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小王來自雲南羅平,雖然畢業已大半年,但他還未落實工作機關。原來,小王對工作機關要求非常高:最好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最不濟也要在家鄉所在地的中心城市,工作環境要好,要有發展空間等。這些過高的期望導緻小王面試時屢屢碰壁,這讓曾經躊躇滿志的小王備受打擊。他時而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時而懷疑自己沒有真才實學,這使他處于一種心理失衡狀态,表現出焦慮不安、自我否定等心理特征。後來,在心理專家的開導下,小王意識到自己對自我能力、對工作機關的心理定位确實過高,是以,心理落差才那麼大,才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經濟發達地區并不缺人才,而他本身又沒有什麼突出的優勢,自然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明白了這個道理,小王一方面努力提高面試技巧,另一方面對自己重新定位。經過一番調整,他順利地走上了工作崗位。
其實,像小王這種情況,在擇業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眼高手低,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進而導緻主觀願望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也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巨大壓力。
小張開了一家照相館,經常接到一些舊照片的翻拍和放大業務。不過,這些舊照片常有皺褶、褪色的現象,甚至還有模糊不清等缺陷。以前,每當小張接待這些客戶的時候,他總是信心滿滿地向客戶拍胸脯保證:“這些缺陷不是問題,保證讓您滿意!”
其實,小張說得也不誇張,因為現在電腦技術如此發達,舊照片可以用專業電腦軟體輕松修複,并且,小張對此十分在行。小張相信,憑着自己的技術,一定能讓客戶百分之二百地滿意。
但是,情況完全出乎小張的意料。客戶來取照片時,對小張的勞動成果十分不滿,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失望,有的甚至不願意付錢。他們振振有詞,且表現得十分氣憤,說小張欺騙了他們,照片修複的效果實在太差了。如此一來,小張的生意越來越冷清了。
小張也氣壞了,自己明明将照片處理到了最好,為什麼這些人還這樣蠻不講理呢?他敢說自己的照片修複技術是國内一流的,可客戶為什麼就不滿意呢?有一天,小張向一個學心理學專業的朋友訴苦,這位朋友向小張提了個建議:在接待客戶時,先和客戶說明照片中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可能會影響翻拍和沖擴的效果,但強調自己會盡力讓客戶滿意。
小張接受了朋友的建議,開始如此接待客戶。客戶來取照片時,往往驚喜不已:破損的舊黑白照片經過精心處理,幾乎和新照片一樣,且看不出後期加工的痕迹……客戶們對小張的翻拍技術贊不絕口,不但成了他的常客,還主動向其他人推薦小張的照相館。時間一長,翻拍和放大舊照片成為小張的招牌業務,很多客戶慕名而來,生意越來越紅火。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張得到的客戶評價為什麼前後會有那麼大的差别呢?這就涉及客戶滿意度和期望值的問題。一開始小張并沒有提前向客戶說明提供的照片存在的瑕疵,還一味保證說能修複得很好,等于提高了客戶的期望值。就算小張翻拍修複之後效果很好,客戶也會覺得很正常,甚至不夠理想,當然不會有很高的滿意度。而小張采納了朋友提出的辦法後,提前說明照片的瑕疵可能會影響翻拍效果,不給客戶過分的承諾。于是照片出來後,看到那些瑕疵并沒有影響整體效果,客戶的感覺會大大高于期望值,甚至可以用驚喜來形容其滿意度。
期望與失望往往左右着我們的情緒。我們很難避免它們的幹擾,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應坦然接受,因為這就是生活的本質。設定過高的期望,極有可能導緻更大的失望。凡事要量力而行,那些不切實際而又缺乏行動的目标是不可取的。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減少心理落差。特别是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更應如此。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才能有更多的快樂,而不再産生抱怨和挫敗感。
期望與失望往往左右着我們的情緒。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會導緻深深的失望,甚至毀掉人的自信心。是以,我們要客觀評價自己,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期望,減少由于期望過高而導緻的偏差。
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充滿着期望與失望,使得我們時而情緒高漲,時而如霜打的茄子一般。當我們滿懷期望時,生活便充滿了動力,覺得人生是如此美妙。而當我們的期望沒有成為現實時,就會覺得人生灰暗起來,看到一片樹葉飄落也感傷不已。這就是心理落差導緻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在期望中失望、在失望中期望。它是如此沖突,讓人歡喜讓人憂。無論是期望還是失望,都源自我們對生活的追求。那麼,為什麼有期望就會有失望,為什麼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期望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對某情況或某事物的未來發展狀況的一種主觀設想或估計。不過,心理期望與實際結果往往是不相吻合的,是會有偏差的。可能是期望大于現實,也可能是期望小于現實,也可能是期望接近現實。無論哪種情況,都是正常和普遍的。
關鍵在于,當實際結果不如心理期望那樣完滿的時候,我們就有必要進行心理調節。尤其是對于那些心理承受力較差的人來說,如果實際結果與其期望偏差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