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譚鑫:年的聲音

散文|譚鑫:年的聲音

和諧虎年。徐淑榮/剪紙

作 者:重慶市網際網路公司新媒體編輯 譚 鑫

縱然這兩年大家都戴着口罩,但年的聲音卻無法隔絕更無須隔絕。

除了偶爾我們為更大的“年的聲音”而側目,大多時候,我們都是自然地彙合在一處,然後往家的方向走去。

春節,是一年中唯一一個以聲音貫徹始終的節日。

鄉下的臘月間,每當爆竹聲一響,過年便奏響了序章。耳邊的嗡嗡作響,勾連着心也開始蠢蠢欲動。幼年時,每每過了臘八,年便進入我悄然扳着手指默算的倒計時,每一串鞭炮的轟鳴,都像一段引人共鳴的暗語。孩子們聽完,臉上或許有故顯克制的平靜,但心裡卻已經悄悄蕩開了漣漪。

少年人的心情,易喜形于色,每一段聲音的到來,無形中便滿足了我們的一段盼望,爆竹連同着歲月,也一并迎來了一年中的高光時刻。無論是近在擡頭的“震天響”,還是難以目測的“小聲亮”,或是可手中揮舞的“爆米花”……每一處綻放都能鼓舞在心。

仿佛年便順着這“噼裡啪啦”的節奏聲,從浮塵的歲月裡煥然一新。

到臘月末,久違的年味,如臘肉、香腸、糍粑、湯圓般開始次第上桌,年的聲音也在四周迎來盛放。從稀疏到密集,由獨秀轉競豔,每種聲音像一道道菜肴一樣逐序登場,和團年飯并駕齊驅,排滿歲月交接的桌面。觥籌交錯,讓内心熱力飛揚;聲色鋪張,在記憶裡唇齒留香。

工作之後,或許是習慣了假期拮據的緣故,我對于過年這個最具團圓象征的節日,早已沒有了那種掰着手指頭數還剩幾天的熱情,在記憶中理應是爆竹轟鳴的季節,也在城市克制的面容裡,化為了歲歲年年的冷靜客觀。

唯一情緒作祟的,大概是每到年末心裡那一股更像是“回家做客”的執念,不請自來卻又揮之不去,始終隐忍于腦海。有時候,縱然已身在故鄉,但耳邊安靜得宛如夜深城市,便忍不住突生暗忖:“這個新年是不是缺了點什麼伴奏?”

“爆竹聲聲除舊歲,鑼鼓陣陣迎新年。”聲音,其實也是年味的表現形式之一。

我記憶中所經曆的故鄉新年,聲音的來源并不統一,鮮有鑼鼓喧天渲染而出的濃烈氛圍,隻有斷續密接的爆竹聲聲更像定點鬧鐘。隻有爆竹的轟鳴聲響起時,那本該屬于我記憶中的節日觀感,才會在月曆的更新中有所對應和演替。

我所向往的爆竹聲的形式也複雜各異:有時候頻繁出沒于小孩兒手中的擦炮、摔炮,點燃之後有充足的時間淡然抛卻,鼓點小得隻能讓稀泥吐個泡泡,卻足以驚起一整個冬日下午的快樂與喧嘩。有時候也洞聽于成年人手中的花炮、沖天炮,電閃雷鳴指天震地,但目光由引線所指,方向終歸是朝着一片童心。

這些年,每當新春來臨之際,我便思考着今年和去年的變化,手機也不斷地在接收着祝福和分發着短信,不時擡頭,給夜空中漸次開落的煙花,劃上一句驚歎的結尾:“哇!新年好啊!”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