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很多人對天文感興趣,是被一幅幅壯觀絢麗的天文美圖帶入坑的。可你是否知道,這些美圖都是後期做出來的?

部分朋友的反應可能是震驚臉,什麼什麼,天文學也玩網紅那一套?退坑退坑……

别走啊,天文學“P圖”可不是自拍完了套幾個濾鏡完事,而是既需要科學知識又需要藝術造詣的精細工作,還能幫助人們更直覺地認識宇宙呢。接下來就通過幾張著名的圖檔,跟大家聊聊天文美圖“P圖”基本功。

01

這張圖,為啥形狀那麼怪?

以“旅行者1号”探測器拍的“太陽系全家福”為例,當時是1990年2月,“旅行者1号”已飛到64億公裡以外,它回望太陽系,拍攝制作了這張著名的圖檔。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太陽系全家福,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拍攝。圖源NASA

這圖的造型為什麼這麼奇葩呢?那當然是因為拼圖了。

圖檔的主體部分,實際上是由39張單獨的照片拼接連綴而成。其中,每個标記字母的地方就是一顆(基本看不見的)行星,如J表示木星(Jupiter)、E表示地球(Earth)、V表示金星(Venus)等等。

有過拍合影經驗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這裡不直接用廣角鏡頭來張全家福呢?這是因為天文觀測的視野通常非常非常小。能拍下這些照片還多虧了探測器要拍攝行星全身照,出發時帶了個視野稍寬的相機,從天文觀測的角度來說,每張小照片已經算是“廣角”了!而周邊的6張小彩圖,是探測器在同樣的位置,用視野更窄的相機拍攝的。

“旅行者1号”拍攝這一系列照片時,需要多次調整鏡頭指向、設定曝光參數。地面合成時,要忠實地複現這些變化,才能把圖檔拼接到正确的位置。

02

這些圖,為啥右上角缺一塊?

下面這些圖,右上角都有個可疑的缺口,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事其實還是拼圖的鍋。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三圖依次為:後發座M100、IC 2944(走雞星雲)、哈勃深空。圖源NASA

有的拍攝任務并不需要改變太空望遠鏡的朝向,但因為設計或當時的技術限制,還是要拼圖完成。例如“哈勃”望遠鏡,在1993年到2009年間,它使用第二代廣域和行星相機(WFPC2),有4塊800×800的CCD感光片。我們看到的最終照片,都是由四幅圖檔拼接而成的。

這4個CCD中,有1個與衆不同,它的視野比其他幾塊小,但像素一樣多,這樣它就可以用來拍攝天體的某個局部,供天文學家研究細節。比如,鷹狀星雲“創世之柱”的照片,本來應該是下圖這樣: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創世之柱”,1995年4月1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圖源NASA

不過,向大衆展現時,就得把這個用來放大局部的角縮小,才能和其他三個角拼接成一幅銜接流暢的照片,像下圖這樣,右側星雲柱上下接合完美: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有得必有失,圖檔銜接是流暢了,卻造成了一個沒有内容的缺口。天文學家是有底線的,不會造個虛假背景放在這裡。是以,“哈勃”望遠鏡的許多照片,都有這個标志性的階梯狀暗角,直到2009年,它更新換代,使用了第三代廣域相機(WFC3),這個暗角才消失不見。

03

這張圖,直接拍相機會燒壞……

除了視野方面的問題,有時,圖檔拼接則是因為被攝對象條件太極端,無法一下子看全。

比如下面這幅日冕物質抛射,羽狀抛出的物質是由SOHO太陽探測器的LASCO光譜儀拍攝的,但LASCO從來隻敢遮着太陽觀察日冕。因為假如它在無遮擋的情況下直接“看”一眼太陽,那就是最後一眼——裝置會當場燒壞。而下圖中間的太陽,是由探測器上的EIT望遠鏡在極紫外波段拍到的,比起正常尺寸放大了些,填到中間,以增強圖檔效果。這兩台儀器,一個不敢看太陽,一個看不到外層日冕,各自拍一部分,拼到一起,就還挺美的。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日冕物質抛射,2002年1月8日,SOHO拍攝。圖源NASA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正常尺寸圖檔中間的太陽小一圈 | 來源Credit: ESA/NASA/SOHO

