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包的文化史:金錢作為禮物是如何走向流行的?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1

按:紛紛揚揚的吉利話裡,紅信封在人們手中來回往去,年夜飯後的紅包派發是每個除夕夜永遠的高潮環節。在中國,紅包是古老的禮物,早在宋元時期就已深入人們的社交生活,包裹在信封裡的錢币是大人贈給晚輩小孩的新年祝福,也會在店家開業、婚禮節慶等場合作為賀禮出現。古老的紅包傳統沒有在網絡時代落伍,而繼續以賽博形态活絡一段又一段關系,一個又一個群聊。

實際上,人類社會最初以金錢作為禮物的形式并不常見,直到今天人們購買禮物還會注意撕下小小的标價,囑咐電商不将暴露價格的訂單一并寄給受禮者,好像禮物無論多貴重,要是受贈者知道太具體的金額,還是會“失禮失禮”。金錢為何不宜作為贈禮,背後有諸多原因:禮物往往被視為贈收雙方感情的象征,沒有差別特征的金錢卻難以顯示關系的獨特與親密。禮物是報酬的對立面,金錢卻容易令人聯想冷漠的商品交易關系。齊美爾在《貨币哲學》中就認為,“貨币形式的禮物會更加明确地将禮物同贈予者拉遠并使二者的關系變得疏離,”金錢絕不可能成為“人際關系合格的中介”。

我們至今流行的紅包習俗卻直接證僞了齊美爾上述預言。美國社會學家維維安·澤利澤在《金錢的社會學意義》中指出,金錢作為禮物已被越來越多文化所接受。她發現,在贈送金錢時,人們會在外觀和符号上對禮金進行區分。這一習俗在中國與日本有相似之處:使用新鈔,把金錢放入精心設計的信封,避免某些不吉利的禮額諧音,比如4和“死”的相似。澤利澤的研究更多關注了美國人的做法,人們把錢藏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吓受贈人一跳、用幽默有趣的賀卡緩解送錢的尴尬,商家還發明了禮品券,并承諾自家的禮品券“不能兌換現金”。你看,人類為了送錢真是煞費苦心,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選取了書中部分篇章,以飨讀者,祝大家新年紅包多多。

紅包的文化史:金錢作為禮物是如何走向流行的?

《金錢的社會意義》

[美]維維安娜·澤利則 著 姚澤麟 等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08金錢禮物禁忌多:缺失的個性特征與冷漠的商品關系

随着禮物數量的增長和禮物的貨币化,禮物需要與特定類型的關系和親密程度密切對應,将朋友,不同的親屬或者熟人區分開。禮儀手冊認為“我們當中很少有人擁有知道該送什麼的天賦”,是以需要指導讀者在複雜的禮物交換的社會迷宮中前行。以1905年的《正确的社會用途》中典型的有關新婚禮物的建議為例:家裝和床單由新娘的近親提供是得體的,而“單身朋友不應該選擇這些東西作為結婚禮物,也不應該選擇任何服裝”。另一方面,一般的熟人“通常隻會送花”。也可以看一看給年輕女孩的生日禮物:大多數朋友會送書、送花或者送糖果;而她的姐妹們或者“非常親近的朋友們”則可以送“精緻的内衣”。隻有“很親近的親屬”才适合送珠寶。是以,現代的禮物是有區分的,特定的親屬和朋友的社會關系形塑了高度個性化的贈予,親密性和平等性會塑造禮物,反過來也會被禮物影響。最好的禮物會展示對受贈者和雙方關系的詳盡而充滿感情的了解。最糟糕的禮物是冷漠的,尤其是僅考慮價格的禮物,就像《時尚芭莎》提到的那樣:那些人會“在聖誕季的時候出現,然後說:‘我想花10美元買個禮物,什麼都行’”。

當然,這樣的觀念讓金錢不太可能成為禮物贈予的候選品。當法定貨币可以用在所有其他不平等的、非個人化的交易中,比如給陌生人付報酬,給孩子當零花錢,捐給有需要的人,給有權有勢的人做獻金……當金錢能夠做這些事時,它如何還能将一個社會關系定義為是親密而平等的?事實上,正如我們所見,國家通過長時間的巨大努力,才将美元塑造成一種适合所有社會交易的沒有個性特征的貨币。此外,牽涉金錢交易的社會關系的範疇得到了極大的擴張,這意味着人們對交易的形式、方式、意義所做的區分也同樣增加了。

是以,将金錢帶入禮物的領域會造成一個問題。其他商品比如書、領帶、聖誕食品籃、禮物卡,盡管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也都是能作為禮物的商品。但是除了面額、發行時間或者品相的差異之外,人們怎樣區分在外觀上完全相同的美元?對一些人而言,這個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格奧爾格·齊美爾在《貨币哲學》中特别指出了貨币作為禮物的缺陷。齊美爾認為,帶有“不可妥協的客觀性”的一筆錢,絕不可能成為“人際關系合格的中介”。他解釋說:“貨币形式的禮物會更加明确地将禮物同贈予者拉遠并使二者的關系變得疏離。”金錢隻适合作為市場的非個人社會關系的中介,在那裡,“生意就是生意……(而且)他人對我們漠不關心”。齊美爾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有教養、心思敏感的人在通過禮物向一個人表達敬意的時候,一定要隐藏禮物的金錢價值”。不過,禮金不僅“同上流社會圈子的标準不相容”,還如齊美爾觀察到的一樣,“即使仆人、車夫、信使都甯可要一支雪茄而不要哪怕是這隻雪茄價錢的三倍的小費”。

紅包的文化史:金錢作為禮物是如何走向流行的?

