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立春七首:立春曆日自當新,寶勝迎春綽綽斜
春節到了,往往祝福裡有恭賀新年,賀喜新春的美詞。農曆正月本來就是概念中的春季開始,是以往往迎年和迎春,當代人認為理應如此。
實際重視節氣的古人,迎年和迎春并不混為一談,而是在相近時段兩個重要的節日,各有表述和慶賀,而後又疊加成年節歡快的整體的氛圍。
這就不能不說,重要的節氣,立春。

以節氣劃分的立春,是最古老用太陽在地球表面的活動軌迹,界定四季和時間的方法,而得出的精确的時間概念。也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以此時為時間标注,表示春季正式到來。
傳統日常使用的是月曆,那麼立春和正月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有些微妙。因為農曆月曆是以月亮的運作為劃分,實際月亮和太陽運作中有時間的隔差,這就需要用閏月來補足。就形成了本該正月初出現的“立春”節氣,在月曆使用的時候,會出現前幾天,和後幾天的隔差。
新年是每年的元月一日,是國家用以紀年的重要時間點,關系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辭舊迎新,是隆重歡慶的節日。
但是立春,同樣不能忽視,傳統中國的帝王皇權天授,是代表上蒼管轄人間的萬事萬物,其中立春又代表着春神回歸,萬物生長,民間春耕開始,是依賴自然和土地的農業古國必要重視的日子。是以周朝天子會在立春率領百官在郊外迎春,舉行隆重的春祭。
民間則打春牛,吃春菜,戴春勝春幡,踏春賞春,迎接慶祝春天的正式歸來。
新年和立春,各有重點,但是都在傳統的過年時段,正月一日前後,将年節的喜慶氛圍,疊加得更為絢爛和火爆。
一,天子迎春
“東郊暫轉迎春仗,上苑初飛行慶杯。
風射蛟冰千片斷,氣沖魚鑰九關開。
林中覓草才生蕙,殿裡争花并是梅。
歌吹銜恩歸路晚,栖烏半下鳳城來。” 初唐 · 沈佺期奉和立春遊苑迎春(710年1月8日)
這是唐中宗和武則天時代,皇帝率領百官去郊外迎春,隊伍浩大,有着巨大的儀仗隊伍。不過那天天公不美,飄起了大雪,是以這次東郊祭祀由草地曠野轉回了皇家園林的宮殿,皇帝也很體恤一起前來的百官,總之酒宴管好。
這種祭祀在必要的莊重之外,也帶着踏青遊玩的明快,踏雪看梅,公派的福利,到也十分喜慶和熱鬧。
在京城的東郊暫時停住了迎春的隊伍,轉向皇家園林喝酒。
因為此日風雪甚大,天上飄着的雪如同蛟龍身上的鱗片,不過天子在此,春氣沖開了冰雪直上九霄。
我們看見東郊的樹林間,已經有了小草的萌芽,春天來了呀,若說最美的春花,還是皇家園林的春梅,不僅戶外有,那安排酒宴的大殿裡,到處放置着迎春的梅花。
我們在這裡一直喝酒喝到傍晚才散去,歸家的路上,雪後初晴,看見了即将落山的太陽。
“颛顼時初謝,句芒令複陳。
飛灰将應節,賓日已知春。
考曆明三統,迎祥受萬人。
衣冠宵執玉,壇墠曉清塵。
肅穆來東道,回環拱北辰。
仗前花待發,旂處柳疑新。
雲斂黃山際,冰開素浐濱。
聖朝多慶賞,希為薦沈淪。”迎春東郊 唐 · 張濯
這是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時代的立春迎春。
颛顼是冬天的神,而句芒是春天的神,天子所要迎接的當然是句芒,他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木神(春神),掌管土地樹木的生長,“句芒人面乘兩龍,道是春神衛九重“
迎接春神是在郊區搭建一個圓形的高台,當然做準備工作的人,頭天晚上就要在這裡盛裝守候,按照這首詩裡的盛況來看,頭天和當日,在這裡有萬人聚集。其中祭壇旁邊站着的,都是盛裝的道士,手裡持着玉版。
等待皇帝前來時,一群人像捧出北鬥星一樣環繞在皇帝身邊,一起完成重大的祭祀春神的典禮。
不過這樣的祭祀從心情和體感上來講,都是愉悅的,因為此時正是梅花楊柳的早春,可以當作春遊,更重要的是,每次這樣的儀式,皇帝很大方,又是設宴,又是送禮品,表達他就是神在人間,是以臣子都以能陪同天子祭祀為榮耀。
二,民間迎春立春,立土牛
”布澤木龍催,迎春土牛助。
雨師習習灑,雲将飄飄翥。
四野萬裡晴,千山一時曙。
杭土麗且康,蘇民富而庶。“ 唐 ·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在周朝時候,農曆十二月用土做成牛狀,是驅除寒氣瘟疫,漢朝的時候,逐除瘟疫,也用土牛,這本來是上古巫祭的一種。不過漢朝的時候,由于一月就是新年,這種逐除方式和除夜合并在一起。牛代表春耕。就分化為用土牛慶祝立春迎春,用傩舞驅除一年鬼祟瘟疫。
