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大餐裡的濃濃年味兒 泉州非遺鬧新春

[新聞頁-台海網]

春節期間,泉州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各顯神通,為廣大群衆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無論是外賣随點随到的石花膏、土筍凍,還是泉州花燈、刻紙、梨園戲、南音、提線木偶等,記憶裡的這些濃濃年味兒,都在非遺技藝中鮮活起來。

文化大餐裡的濃濃年味兒 泉州非遺鬧新春

來自省外的王先生一家在中心市區中山路感受泉州花燈工藝 (陳小陽 陳英傑 攝)

台海網2月2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鑼鼓喧天鬧新春,龍飛獅舞送祝福。春節期間,泉州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各顯神通,為廣大群衆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無論是外賣随點随到的石花膏、土筍凍,還是泉州花燈、刻紙、梨園戲、南音、提線木偶等,記憶裡的這些濃濃年味兒,都在非遺技藝中鮮活起來。

文化大餐裡的濃濃年味兒 泉州非遺鬧新春

遊客在參觀掌中木偶 (圖檔由市文旅局提供)

新玩法帶來新體驗

為實作公衆與非遺的“零距離”接觸,春節期間,泉州推出了多項豐富有趣的社教和文創活動,讓群衆體驗非遺玩法,與群衆産生互動,達到共建共享、寓教于樂的效果。

在中心市區金魚巷小廣場,這裡有“變裝秀”。表演者一邊為前來參觀的市民盤頭,一邊介紹道:“蟳埔女頭飾,俗稱‘簪花圍’,頭飾中常用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均由西域通過絲綢之路移植而來……”短短幾分鐘,一個漂亮的“簪花圍”就完成了,看着頭頂的“小花園”,體驗者卓小朋友連連稱贊,對自己的扮相十分滿意。她說:“蟳埔女的發飾很精美,這次體驗讓我更想深入了解蟳埔文化。”

據介紹,春節期間,在金魚巷非遺空間、小廣場舉行非遺進古城活動,精選非遺項目入駐金魚巷非遺空間展覽、舉辦茶文化品鑒沙龍等。春節、元宵期間,組織體驗性強、民俗關聯度高的項目在小廣場展示,供群衆體驗。

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有“小百合”非遺劇場展演,非遺活态展示及精品折子戲、閩南曲藝展演,包括梨園、南音、木偶、高甲等非遺項目活态展示。

泉州海交館二樓學術報告廳有“瓷”舊迎新、“福”虎生威春節系列活動——春節習俗與刻紙體驗活動,以講座方式帶領市民了解泉州春節的特有習俗,并以刻紙的方式将“福”氣留住。通政巷24号嘉禮館有文化惠民“非遺公益性”演出。金魚巷11号(南音閣)有南音公益表演。除了線下現場的活動,泉州還組織線上活動,比如:線上花燈展、南音雲展播等等。

春節期間,各縣(市、區)也紛紛舉辦非遺體驗活動,讓非遺展現價值、創造價值,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吸引更多人,并身體力行地成為非遺的弘揚者。

國家級非遺亮相春節

近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泉州共有3個項目入選,包括泉州刣獅、泉州木雕,和以永春傳統香制作技藝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藝。目前泉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達到36項,位列全國地級市前列。

“新晉國家級的非遺在春節期間也有相應的表演和體驗活動。”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比如泉州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畫棟,是與建築雕刻相輔相成而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伴随着傳統建築的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傳播,經過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以建築雕刻、家具雕刻、工藝品雕刻為主的傳統木雕技藝。春節期間,泉州木雕工藝在各博物館有展示和表演。此外,大年初一至初四,清源山還有刣獅表演。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泉州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負責人說,泉州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堅持以閩南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建設為抓手,以建立和落實非遺名錄體系為載體,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大力推動泉州優秀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目前,泉州市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5項,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非遺項目的城市。

文化大餐裡的濃濃年味兒 泉州非遺鬧新春

大年初一,市民到非遺館打卡逛展。 (陳小陽 陳英傑 黃寶陽 攝)

非遺館展現傳統工藝魅力

借助多元的傳播方式,泉州非遺館扮好“文化中樞”的角色,将非遺文化與人民群衆建立多元連接配接,除了靜态展示外,還引入動态展演。例如參觀者不僅能看到工藝精品展示,還能現場感受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讓非遺館成為文化中樞,讓更多的人通過活動,了解非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

該負責人介紹,各級非遺館通過舉辦體驗活動,與群衆共享非遺,體驗非遺,使“久居深閨”的非遺得以真正“活”起來。此外,泉州還将舉辦妝糕人、花燈、刻紙、南音、南少林國術、高甲戲、獅陣、提線木偶以及南音等免費非遺教育訓練班,讓非遺走進生活。

春節期間,泉州舉行多項非遺展示和體驗活動,這将對傳統手工藝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給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台,還能夠讓遊客真實體驗到非遺的魅力。

泉州還充分發揮文化遺産資源大市的優勢,合理開發利用,推動文化創意、文化旅遊、工藝美術、演藝娛樂、動漫遊戲等文化産業發展,壯大傳統工藝美術産業。(記者王金植 實習生鄭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