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作者:熱情的咖啡愛學習

導語

如今,人類觀測到的宇宙已經達到930億光年,然而在這幾億星系中,地球是人類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這和地球擁有恰到好處的位置和恰到好處的太陽密不可分。

地球擁有适宜的溫度、具有晝夜交替的公轉和自轉、以及充足的水資源等等,這些都是地球孕育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而地球擁有這些條件的根基還在于一直穩定為地球照亮的那顆恒星—太陽。

然而,就連這顆讓人類百感交集的太陽也同樣難以置身事外,太陽并不是一個萬古常青的恒星,它的壽命也不會有無限延長,甚至在宇宙的長河中,比起其他恒星,太陽的壽命也算不上太長。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随着太陽的進化而不斷變化,據有關專家推測,太陽在向地球釋放能量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自身品質,是以地球每年要比前一年遠離太陽大約6厘米。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這似乎意味着,按照太陽和地球之間如此微弱的距離變化,地球的未來可能是溫度變得越來越冷,甚至終将面臨被太陽完全吞噬掉的結局,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太陽在消耗品質的同時,地球又将會怎樣?

地球又會對太陽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一、适宜生命的母恒星。

沒有了太陽,地球上的一切将變得黯淡無光。

同樣沒有了地球,太陽也将孤身一人,隻能在夜空中孤零零地轉個不停。

這顆恒星以及這顆行星在宇宙中都是孤獨的存在,但兩者之間又能實作如此和諧的共生。

如今,太陽和地球之間哪怕僅有1米的距離變化,都将對地球上的生物和物種造成巨大的影響,但這距離的變化卻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地球離太陽的距離真的不再适宜地球孕育生命了,那麼地球上的生物、甚至地球上的一切都将面臨着毀滅性的災難,而這個距離随着太陽的變化而早已發生過無數次。

所有的生命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太陽,是以太陽就是所有生命存在的根基,地球正是太陽的恩惠,賦予生命才有人類的誕生。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早在幾十億年前,宇宙仍然處在彌散的狀态,當這場巨大的爆炸将整個宇宙的物質都噴湧到周圍,随後這些物質經過一定的時間的不斷融合和演變,最終形成了星系、星雲和恒星等等。

母恒星是一名行星的“母親”,在上溯到恒星的出生,甚至直到探讨它是如何在宇宙的孕育中誕生出來的過程中,都是一個極其龐雜的系統工程。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而這極其龐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有太多的變量,這也讓這一過程變得複雜異常。

而母恒星的穩定性也對行星的生命至關重要,如果母恒星能夠穩定的存活去,那麼在其周圍誕生出來的行星也會有較高的幾率誕生出生命,因為母恒星為其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光照和熱量。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但是這一過程中有很多母親不能穩定存活下去,是以在宇宙中較為穩定的母恒星也是行星能夠出現生命的重要保障之一,地球在母恒星的照耀下形成了适宜生命誕生的環境,而太陽就是地球的母親。

母恒星在一開始也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恒星,甚至有的比目前的太陽還要龐大,然而在經過數十億年後,母恒星也開始将其體積不斷縮小。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它的體積是如何縮小的呢?

這其中就離不開母恒星的“聚變”功能。

地球上也有物質之間會發生的“聚變”現象,例如在核聚變反應中,質子會和質子之間進行“撞擊”,但是由于質子之間有着相同的正電荷,是以它們之間有着互相的排斥現象,這也使得它們很難靠近。

但是在極端的條件下,當太陽内部的高溫和高壓将質子的靜電互相作用迫使它們靠近時,就會在他們靠近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強限制區域。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在限制區域中,質子就會因為受到等離子體的作用力的限制而停止運動,然後由于這種限制力的強大,兩個質子就能夠經過互相作用,使得它們之間的作用力減少,這也使得兩個質子之間的靜電排斥力得以克服,最後這兩個質子之間就會形成核力,使得它們能夠形成氫原子核。

這也是在太陽内部形成氫原子核的一個最重要的過程。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二、太陽的形成過程。

那太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積冷成冰并且持之以恒,那麼一顆恒星的形成就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這是在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兩步,第一步是在大雲中形成一個穩定的氣體雲團,然後在原初氣體雲團中形成氣體星雲。

等到大量的塵埃和氣體最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氣體球,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會最終聚變成一個恒星。

但是在大雲的形成過程中,其中的物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緩慢聚攏的,而太陽就是在130億年前,也就是在銀河系的一個偏僻角落,将聚集到的物質轉變成恒星。