到了唐朝之後,土牛在民間形成傳統,廣泛用于迎春立春。
比如白居易這首回憶早春立春的詩就是這樣寫的。
天上的春雨是龍在召喚,迎春立春的時候,堆成的土牛期盼春天的來臨。
于是天上的雨神雲神,紛紛落下吉利的春雨,而後雨後天晴,春光爛漫。
蘇杭一帶,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春景宜人啊。
”玉燭傳佳節,陽和應此辰。
土牛呈歲稔,綵燕表年春。
臘盡星回次,寒馀月建寅。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鄉人。“中唐 · 曹松客中立春
這種堆土牛,迎接立春和春天的風俗,到處都有。比如曹松是在他鄉過的立春。
看見的是客鄉的立春景色,堆出土牛的樣子橫卧在田野,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期待和向往,一座座土牛就守護着無邊的原野。那麼婦女頭上,帶着是手工制作的彩色燕子,此時真正的燕子還沒有大規模回歸。
但是女子頭上已經花枝招展,尤其是手工制作的燕子頭飾,格外醒目,表達迎接春天的心情和美好。
這他鄉梅花柳樹,盛大的迎春節日,又在年節當中,曹松分外思念自己的家鄉。
家鄉這個時候,也是早春之美,田園一片迎春的氣息吧。
土牛迎春本來是民間的風俗,被強化是在宋朝。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制作土牛春牛,鞭打春牛成為立春迎春重要的儀式和内容。
這土牛大約不再是普通的泥土做成,因為要運輸它還要鞭打它。為皇宮制作春牛,大小幾十頭,供皇帝和妃嫔立春鞭打。各個府衙也準備了春牛。
而擡春牛遊行,更是盛況,因為立春往往在年節之間,城市的四門大開,供各種紮成制作的牛和人群遊行湧入。人們以鞭打春牛為樂事。稱為“打春”。
“殿下排場擊土牛,君王玉仗久遲留。
内人争蔔宜春喜,奪得金泥各自收。”北宋 · 王圭《宮詞 其九十八 》
這是宮廷中的打土牛,在大殿下排着制作的牛,君王看着内廷的人們彩鞭揮舞。
不過這土牛要打到什麼程度呢?要不就是牛肚子裡藏着各種迎春的小禮品,要不就是牛身上挂着各種需要用點技巧才能獲得的禮物。
是以鞭打到後來,那些宮廷的女子,都以獲得牛身上的飾品或者禮物為快樂。
這打春牛成了最熱鬧的娛樂節目。
三,春幡春勝插滿頭。
實際立春春幡的風俗,上古都應該有。皇帝祭春迎春,總會有儀式,那飄飛的旗幟或者有象征意義的樹枝都可以叫作春幡。
我們紡織品大國,自有紡織品的誕生,就不會祭祀缺席。
大到彩旗飄揚,小到各種飾品。
“立春曆日自當新。
正月春幡底須故。
流蘇錦帳挂香囊。
織成羅幌隐燈光。”徐陵 (南北朝)《雜曲》節錄
這是寫南北朝宮廷女子立春迎春的生活。立春這天肯定要一切求新,那新年春幡,怎麼挂呢?
當然這裡無法知道,具體的春幡是指的什麼,但是肯定知道,這是為立春迎春而做的。
如果是大的,肯定是挂在庭院或者室内。
如果是小的,那肯定是戴在頭上或者别在衣服上。花樣和顔色一定要新,否則展現不出“自當新“的美
唐朝頭上戴着的彩燕,也屬于小春幡春勝的範疇。
不過大規模戴在頭上,還是在宋朝。
”漢宮節物重年華,寶勝迎春綽綽斜。
不待東風吹煦力,剪刀催出上林花。“北宋 · 宋祁《餘在北門時每立春必前索宮中春詞十馀解今逢茲日塊坐州閣追懷舊題續作六章》
這個宋祁看到的是宮廷立春的盛大美。
他也說了本朝迎春立春,更看重物質的華美。比如宮廷中每個人的頭上,都插着春幡春勝,而且是斜插。春幡春勝是什麼做的呢?
是宮廷裡用剪刀裁剪堆砌成的各種美麗的花朵。
這是用人間物力的方式迎春。
不要認為這是宮廷女子的專利,男人更要戴,因為男性是這個國度的主力啊,天子用盛大的規模迎接春天,官員的頭上自然戴着這種特殊迎春的裝飾品。
豪華美麗到什麼程度呢,由皇帝親自賜予,用金銀絹紗做成,有玲珑上揚的花枝和流蘇,每個官員插在帽子的左邊,垂懸下來。
豪華靓麗。
到了民間,就是各種做成銀白雪色的柳枝點綴各樣的搖動的蝴蝶昆蟲,還有飄垂的流蘇,就是宋詞裡常見的”雪柳鬧娥“,從立春甚至年前戴到正月十六。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過年,過年和立春密不可分,迎年又是迎春,其中立春将過年的熱鬧更推高,形成年節河流裡又一個熱鬧的潮頭,迎年和迎春交響,形成了壯觀的節日。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