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談紀錄片

前段在微信裡看了篇文章,談的話題不錯,但資訊量太少,隻有一些邏輯的分析和推論。就我所見,這個話題已經有很多嚴肅媒體有深入的挖掘,大概是作者沒有了解過。

在微信公衆号的生态裡,這種現象并不罕見。我之前一再建議大家,不要把閱讀素材都集中在微信公衆号裡。至少我自己就是這麼做的,而且獲益不少。是以,我總是希望向大家推薦一些其它有意思的内容。本次,我們來談談紀錄片。

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接觸紀錄片的,我自己深深記得第一次看到正經紀錄片(或者叫“記錄專題片”,以下簡稱“紀錄片”)的情景。那是199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50周年,各地電視台都播出了一部叫《士兵日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紀錄片,素材都來自二戰時候的真實拍攝,比之前我看到的任何戰争場面都震撼。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講瓜島争奪戰的那一集,因為美軍占有絕對空中優勢,日軍的補給隻能在夜間進行,補給艦隊外号“東京特快”,于是雙方在夜間的海面隔空交火,畫面上隻見“流彩萬道,紫電千條”。下一秒出現了特寫鏡頭:早晨,陽光穿過軍艦舷艙上的無數彈孔射進來,我相信,無數觀衆在那一刻真正明白了什麼是“千瘡百孔”,明白了夜晚的戰鬥有多麼殘酷,即便裝備了雷達的美軍艦艇也不能幸免。

可以說,《士兵日記》真正讓我們真正明白了戰争有多麼殘酷,無論它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它也讓我們真正明白了,不管革命教育多麼高尚,最終總要落實為殘酷的戰争,從此看世界的觀點都發生了變化。

可惜那時候真正優秀的紀錄片太少,我們真正大量看紀錄片還是上了大學之後,網絡上有大量BBC、曆史頻道、發現頻道的紀錄專題片,确實讓人大開眼界。無奈當時的各種電影也接觸很多,是以在觀看順序上,紀錄片往往永遠是靠在後面的。我還記得有同學蹲在椅子上看了整整一天的曆史頻道,夜裡他說:終于看完了可以删掉了,以後有空間存電影了。

工作以後我還保持了定期看紀錄片的習慣,如果不是特别忙,每周總要花點時間來看看。相比文字,紀錄片的影像更加鮮活立體,是以更吸引人;相比普通的電影和電視,紀錄片的内容完全杜絕了“無聊”,可信度更高。在我看來,紀錄片介于“嚴肅正經”和“無聊作樂”之間,又能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相當好的學習和放松方式。

如果你本來對紀錄片有興趣,或者看了我的介紹也想看看紀錄片,下面我列舉了這幾年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紀錄片,可供參考。

China: A Century of Revolution

這是制作于1989年的三部曲,從晚清一直講到改革開放。關于晚清和民國,我們在電影裡看得多,在紀錄影像裡看得少,這部片可以幫大家補上很多功課。我從這部片裡第一次看到了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的演講,聽到了抗戰時候群眾的呼聲(包括口音)。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是在第三集末尾,王若水說“這就是我的一生”時候的蒼涼和無奈。在如今能查到的很多資料裡,王若水先生的形象與他在紀錄片裡的形象相距甚遠,到底哪個更真實,相信你看過會有自己的判斷,也會對曆史有更多認識。

History Channel: WWI: The First Modern War

關于二戰的紀錄片已經不可勝數了,相比之下,關于一戰的紀錄片則要少很多。以前我總覺得一戰不如二戰現代化,不如二戰“刺激”。這部紀錄片生動地告訴我們,一戰開啟了現代戰争的新紀元,機械化、新科技第一次在戰争中扮演了無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覺得一戰的那些新武器比較“土”,在這部紀錄片中,結合CG回到當時的場景下來看,或許觀點會有很大不同。我們也會深刻了解一戰之後,知識分子們對于世界文明的失望從何而來。

BBC: The Genius of Design

設計是怎麼回事?它是從哪裡來的,是否一出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其實很早以前“設計”是不存在的,隻有“實用”是全部的價值,那麼設計出現的原因是什麼?設計出現之後,它到底是為大多數人服務,還是為少數人服務?設計和“美觀”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單純的實用可以算設計嗎?設計有哪些流派,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麼樣的?我猜,看上一打講包豪斯風格的文章,也不如真實的影像給人印象深刻。再看看塑膠剛剛大規模使用時設計師對它的追捧,我們對潮流的看法或許會有更大的改變。

BBC: Planet Earth

BBC出品了很多優秀的紀錄片,尤其是關于大自然的。這部紀錄片的編排很有心意,第一集是從北極到南極,第二集是從河流的源頭到海洋…… 沒有聚焦在少數的物種,隻是展示不同的生物和環境,展現大自然的廣袤和豐富。之前我們都背過“憑風好借力,送我上青雲”的詩句,但背一萬遍也比不上下面的鏡頭:成群的梭雨鶴連日等待,最終氣流來到,乘風飛躍喜馬拉雅山口。

多說一句,實際上BBC拍攝的很多關于自然的紀錄片都相當值得一看,比如Life Story, Human Planet, Frozen Planet等等。

BBC: The Story of Science

看了很多關于中醫的争論,我的深刻感受是:很多人雖然手握理工科進階學位,卻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甚至連科學史都沒有完整讀過。這部紀錄片很适合了解科學史,它沒有簡單的說教,主持人帶我們實地走訪各位科學家生活工作過的地方,甚至會現場示範當時的科學實驗。比如到天文台展示望遠鏡的使用,到秘魯去尋找金雞納霜等等。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重複布馮的實驗,把一個鐵球燒得通紅,根據它冷卻的時間推算地球的年齡。更有意義的是,這部紀錄片會把科學的所有重大進展标在時間軸上,時間軸的重複出現,讓人對科學的進展速度有了感性認識。

NHK: 紅孩子

你能想象這樣的畫面嗎?一群長相各異的老外,頭戴紅領巾,搖頭晃腦念起革命文章,竟然都是一口字正腔圓的北京話。關于來中國參與革命的外國人,我們通常隻知道白求恩,多一點的知道馬海德醫生、沙博理,以及“侍奉三朝”的李敦白。但是在這之外,還有很多國際友人,本片集中于他們孩子在中國的成長經曆。相比普通的中國人,他們有更優越的條件,留下了更多的記錄(照片等),回憶起來也更少顧慮。看到年邁的柯馬凱先生把曆史娓娓道來,我們很難想象他出生在“300%”(意即革命意志無比堅決,是上級要求的三倍)的革命家庭。

NHK: 新·映像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