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呼萬喚始出來,三星堆面具上春晚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戴竺芯 王祥龍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1月3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熱鬧啟幕,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面具重磅釋出,再現“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古蜀華章。

千呼萬喚始出來,三星堆面具上春晚

三星堆大型青銅面具

1月30日晚央視春晚節目單公布之後,張國立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将釋出三星堆文物的這一環節,就格外惹人期待。觀衆朋友紛紛猜測,三星堆出土文物頗豐,即将登陸央視春晚舞台的文物究竟是哪一件。除夕夜答案揭曉,青銅大面具亮相。

這件青銅面具寬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件形制最為完整、體量最大的大型青銅面具。其面龐誇張,眉、眼、鼻、唇、耳等線條流暢,棱角分明。青銅面具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應是陳置在神廟中供人膜拜的神器。

青銅大面具出土于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埋藏在坑中部偏南位置。當時,面具臉部朝下,其上被象牙疊壓,有考古工作者感歎“猶抱琵琶半遮面”。曆經三個多月精心清理,2021年6月23日,青銅大面具在考古人員的精心呵護下橫空出世。由于大面具體量太大,為了安全提取,文保專家精心拟定方案,科學研制加強托體,小心翼翼實施吊裝,終于獲得成功。

千呼萬喚始出來,三星堆面具上春晚

大型青銅面具出土

面具提取後,文保人員對青銅大面具的鑄造工藝進行了分析研究,其制作先分鑄成型,由面部、面部、臉頰後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别鑄造,再焊接組合成一體,這既是青銅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獨特表達。文保人員還在右眼眉、右眼球、右眼角均發現有經緯組織的絲綢紡織殘留物。具有“通天、通神”功能的絲綢與面具的組合,彰顯神聖祭祀的意涵。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累累。三星堆新一輪考古工作在《古蜀文明傳承保護工程》引領下于2019年底啟動,考古人員先後在三星堆遺址原一、二号祭祀坑旁勘探新發現六個祭祀坑。經國家文物局準許,2020年10月,對三星堆祭祀區六個祭祀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全面展開,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上海大學等機關組成聯合考古隊,國内參與研究的科研機構、大學達到39個,集聚數百科研人員、20多個學科持續對一處考古遺址開展深入、持續研究在國内外均屬罕見,形成了集考古發掘、現場及時保護、系統科學研究、開放式文物修複展示一體化的“三星堆模式”。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以“考古艙”為代表的多功能科學發掘與研究系統為精細化考古、實驗室考古、應急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環境考古、科技測年、DNA測定、材料分析、青銅器研究、冶金考古等同步推進,在“百年考古”繼往開來之際,展現大陸新時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術的飛躍發展,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積極探索。

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六個祭祀坑共出土編号文物一萬多件,黃金面具、頂尊人像、青像方尊、大面具、神壇模型、跪姿銅人、500餘根象牙等衆多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其中許多文物在三星堆開放式文物修複館與觀衆見面。此次出土的銅尊、銅壘、玉璋、玉琮等衆多文物顯示蜀地與中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文化的緊密聯系,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曆史發展程序,為進一步建構中華文化辨別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重大。

三星堆考古成果對外公布以後,在全國掀起了考古、文博熱。2022年春節期間,三星堆博物館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前提下,營造古蜀雅韻的濃厚年味,迎接遊客。此外,文物保護與修複館又“上新”,青銅扭頭跪坐人像、青銅持鳥立人像等新發掘文物都将與觀衆見面,讓觀衆沉浸式體驗文物的修複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