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距離劉學州自殺身亡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我依然痛心疾首,無法平靜。

年關歲末,再加上冬奧會和此起彼伏的疫情,“劉學州”這三個字雖一度沖上熱搜,最終也隻是化作了網絡上的一段文字,慢慢消失在漫無邊際的資訊洪流之中。

劉學州死了,但是他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1、劉學州是誰。

他的微網誌介紹是“河北邢台尋親男孩”,一生都在尋求親情的溫暖,短短的8個字幾乎概括了他的一生。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同樣是尋親成功,如果孫海洋和兒子孫卓是被人祝福的A面,那劉學州的遭遇就像是與之完全相反的B面。

故事要從2006年開始說起。

此時劉學州的生父丁某已經經曆過兩段婚姻,在離異且育有一子的情況下,遇到了劉學州的生母,并未婚生下了劉學州。

據丁某介紹,因為當時沒有錢當彩禮,劉學州的親外婆一家不同意兩個人的婚事,于是親生父母決定賣掉劉學州,換來6000元給生母當彩禮,促成了這段婚姻。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就這樣,出生剛三個月的劉學州被養父母一家抱養,從山西大同被帶到了河北邢台。

實話實說,養父母一家除了窮之外,對劉學州還不錯。

在劉學州四歲的時候,養父母因為一場煙花爆竹事故雙雙身亡,劉學州隻好由養母的姐姐和父母撫養。劉學州在最後發的一篇長微網誌中詳細地描述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明明有父母,卻活成了一個孤兒,劉學州的成長之路注定不太好走。

二年級開始住校,從小在學校被霸淩,六年轉了五次學,隻有在六年級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給了他生命之中為數不多的溫暖。

可是短暫的溫情過後,劉學州再次遭遇到變态老師的侵犯,一度想要自殺,但是他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2、尋親之路。

因為從小被村裡人說是抱養的孩子,是以劉學州試探性地問了家裡的老人,結果自己真的不是養父母親生的孩子。

其實此時他心裡還有一絲希望,希望自己是被拐來的,自己的親生父母在找他,是以他去采血加入了血庫,期待着有一天親生父母能夠找到他。

看到孫海洋找到兒子的新聞,更加堅定了劉學州想找到親生父母的想法。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本來他是想寄希望于網絡,但是外婆(養家的)心疼他,拿出一個疫苗本。他才知道自己的原名叫“丁晶”。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這裡有一段讓我特别心疼。

當他知道有疫苗本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确定自己不是被拐賣的,而是被父母遺棄的。但是他不死心,騙自己說可能疫苗本是僞造的。

他在網上搜尋“丁晶”的名字時,發現全是空白,再次認定“爸爸媽媽可能沒有在找我”。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像孫海洋那樣的父母,孩子丢了,隻要有一絲希望就會不停地找下去,整個網絡随便一搜都能找到孩子的資訊和父母的聯系方式。

看到這裡我真的好難過,一是難過于親生父母的冷漠與無情,二是難過于劉學州的聰明和懂事。但是如果他能再聰明一點,放棄對親生父母不切實際的幻想,想到一對已經遺棄過自己一次的父母,遺棄第二次也是可以預見的事,之後就不會走上絕路了吧。

可是人越是缺什麼就越想有什麼,而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十多年沒有父母疼愛,突然間有了父母的消息,内心怎麼能不渴望有個溫暖的港灣,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利用疫苗本上的名字,劉學州很快就搜尋到了生父的資訊,也順利地找到了生母。沒有久别重逢的驚喜,沒有失而複得的幸福,從認親到拉黑,這對父母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自己着想,以前是,現在也是。

此時劉學州的生父生母早已經離婚,又各自組建家庭。生父是帶着警察一起搞了個認親儀式。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生母是借着給小兒子過生日的機會,順便見了見劉學州,做了一場認親秀。