04

給天文照片“磨皮”,絕對是力氣活……

很多天文美圖,看上去遼闊深遠又通透清澈,但實際上,原圖都是點點劃劃慘不忍睹的。

比如下圖是筆者在2015年冬天拍攝的獵戶座大星雲,談不上是張好片子,因為是戶外随興拍攝,手邊隻有一個白天拍鳥的長焦相機,也沒有赤道儀用來消除地球自轉造成的星光拉絲,隻好把相機的感光度調得很高很高,以縮短曝光時間。但相機感光度一高,噪點就噌噌噌地上去了,讓人無法分辨一些亮點究竟是真恒星呢,還是衛星或太空垃圾呢,還是相機自己的噪點呢?

這時,就需要疊圖來增強信号抑制噪點了。

請留意圖中圈出的4個光點。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獵戶座大星雲,2015年12月。曲炯拍攝

筆者拍了十幾幅照片,選了幾張品質不錯的,仔細地在PS裡把它們的亮星對齊,然後把上面幾個圖層設為“變暗”——也就是說,對于每個像素,隻顯示所有圖層中最暗的那個。如果那裡有一顆真恒星,它應該在所有的圖層的同一位置都是亮的,最終會顯示出來。如果那隻是一顆衛星、一架飛機、一個高感光度造成的噪點,那麼它就會被其他圖層投票“拉黑”,消失在深色的背景中。

疊加合成的照片如下,畫面幹淨許多,真星星都留下來了,上圖圈出的亮點不見了。筆者檢查了一下,每幅照片裡都有它們,在恒星的背景下緩緩移動,可能是衛星吧。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疊圖後的合成照片,是不是已經清爽了許多?

嚴肅的天文觀測中,圖像疊加技術當然要比這個“五分鐘PS教程”複雜得多, 再以前面提過的哈勃深空為例,這張照片是1995年底拍攝的大熊座内一個極暗的天區。除了前景裡的幾顆銀河系恒星之外,可看到的3000多個天體幾乎全是遙遠的星系,直抵百億光年以外。如此遙遠暗淡的星光,迫使“哈勃”望遠鏡用了10天時間,環繞地球150周,對着同一天區累計曝光141小時。最終,選取342張照片疊加,去除宇宙射線和地球散射光幹擾,增強真正的信号,才合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哈勃深空圖像。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哈勃深空(及按慣例缺失的右上角) | 圖源NASA

05

給天文圖檔上色,既需要審美又需要知識

圖檔拼完疊完,還不夠,上顔色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各種探測器和太空望遠鏡拍到的照片,其實原圖是黑白的,如果要看彩照,就要後期上色。

那為什麼照片原圖是黑白的呢?這不是因為技術落後,能采集到的資訊貧乏,事實正好相反,是因為資訊量太大了。因為電磁波譜十分寬廣,而人眼和大腦能認知的色彩十分有限。超出可見光波段的,一概“伸手不見五指呀”。儀器在可見光以外的波段拍到的圖像,該稱之為什麼顔色呢?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是以,探測器幹脆隻用明暗來表達它看到的東西,附上波長資訊,打個包丢給人類:“喏,這張是微波波段的,這張是紅外波段的,這是紅光區的,這是綠光區的,藍光區的,紫外波段的,X射線波段的,都是黑白片兒,你自己慢慢看吧,隻要能厘清楚就行。”

那上色的時候要怎麼上呢?在天文照片裡,每個像素的顔色都要有根據,可不像過去影樓裡處理老照片那樣,抹個紅臉蛋,塗個紅嘴唇就完事了。

上色的時候,要推敲三個問題:真實嗎?科學嗎?漂亮嗎?三個問題的答案,分别對應一種上色方法,并且有(jīng)時(cháng)會沖突,下面具體講講。

如果照片本來就是在可見光波段拍攝的,上色就十分簡單。太陽系各大行星和周邊衛星的彩照大多如此,隻要把藍綠紅三原色各自對應的黑白片挑出來,各自渲染成藍綠紅三色,再一疊加,一張“跟真的一樣”的彩照就出來了。這種可見光波段的上色,叫做“自然色”。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土星,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号”拍攝。圖源NASA

