4000平米钢结构的圆盘,自重大概是3900吨。很明显悬挑越多越好看,但是越多它就会越重、往下坠,所以就产生了把中间挖空的想法。”在顶部的圆盘设计上,张利起初陷入了自己的思维定式,之后在和北京冬奥组委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示,难题得以解决。

张利很喜欢大家相互之间学习借鉴,提供灵感。“越多的人聚在一起,进行创造的几率也就越大,不管来自于哪个国家,大家互相学习、借鉴,并向前辈们汲取经验。”

追求极致完美的建筑细节

在冬奥场馆设计中,不仅蕴含着张利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执着和热爱,比如“飞天飘带”、“如意”,也能看到张利对建筑细节的完美追求。

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上,张利坚持要呈现出轻盈的设计形态,与首钢的高楼、冷却塔之间形成对比。“对于首钢滑雪大跳台来说,运动员飞得很高,所以要有很高的防护网。此前,国际雪联竞赛管理的官员提出,要把防护网做成永久性结构。”但张利认为,如果做成永久性结构,首钢滑雪大跳台就不会那么轻盈,可能会在某一段出现很笨重的形态。

经过和国际雪联竞赛主管官员的沟通、讨论,如今,首钢滑雪大跳台犹如一条优美流畅的飘带,成为首钢老工业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运动员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起跳,可以在1/3秒内看到长城,这也得益于张利的坚持。“国际雪联的专家可以根据地形图,计算出哪个朝向对工程最有利,但对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感受考虑得比较少。”为了能让运动员出发时有个好心情,张利专门给专家发了Email邮件,告知自己的想法。“专家后来同意了,认为转一下角度是值得的。”

为了能充分了解运动员的感受,张利坦言,在设计过程中,自己会和运动员交朋友、聊天。“如果不了解运动员,就不能让他们更好地享受比赛的过程。”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冬奥场馆建设

张利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这样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我参加了顺义水上中心的一个媒体项目,2014年,我被邀请加入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团队,从而了解到这次冬奥会更关注的是‘可持续性’,这正好是我的学术关注。”

在“雪飞天”、“雪如意”的建设全周期,张利坚持降低场馆建设能耗。“对室外场馆来说,要降低场馆建设能耗一方面可以增加预制构件的使用量,这就意味着要先把一些部分做好以后,再进行组建。运用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在建设过程中即使某一部分破损,只需更改局部,不需要很大的变更。同时,降低建设能耗还可以尽可能应用可降解材料,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

张利介绍,张家口崇礼赛区的山体修复没有采用传统的修复手段,而是采用了由地方团队研发的矿坑生态修复技术。“我们先用网覆盖在矿坑的边界上,然后在少量的土上撒草籽,长出薄薄的草。这些草可以固更多的土,有利于更多的植被生长,这样山体实现以有机、自然的方式进行修复。”

作为永久性竞赛场馆,“雪如意”在后奥运时代也将得到充分利用,它将继续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跳台滑雪比赛。张利说:“我们还会密切关注这些场馆的赛后使用情况,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征集志愿者戴上可穿戴设备,开展建筑环境体验。目前我们已经做过一些测试,但数据很少。”

谈及自己最喜欢的冬奥比赛项目,张利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看冬奥会,最喜欢的比赛项目是冬季两项,“我觉得这比赛很有意思,滑雪滑得很累,还要比赛射击,如果脱靶,有可能要加罚滑雪。这很能体现我们解决问题的韧性精神。我本人比较喜欢户外长跑,对滑雪有一些敬畏,滑雪技术不是特别好。”

人物简介

张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际建协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4年至2015年任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场馆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负责人、陈述人,2016年至2022年任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及首钢滑雪大跳台规划设计总负责人,2020年至2021年任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

张利的学术方向聚焦于设计科学的“城市人因工程学”领域。曾率先将人因分析与设计干预方法用于冬奥场馆的可持续设计,主持了“雪如意”、“冰玉环”、首钢滑雪大跳台等体现中国元素、服务赛后长期利用的冬奥项目。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吴婷婷 校对 李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