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鄉浸透親情溫情的年俗大年初一六點半鬧鐘響,就強忍住熬夜未解的疲乏從被窩裡爬起來。因為還要開車三四十公裡回老家,去給已故

作者:中醫尹亞東主任

家鄉浸透親情溫情的年俗

大年初一六點半鬧鐘響,就強忍住熬夜未解的疲乏從被窩裡爬起來。因為還要開車三四十公裡回老家,去給已故的老人們上墳,因為他(她)們都在等着兒孫去“送錢”祭奠!而且,這簡單卻又靜穆的儀式,都必須要在太陽升起之前完成,是以是要早起的。

車近老家,天光已逐漸放亮。已經上過墳和正去上墳的人們絡繹不絕。太陽還沒有露頭,但已經可以感覺天氣的晴朗,早春涼冷的空氣如水如冰如玉,澄澈清明的讓人不忍親近。而且因為沒有一絲的風,上墳後燒紙的煙霧,袅袅的升騰,逐漸融入已有的薄霧,又如絲帶一樣緩緩飄散,纏繞着頗有幾分恍惚朦胧的兩個世界的詩意田園。

老人們的交代,準備好的燒紙必須要放在依墳而畫的半圓裡點燃,應該是劃界保護的意思,否則就可能被孤魂野鬼搶走。然後還要呼喚老人們起來,收拾保護好自己的錢财、享用兒孫們的酒肉貢饗。因為老人們一般故去都已很久,是以基本上已沒有多少悲戚,是以可以和老人們無話不呢喃,甚至可以打趣戲虐兩句。相信在這一刻,每一個上墳的人恐怕都甯願存有另一個世界,而故去的老人們也肯定是在那個世界裡,慈祥安靜的看着自己,笑眯眯的聽着自己唠叨!這一切與迷信無關,隻關乎溫馨親情!因為那一抔黃土,其實寄予了我們太多的追思和憶念!

幾十年前那時候,需要做的其實更多。那時候每到除夕入夜,小叔都會去墳上,虔誠的請他的祖父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回家過年。蹲在墳邊做背負狀,一路小心翼翼駝老人家回家。而家裡早已準備好大椅子,在尊貴的主位上虛位以待。心裡的老人安坐之後,這個椅子就任誰也不能再坐!享受子孫們的祭拜,包括必備的餃子湯的“澆奠”,和家人一起團團圓圓的過年。然後,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再背上老人家送回墳上。這個做法,在小叔去周口定居以後,基本就荒廢了。但祖父、父親在世的時候,每年恭恭敬敬的寫好祖宗牌位,由祖母和母親燃香後祝禱,遙祭招引先人們回家過年,這個儀程卻是從來沒有漏掉過的。

紙錢徐徐燃盡之後,天基本上已大亮。奶奶在世時,這個時候一定是在催促趕緊吃早飯,因為拜年的族家宗親馬上會到家!我們的家族比較龐大,且因為從第一代專職醫生尹鳳袍老先生起,作為長房長子,所有的祖宗牌位都由我家保管,是以大年初一家人們是要到我家統一祭拜祖宗的。這個儀程一直堅持到“文化大革命”所有的祖宗牌位被燒毀以後。但家族的血肉親情,卻以第二個形式,也就是“祭祖”之後要到家看望各房老人的“拜年”儀程為另一種紐帶,繼續頑強的流傳。是以但凡家有長輩老人者,都會備好糖果吃食,等候晚輩上門。而晚輩,則會成群結夥,次第拜訪家族長者,以前也會有磕頭跪拜,現在則主要是問候安好、叙叙家常。溫馨的祝福不絕于耳,暖暖的親情彌散于百骸四肢。

串門直到将近中午,才拜望完家族所有的長輩。婉拒了諸多挽留,開車回縣城。這就是我為什麼堅持維修好老家祖宅,且年年清明節必回老家添墳的原因所在。這兩個堅持似乎陰陽懸隔,沒有什麼聯系,但其實都是我精神和血脈的根脈源泉,因為我和我的子孫們都需要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即便年輕懵懂的時候不在意甚至抵觸,但到了成熟沉穩的時候,其實誰都會需要!因為人不可能總活在物質裡!

接下來,就是正月十五了。在焚化了已供奉整個年節的先人牌位以後,送先人們離開陽世的家以後,上墳“散燈”也是後輩們必走的儀程。

我小的時候去墳上“散燈”,一般都是提前做好的專用燈,名曰“高照”。由大概一米多高的一截高粱稭制成,一頭劈開撐起來糊上白紙,形如喇叭,喇叭底部放進去蠟燭點燃,叉立在曠野裡頗能防風,為的是給故去的親人們照亮陰間黑暗難行的道路。是以每個墳頭都會有兒孫插上的少則一支多則數支的“高照”。後來很多人也就是在墳邊背風之處挖個坑放上點燃的蠟燭代替,現在則是做成的工藝品電子蠟燭替代,但心裡那份情義是一樣的。夜幕降臨後,極目四野,點點燭光像極了浩瀚星空。有了這漫天星光,相信即便有陰間,那裡的陰暗冷僻也必會灰飛煙滅,而我們的親人們,也必會沐浴在這點點溫暖之下而不會孤單清寂!

西方人其實很難了解,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那麼波瀾壯闊幾乎席卷全國的“春運”?多少垂暮老者為什麼就為了在父母墳前燒一把紙錢而不遠千裡萬裡?其實家族親情是中華民族融入血脈的最具特征的文化基因!這裡面既包括對現實世界親人的情愫,亦不會忽略對另外世界親人的感念!現實世界裡的親情通過團聚纾解。而如果沒有了曠野裡那一堆黃土,沒有了年節的上墳祭拜,我們心裡的那一份濃濃親情,在老人故去以後,又該如何釋放呢?物欲橫流之下,其實我們都需要一片澄澈清靈的精神家園以尋求哪怕是片刻的甯靜溫暖!

慎終追遠不忘先人,奉死如生親情延續。是以要感謝您,這心靈融通、薪傳不熄的文化,這盛滿情義、溫暖處處的年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