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作者:南方都市報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今天(2月18日)是中國最年輕的冬奧會冠軍蘇翊鳴18歲生日。3天前的2月15日,蘇翊鳴在首鋼滑雪大跳台獲得自己人生中第一塊冬奧金牌,被他稱為是“最好的生日禮物”。同樣在今天,“青蛙公主”谷愛淩再奪一金,10天前她在大跳台獲得首金的表現,讓大家記住了這個名叫“雪飛天”的滑雪大跳台。

在同一個地方獲得首金,首鋼滑雪大跳台對他倆來說,是給自己送上最好成人禮的“福地”。到底這個場館有何魔力?

南都記者近日專訪了首鋼滑雪大跳台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聽他講述設計背後故事,揭開被運動員稱贊為“自己滑過最好場地”的神秘面紗。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張利 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他在2014至2015年任北京冬奧申委工程規劃部副部長、場館與可持續發展技術負責人、陳述人,主持設計了張家口賽區總體規劃、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等重大項目。

“我小時候在北京長大,國小學習工業,去工廠裡學習,去的就是首鋼。”在張利印象中,首鋼四個冷卻塔加上前面冷卻池,讓他記憶深刻。

為了讓首鋼天際線得到延續,保留城市曆史集體記憶,張利及其團隊在設計放置大跳台的方向時格外謹慎,“這樣一個比較大的跳台加入,肯定會對原來的天際線有改變。”

對此,張利及其團隊一直嘗試不同的實驗來達到最佳的融合效果,讓大跳台與園區其他構築物成為一個整體。不同于傳統的畫圖、模型等手段,張利團隊邀請設計師、普通人、首鋼社群的人等參加人因分析,根據人的生理、心理反應狀态選出可行的跳台放置方位。

同時,他們最終确定跳台結束區比室外的地坪要低5米,進而讓跳台整體在視覺上低于四個冷卻塔,形成順滑的天際線。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首鋼滑雪大跳台。

首鋼工業園區的建造處處也彰顯着環保、可持續的理念。張利介紹,工業遺産的再造本身就是一個很環保的理念,是通過人性化的尺度把它們改造成現在普通人能使用的空間。

為了與中國文化元素更好融合,張利及其團隊設計了許多不同的方案,最後确定了敦煌飛天的文化元素。“雪飛天”也被單闆大跳台競賽主席莫雷西評價為“場館曆史上的帶有鮮明中國元素的辨別項目”。

從1988年入學清華大學建築系到博士畢業,這些年的學習生涯也讓張利對建築有着深刻的了解。針對網友對滑雪大跳台“福地”的評價,張利認為,這些應該歸功于運動員。“建築師其實造就的是生活場景。最好的建築是每個人在場景裡書寫了自己的特殊的故事。”

正是因為運動員的努力,才能夠在滑雪大跳台中書寫榮耀與成功。“這些出色的運動員給了跳台,給了這個場館以新的活力。”張利說。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2月8日上午,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決賽在首鋼滑雪大跳台進行,谷愛淩在比賽中。南都記者 黎湛均 攝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2月8日,谷愛淩三跳都出色完成,以完美表現拿到了一枚金牌。首鋼滑雪大跳台成為谷愛淩奪得本屆冬奧會首金的場館。南都記者 黎湛均 攝

“酷”工業遺産與現代化運動裝置完美融合

南都:滑雪大跳台為什麼會選址在首鋼工業園區?

張利:滑雪大跳台項目是冬奧會曆史上非常年輕的項目。單闆項目在最後一刻靠附加項目的辦法才進入到2018年平昌冬奧會。

這項運動本身比較年輕,粉絲人群是城市年輕群體,是以一般在各個城市的中心廣場或鬧市區舉行,用腳手架搭臨時跳台,旁邊是搖滾樂演出的舞台。

一開始國際雪聯負責這項運動的官員在進行地方選址時,沿用過去的習慣,在北京找各種廣場、鬧市區等公共空間。北京冬奧組委發現他們需要一個很酷、能引發城市年輕群體興趣的閱聽人場地,而沒有什麼比首鋼工業遺産更切題、更酷,是以選擇了首鋼工業園區。

南都:首鋼大跳台如何與首鋼工業背景完美融合?

張利:當我們真正審視當代構築物和老工業背景的結合時,我們能想到的完美融合其實就是覺得它不沖突,沒有違和之感。首鋼四個冷卻塔加上前面的冷卻池,是城市曆史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值得延續下去。要達到這個目标,我們也做了一些實驗,最後讓天際線呈現為被延續、被接受的整體。

第一,在測試技術方面,我們使用了新的人因分析技術,邀請從設計師、首鋼人、普通公衆的不同被試者通過虛拟環境來測試效果。虛拟現實眼鏡本身具有眼動追蹤的能力,客觀反映了人在受到視覺和空間刺激時,大緻産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反應狀态。根據資料分析,我們從十幾個的跳台放置方向裡選擇了一個大部分人最認可的角度。

第二,把結束區建造的比室外的地坪要低5米。原因是我們要保證它的高度看起來不超過冷卻塔,與四個冷卻塔形成順滑的天際線。

第三,我們原先準備采用的色彩是接近混凝土或鐵鏽的顔色。沒想到首鋼社群很多人都說希望出現一個跟老首鋼工業背景不一樣的輕盈、鮮亮的顔色。是以,有了很多不同的鮮豔色彩的設計方案。從火烈鳥的顔色到天空的自然色,到現在最終采用的會徽的色彩體系,這都是首鋼社群的人一起選擇的。

由于紅顔色到黃顔色這一段重量大于藍顔色和綠顔色。最終跳台的顔色雖是彩虹色,但藍到綠的部分是被延長的,紅和黃的部分是被壓縮的,這也保證了它在空間裡看到的實際感覺重量不那麼大。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2月15日,中國選手蘇翊鳴在比賽中。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闆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舉行。中國選手蘇翊鳴奪得金牌。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承載中國文化元素,敦煌飛天為靈感來源

南都:“雪飛天”設計靈感是來源于敦煌壁畫。為什麼選擇以敦煌壁畫為靈感設計?