在形成太陽之前同樣需要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将大量的塵埃、氣體等進行逐漸的聚攏。

随後在氣體雲的内部因為重力的作用,這也使得内部的溫度逐漸升高,然而在聚變産生的反應中,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也使太陽變得非常耀眼。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這樣就形成了恒星的發光,而太陽每秒能夠釋放太陽能的總量大約為若幹億個核彈頭所能産生的能量,這更是恒星發光的重要依據。

在太陽内部的核心處,也達到了1500萬庫侖的溫度,同時還有幾百億大氣壓,還有幾百萬千克的重力,這使太陽内部的溫度達到了核融合反應的條件,這也是太陽能夠形成氫聚變反應的重要原因。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在太陽的核心區進行氫核聚變反應的過程中,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就有4個氫原子的質子聚變成了一個氦原子,同時還有兩個中微子和兩個電子中。

這個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将被太陽所吸收,然後将這部分能量通過輻射和對流的形式,在軸流上将其傳到太陽外部的外層大氣中。

這也是太陽能夠為地球等行星提供溫度的一個重要過程。

然而在太陽釋放能量的同時,也會因為品質的損耗而變輕,太陽的品質最初在形成過程中大約是1%左右,而這1%的品質産生的能量便足以支撐太陽的發光和提供太陽為行星提供溫度。

因為能量通常是品質和速度的乘積,這就使得太陽每秒能夠釋放大約600萬噸的質子,是以可以看出,太陽的品質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減小。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三、太陽消耗品質,地球距離太陽更遠。

太陽在消耗品質之後,同樣也會不斷的減小其引力。

在牛頓的引力定律中,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會行星産生軌道的改變,這也使得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的變化。

太陽每秒能夠釋放掉600萬噸的質子,但是這也對太陽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太陽是由大量的氫元素組成的,而氫元素則是質子,是以太陽在産生能量同時也會釋放掉大量的質子。

在這個過程中,太陽在産生能量的同時也會不斷減小其引力,由于質子的數量非常龐大,而太陽在産生能量時,大部分能量都是通過光子和中微子的形式傳播出去的,這一部分能量還有會被太陽所保留,但是在品質方面,太陽則隻保留了1/2000的質,其餘的品質則被太陽所釋放了。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中,當品質或是距離中的任何一項發生了變化,此時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将發生改變,地球就會遵循新的引力産生的公轉軌道,這也使地球的公轉周期和公轉軌道的形狀産生一定的改變。

由于太陽在産生能量時會減小其品質,這就使得太陽的引力也會發生改變,是以這就會影響地球的公轉周期和公轉軌道的形狀,這也是地球産生逐漸遠離太陽的原因。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而随着太陽品質的減小,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公轉軌道的半徑也會變大,同樣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也會變大。

由于太陽在消耗品質的同時還會産生能量,太陽的能量同樣會随着品質的減小而減小。

在消耗了1/2000的品質之後,太陽的能量大約會減小1/1000,這也會導緻太陽的溫度會減小約2000℃,而同時也降低了熔岩流出的可能。

但是核聚變的強度和能量将随着太陽的品質減小而減小,太陽的品質減小1/2000能夠持續1億年,一年中太陽的品質就能夠減小500億,也就是每年減小900兆克。

地球與太陽之間每年的距離變化隻有6厘米,而随着太陽的品質減小,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每年将增加6厘米,但是即便到了數百億年後,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将達到1億千米,這大約相當于地球公轉軌道的直徑。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結語

當太陽品質減小約500億兆克,那麼太陽将成為一個非常微弱的白矮星,随着太陽不斷的減小,那麼地球同樣也會逐漸遠離太陽,直到地球走出太陽的引力範圍。

但是在太陽這樣一個小小的白矮星,它同樣有可能變成一個紅巨星,等到太陽變成一個紅巨星的時候,那麼太陽就會吞噬地球,那麼人類将不得不尋找能夠生存的環境,或許還能夠在地球被吞噬前趁早離開地球,尋找新的星際家園。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在很多人看來,要等到這一天的到來還有數百億年,那是品質最不會受到太陽品質變化影響的一種狀态,人類也不必過于擔憂,但是科學家認為,地球的适居性将會受到太陽品質變化的影響,是以人類将不得不在數十億年後找尋新的星球。

在人類自己的星球已經面臨存亡危機的時候,科學家早已做出了周密的部署,一方面通過科技的進步來保護人類的星球,另一方面則來尋找新的星球,這也讓人們對于未來充滿了探索和希望。

地球每年遠離太陽6厘米,天文學家認為,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