可見光以外,就得用實體+哲學的思路。比如,下面這個太陽極紫外圖像四聯張,是在17.1nm、19.5nm、28.4nm、30.4nm等波段分别拍攝的太陽。紫外線原本談不上顔色,但為了快速辨認這些波段,我們不妨按照可見光的波長順序,從藍到紅為它們賦色。這個色彩順序符合電磁實體,是以非常易懂易記,而且,相當美麗!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太陽極紫外圖像,2021年12月31日,SOHO拍攝。圖源NASA

真實嗎?科學嗎?漂亮嗎?當後兩個答案完勝時,就可以拿來挑戰第一個問題:就算我們覺得不真實,那也是因為我們眼界太窄,帶寬不夠……

換句話說,人類不惜代價把那麼多儀器送上天,是為了科學研究,而不是觀光遊覽。可見光的狹隘色彩,在整個電磁波譜裡,是沒有意義的。隻要能表達科學資訊,就可以抛開天體的可見光色,對它賦予完全不同的色彩。這時,我們給照片上的是“代表色”。

還拿“創世之柱”為例,它的原圖,本來是3個波段的黑白照片。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其中,左圖是氧的502nm藍綠色輝光,中圖是氫和氮的657nm紅色輝光,右圖是硫的673nm深紅色輝光,分别用相應波長的濾鏡獲得。之是以檢測這些波長,是因為這些元素是構成天體的重要成分。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藍綠色和兩個紅色疊加配色,結果會是怎樣?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結果就是這個樣子,它也許更接近天體的真實模樣,但這樣真實的一片血紅,在科學層面上,卻沒有資訊量。

天文學家們追求的,是一目了然。前面說過,為了傳遞科學資訊,我們可以抛棄天體的“本色”。這樣,我們把波長最短的氧定義為藍,把氫+氮定義為綠,把波長最長的硫定義為紅(硫:我本來就紅……),再做一次圖檔,忽然就感動得想哭有沒有?!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創世之柱”,2014年10月29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圖源NASA

不但圖檔的色彩更加缤紛絢爛,它也友善傳遞科學資訊。我們知道藍綠紅三原色和各元素的對應關系之後,就能直接解讀“創世之柱”的各部位的元素分布狀況,比“真實”的“血肉之柱”要輕松多了。

還有一些上色法,既不真實,也不是為了科學。比如下圖的NGC1850,它背後的星雲本來發射着氫α線的紅光。如果按紅色來染,并不妨礙科學表達,但修圖師很任性,就是樂意用藍色來表達。這種調和有個人審美品味的,叫做“增強色”。

什麼?天文照片全是PS過的?!

NGC1850,2001年7月10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圖源NASA

回顧一下,上色三拷問:

真實嗎?如果真實,我們把它叫做“自然色”。

科學嗎?如果科學,我們把它叫做“代表色”。

漂亮嗎?如果漂亮,我們把它叫做“增強色”。

總結一下,為了獲得一張美貌與科學并重,藝術與真實兼備的天文照片,往往要在天文學家和藝術家共同的努力下,經過拼圖、疊圖、上色幾大步驟,才能完成。

這裡還要再補充一下,有些很美的圖檔,比如第三視角看到的探測器接近行星,或者群星紛飛的超光速旅行情景,這些都是藝術家們創作的概念圖,并不是天文照片。

看到這裡,想必你對天文美圖的制作心中有數了吧!是不是一點都沒有失掉對浩瀚宇宙的興趣,反而更願意在其中徜徉了呢?

作者 | 曲 炯 科普作家

稽核 | 劉 茜 北京天文館研究員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科學辟謠

編輯:藏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