一邊是小兒子過12歲生日,眼都不眨地擺了8桌酒。一邊是劉學州十幾年來隻過過兩個生日,同一個媽媽的兩個孩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别。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劉學州認親的訴求是想要有個自己的家,但生父母的了解是要給他買房,是以接下來就是生母把他拉黑,生父說他賣慘要錢。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親生父母的反應,加上媒體的不實報道,将劉學州推上了網暴的風口浪尖。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他很努力地反擊了。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甚至一度決定要起訴他的親生父母。但是考慮到四個兄弟姐妹,又放棄了提告。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此時有一波“人間清醒”跳出來說,告輸了你痛苦,告赢了還是你痛苦。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知道站着說話不腰疼的“人間清醒們”有沒有想過,他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啊。

3、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初的信仰。

在劉學州成長的十幾年中,經曆過的艱難困苦肯定不會少,為什麼這一次沒有挺過去呢?

因為以前再怎麼難過,他的心裡依然相信愛,包括在他的遺書中提到,養母被炸傷後還不忘記安慰自己,說明他曾經是感受過“媽媽”的愛的。

後來姨媽對他的愛,他也能感受到,而在尋找親生父母的過程中,這些愛卻一點點喪失殆盡。

别人再怎麼對自己都沒所謂,可給予他生命的父母這樣對待他,無疑是把他推向絕望的深淵。

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爸爸媽媽隻要有一方能給予他一點溫暖,劉學州也不至于對這世界沒有絲毫留念。

逼着一個孩子承認父母不愛自己,他的内心會有多絕望。

我在2018年的時候寫過一篇同名的文章,過了很久還有讀者看了文章找過來。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足見不愛孩子的父母,或者說是感受不到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個例,他們不幸的童年将要用一生才能治愈。

父母是成年人,他們與孩子之間先天就是不對等的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撒謊、可以掩飾、可以逃避,也可以隻是嘴上說說,但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是要仰賴着父母才能生存下去,是以孩子對父母的愛是與生俱來且無法選擇。

換句話說,“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是每一個孩子最初的人生信仰,是以要讓孩子承認父母不愛自己,就是信仰的坍塌。

逼着孩子承認自己不被愛的父母有多殘忍,孩子就有多絕望。

4、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走了。

親生父母十幾年不管不顧,劉學州也成長得很好,他努力變得積極又陽光,他在曬出自己獎狀的時候,說這些都是他在黑暗中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他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他不但想努力活成照亮自己的那束光,還想用自己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隻可惜,他現在的光還太微弱,終究沒能照亮自己的路。

有網友總結過一波,除了親生父母之外,劉學州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一個同父同母的弟弟,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以及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

這個世界有他這麼多血濃于水的親人,卻沒有一個屬于他的容身之地。

劉學州的死真的讓我太難過了,難過于讓一個那麼善良,那麼愛笑,那麼努力生活的孩子,最後帶着恨意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最後文字的标題是“生來即輕,還時亦淨”,他是在用死亡自證清白,也是在懲罰親生父母。

我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寫下來,雖然已經不能再為他做點什麼,但可以讓更多和他有着同樣經曆的人看到。

如果是孩子看到劉學州的故事,那麼請了解,不是每一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愛自己,可以難過,可以絕望,但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畢竟父母隻是帶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并不是你的全部。請相信父母不愛你,這個世界還是會有更多愛你的人。

如果是成年人看到劉學州的故事,請千萬千萬在生孩子之前想一想,這個孩子的到來是純粹為了自己的私欲,還是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度過一段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時光。

如果決定生下TA,就請盡自己所能好好愛TA,貧窮、疾病、困苦都不是借口,隻要給他們一點愛,就能成為孩子們生命裡不滅的光。

PS:

劉學州在人生的最後幾天裡,發了很多照片,依然是努力微笑的模樣。并且,為每條微網誌還配了一個英文字母,這些字母連起來是單詞Rebirth,重生。

再結合網友在他微網誌裡評論說的,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漂亮的虎寶寶,不得不讓我破防。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那個努力活成一束光的男孩,離開的時候帶着“不被疼愛”的絕望

這麼好的孩子,就這麼走了,甚至都沒等到2022年的春節。

作者介紹:陳妍,愛八卦、愛電影、愛孩子、更愛自己。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