《貨币哲學》

[德]G·齊美爾 著 許澤民 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9-11

在齊美爾發出這番評論的一個世紀之後,禮金仍然被視為一種沖突體,甚至是一種腐化堕落。在《物的世界》一書中,瑪麗·道格拉斯和巴倫·伊舍伍德堅持認為,現金和禮物之間的差別對于保持商業關系和個人關系之間的關鍵界限至關重要。經濟學家科林·卡默勒(Colin Camerer)解釋說,“無效率”的禮物——與現金正相反——能更好地“表明”一段長久的個人關系的本質資訊。而且,卡默勒指出,“極其冰冷”的禮金也許會起到終結某段社會關系的标志性作用。社會學家大衛·切爾(David Cheal)在他對溫尼伯(Winnipeg)的禮物交換的原創研究中證明,金錢是一種“低級的象征性禮物”,因為它“消除了個人關系所依賴的人的所有痕迹”。然而,切爾發現,溫尼伯當地人送出的三分之二的新婚禮物都包含金錢。他總結說,金錢等實用禮品确實進入了禮物贈送的“道德經濟”,但是,就像其他實用禮品一樣,金錢仍處于一種棘手的邊緣地帶,令人不安地接近“禮物經濟的邊緣”而不算是禮物世界中平等的一員。

與此同時,人類學家們報告說,在一些非西方的鄉村社會,比如新幾内亞南部高地的門迪或者馬拉加西中部的梅裡納,現代貨币經常作為合法的個人性或者儀式性的禮物而流通。帕裡和布洛赫認為,這之是以可能,是因為經濟仍然被視為由道德和社會所規範的領域,而現代貨币還不是一種中央貨币。在貨币關系被定義為親情和友誼關系的對立面之前,他們認為,“用金錢來鞏固這種關系并無不妥之處”。然而,金錢禮物在先進的市場經濟中也會創造并維持親密關系。事實上,在美國,随着商業生活的擴充,以及官方貨币變得更加統一和一般化,用金錢送禮的形式和意義似乎在成倍增加。

那麼,金錢是怎樣在20世紀早期轉變為禮物的呢?人們當然知道這個任務非常敏感。如同《婦女家庭雜志》的一篇文章承認的那樣,雖然聖誕節的金錢在“未來遠遠勝過鄰居在聖誕節早上挽在臂彎送來的漂亮禮物”,但“在全世界都還在收取冬青色包裝、緞帶系緊的美麗實用的禮物時,明明白白不加修飾的金錢很難在聖誕節獲得青睐”。“禮金”的悖論沒能從幽默作家的筆下逃脫。比如下面一出20世紀20年代的雜耍喜劇表演的内容:

男:把價格标在禮物上,算不算是很糟糕的做法?

女:是的,我認識一個總是心不在焉的女人,有次她想送别人50美金作為聖誕禮物,居然要把鈔票上面的面額數字擦掉……她是想把這50美金送給她已經結婚的女兒,但不想女兒知道這禮物值多少錢。

男:那她結了婚的女兒收到這50美金之後拿來做了什麼?

女:她用這50美金還清了欠雜貨商的雜貨錢。

男:然後她媽媽怎麼樣了?

女:她媽媽哭了,然後說,雖然她真心喜歡送聖誕禮物,但是替她女婿付雜貨錢确實沒什麼意思。

紅包的文化史:金錢作為禮物是如何走向流行的?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金錢如何變禮物?外觀區分與特殊貨币

回憶一下,盧·埃莉諾·科爾比在把她的美元鈔票作為聖誕禮物寄給她的母親前是如何把這些鈔票打扮了一番的。包裝成禮物的法定貨币是人們将作為禮物的金錢區分出來的最引人注目的方式之一。人們還會選擇或創造單獨的禮物貨币,将一些金錢隔離出來,或者限制作為禮物的金錢的用途。

首先思考一下貨币外觀的變動。在原始社會,作為禮物的金錢非常容易辨認。舉例來說,在太平洋上的羅塞爾島上,被認可的婚禮隻能使用一種具有特定形狀跟顔色的貝殼硬币。對于美國人來說,想要将金錢作為禮物更加困難:他們必須在一種标準化的貨币之中自己制造出差別。