張利:建築方案如果要被大家接受,就需要有文化傳播的載體。國際奧委會冬奧會場館設計之前就定下要求,要尋找和運動曲線相關的中國文化元素。

由于大跳台英文名字叫做Big Air,指的是空中騰躍的幅度在所有冬季項目中最大。中國傳統有飛天的造型。提到飛天,自然會想到敦煌。

東方繪畫在表現人體時,不同于西方繪畫中的通過骨骼、肌肉的解剖結構表現,而是用衣袖飄在空中運動的痕迹軌迹來表達,這也與運動員運動軌迹非常相符。

南都:如何讓飛天元素的絲帶飄起來?

張利:在做設計時,我們開始百思不得其解,中間一根吊帶的形狀不能形成飄動的感覺。最後團隊裡一個學過珠寶設計的女孩兒說,讓飄帶飄起來,給人感覺起來不能是一根。是以我們在頂部結合轉播的機位和電梯表上的機房,分叉出一根兒絲帶。底下結合場館管理需要吊挂的内容做了底下的一根飄帶,最後使整體飄動起來。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2月15日,中國選手蘇翊鳴在奪冠後慶祝。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闆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舉行。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最好場地源于精準包容,首個永久跳台讓運動有了“家”

南都:很多運動員提到這是“自己滑過最好的場地”。哪些設計會讓運動員覺得這個場地是最好的?

張利:之前的跳台是臨時用腳手架搭起來的,不能建太高、太大、太寬,比如大床和臨時折疊的床相比,肯定是大床感覺更包容、更舒适。

另外,臨時建造的腳手架坡度不會建造得太精準。而且随着底下基礎的微沉降,坡度有時還會産生一定變化。在永久的跳台裡,我們可以把助滑道坡度的37.8度做得非常準确。這對運動員滑行控制身體非常有幫助。

在助滑道和起跳區之間有三個基礎。三個基礎落地後,中間的結構類似像橋梁一樣的結構。這時運動員感覺到的彈性、穩定程度都遠遠優于臨時結構。

南都:除了永久設施更大、更穩外,還有什麼巧思提升了運動員的體驗感?

張利:運動員從電梯出來站到起跳區的頂部時,就能看到首鋼園區裡老工業遺産和跳台鮮明的對比及背後的現代城市,這超乎了以前人們對一般城市或競賽環境的認知,給他們帶來新鮮的、有鼓舞性的視覺刺激。

南都:在設計過程中,有沒有什麼設計幕後故事呢?

張利:國際雪聯的一個負責管理滑雪大跳台競賽的年輕人經常來這看大跳台。過去這項運動從沒有一個永久的場所。首鋼是第一個,是以他很關注滑雪大跳台的建造。

我記得2019年夏天時,跳台基本上建造到一半了,跳台底下支撐的腳手架還沒拆。當時他吃完了晚飯,看到這個場景,他高興地說我能不能跳到湖裡遊泳。人家說,這個我們倒不反對,然後他真的就把上衣脫了,跳下去遊泳,然後一邊遊一邊高興地說,我們這個運動有“家”了。我當時看了很感動。

南都:“家”這一個字,讓這項運動好像有了歸屬?

張利:對,因為建築相對來說是一個長久的建成環境,它可能給一個運動也好,一個群體也好,一種最大的支援。從這個專業來講“家”這個詞還是很了不起的。

谷愛淩蘇翊鳴奪首金的滑雪大跳台有何魔力?專訪設計師張利

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闆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舉行。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場館未來将承擔更多賽事訓練,非賽事期間向公衆開放

南都:滑雪大跳台,它作為世界首個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在冬奧會之後,它的作用是什麼呢?

張利:原先我們認為以後可能不會有太多訓練和比賽,但很有意思的是,前天,國際雪聯管理這項運動的主任給我打電話,一是祝賀谷愛淩、蘇翊鳴得金牌,另外是祝賀這個場館。他說這個場館帶動了這項運動在世界上受到的重視。

他說就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内,未來五年的比賽都已經預定滿了,日程也都已經安排好了。其中,有很多比賽要回到首鋼來比,因為有太多人想來首鋼比賽或看比賽。

在冬奧會以後,在這裡舉辦的競賽和訓練會比我們預期的還多一些。

南都:冬季賽季外的時間如何利用?面向公衆開放嗎?

張利:肯定會的。對于原來的設想來說,助滑道這部分公衆很難使用,但落地區、降落區這部分會有多種體驗,比如氣墊、懸挂體驗等。同時跳台兩邊有完整的台階,大家可以遊覽。

原來我們預期的非賽事使用部分肯定還會有。在奧運會舉辦以前,也曾有短暫的時間視窗,這一部分向公衆徹底開放。在環湖設計的文化旅遊體驗線路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活動。

實習生 王玮 南都記者 潘珊菊 發自北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