美國人用令人驚歎的創造力和技巧做到了這一點。女性雜志描述了很多耗費時間而且通常非常複雜的、将法定貨币轉變為作為禮物的金錢的方法:藏在餅幹裡或被藏在聖誕郵票裡的金币;被用來裝飾皮帶扣或裝在相框裡的美元紙币。一位新娘曾從她的醫生那裡收到了一個“精心包裝的包裹”。在包裹裡面有醫生的“可怕的藥盒”,盒子上貼着“飯前或飯後服用”,裡面裝了金币。僞裝得越好,禮物就越成功。事實上,女士們會吹噓說:“收到禮物的人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自己收到了一份禮物”。有時候,禮物包裝會極其特别,以至于“(拆開包裝)取錢會很可惜”。由一群沒有時間“刺繡或鈎針”的“忙碌的女孩”組織的“格子展”茶會是一個例子。不過她們還是擠出時間做了一些“看起來一點也不是為了賺錢的禮物”:“有棋盤三明治……鹿蹄草果糖……茶桌布是粉白格子布……(而且)還有……給熱茶壺把手用的粉白格子的隔熱手套……當訂婚的姑娘揭開茶壺架的蓋子時,她發現裡面塞滿了姑娘們送來的疊得整整齊齊的支票,她非常激動。”

丈夫被要求在給妻子送錢時表現出類似的想象力,把禮物與她的貼補差別開來。《婦女家庭雜志》建議道:“如果你要……給她一張支票,請把支票放在一個繡花的錢包裡,或者一個皮革縫制的籃子裡,或者一個珠寶盒裡,它們本身就是小禮物。無論你要送什麼,都不要讓它隻有物質含義。”家庭主婦們在區分女傭的聖誕禮物和其他報酬時也做了類似的事情:一位女士報告說,她“把錢塞進一個小錢包或一條漂亮的手帕裡,讓禮物顯得更有聖誕氣息”,進而“區分禮物和每個月的工資”。

紅包的文化史:金錢作為禮物是如何走向流行的?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賀卡行業用可以裝錢的卡片豐富了作為禮物的金錢的包裝形式,因為設計師們顯然會“為了裝硬币、紙币、支票的賀卡的原創創意而互相競争”,而這種卡片在一項曆史學研究中被稱作是“種類不計其數”。一些把金錢包裝成禮物的卡片會使用宗教符号,這些卡片既有用于商業用途的也有用于家庭用途的。家庭制作的聖誕禮金通常會使用儀式性的紀念物進行裝飾,比如用聖誕樹的松果來放錢。而且,賀卡公司會制作聖誕樹形狀或者送禮物的聖誕老人形狀的裝錢賀卡。

錢也會被做成好玩的東西而成為禮物。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幽默聖誕賀卡經常用假硬币捉弄人。在19世紀的美國和英國,都會有人把精心仿造的鈔票做成“愛心錢”,并将其作為情人節禮物。但是到了20世紀,美國人開始使用真錢。家庭主婦會寫一些诙諧幽默的話,讓她們的金錢禮物更加個性化:“在此向你介紹我的好朋友比爾。他是個好人,出手大方随時可用。下次你去逛街的時候可以把他帶上”。賀曼公司的現金賀卡上印有可愛的孩子、動物、表情開心的聖誕老人,還會印有讓人開心的句子。幽默,同儀式一樣,會把作為禮物的金錢區分出來。語言也是一樣,在一些賀卡中,錢變成了“小樂子”或者什麼“小玩意兒”。

另一種在外觀上把作為禮物的金錢區分出來的方式是,隻用特别種類的金錢,比如金币或者嶄新的美元紙币。每到聖誕節,對金币和嶄新鈔票的需求都會為造币廠以及發行貨币的銀行額外增添許多工作。1910年11月,美國财政部出于經濟原因決定不會為即将到來的聖誕節發行新硬币。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抗議牆、商場業主的憤怒和商人的要求”如此強烈,以至于财政部官員最終考慮為節日的生意制作幾百萬銀币。

特殊貨币同樣會被用于支付與儀式有關的服務費用,比如結婚儀式上請神父的費用。禮儀手冊不僅詳細說明了誰應該向神父(新郎,通過伴郎)支付費用,而且還詳細說明了如何把錢交給神父。20世紀初的标準程式是給牧師至少5美元的黃金、幹淨的紙币或裝在封好的信封裡的支票。但是有的時候,即使外觀上一樣也不夠。在1907年12月,根據《紐約時報》的頭條報道,匹茲堡一家長老會教堂的牧師瓊斯博士從其教衆那裡接過了一隻裝有100美元嶄新金币的聖誕節的金錢包之後,牧師“把金币扔進帽子裡,然後把錢還了回去”。因為“漂亮的新錢”上面沒有“我們信仰上帝”這句不久前剛剛被總統下令去掉了的銘言。對于牧師來說,這樣“不信神的金币”沒有成為禮物的資格。“我發誓”,他告訴他的教衆,“沒有那句銘言的錢我是不會收的。”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金錢的社會意義》,經出版社授權釋出,較原文有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