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出一片新天地|從“舊改”展望“城市更新”
看看新聞Knew記者 戴晶磊 師玉誠 夏祺 湯捷
2022-01-31 18:11
今年,上海将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房屋的改造任務。當主打"大拆大建"的"舊區改造"即将走入曆史,城市建設理念也面臨着全新更新。去年9月,《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正式頒布實施,為申城未來的發展模式擘畫藍圖。那麼,從"舊改"到"城市更新",究竟該如何規劃未來的城市公共空間?如何定位"人與城"的全新關系?我們不妨到曾經的"舊改大區"楊浦,去探索城區發展新動能。
2021年最後一天,楊浦區規模最大的城市更新拆除重建項目正式啟動。如果一切順利,那麼這個虎年新春,就是生活在鳳南一村的1791戶居民,在老屋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了。
而這也是七年“舊改老兵”吳鎮經手的第一個城市更新項目。楊浦區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改造全面收官後,他馬不停蹄,投入到"鳳南一村拆除重建"項目的情況排摸中。
雖然做的都是居民簽約工作,但角色定位卻大不相同,吳鎮坦言,是從“老娘舅”向“設計師”的轉變:“舊改隻是按照政策把居民的房屋拆遷,拆除重建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把居民再安置回來,是以我們認為肩上擔子更加重了。”
舊改老兵轉型的背後,也是城市發展由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更新的結果。
去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正式實施,首次從立法層面明确了:本市城市更新,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護保留為主。其中拆除重建和成套改造項目,簽約比例需達到95%以上,較之舊改征收的85%生效率,又提高了十個百分點。
而對于一個拆除重建項目而言,留下一家“釘子戶”,就有可能拖延更多居民原地回搬的時間。
沒有成熟經驗可循,唯有把"功課"做在前面。由街道、簽約機關、居委、物業、設計機關、公安等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每天現場辦公,一一梳理每家每戶情況、群策群力攻關"疑難雜症"。
而負責對接百戶居民的吳鎮,也趁着一輪方案征詢前,結合居民需求手繪多張房型圖,每個部位的細節都不落下,他說,就像自己看房一樣,自己滿意了,居民才能滿意。
一邊是"忙着轉型"的舊改經辦員,另一邊,他們曾經手的一幅幅舊改地塊,卻不急着"變身"。
數不清這是風貌評估團隊第幾次涉足楊浦濱江南段區域了。楊浦濱江曾是近代工業發祥地,"南廠北居"的楊樹浦路,曾聚集了區域内85%的舊裡房屋。自2016年起,甄别團隊“翻閱文獻+現場勘探”,将方圓4.8平方公裡區域内 全部35個風貌街坊、所有"50歲以上"房屋一一網羅。從"拆改留"到"留改拆",随着評估甄别報告的不斷豐滿,區域控詳規劃也在過去幾年幾經調整,最新一版出爐的風貌保護圖則,上月中旬剛剛結束網上公示。
緊鄰百年楊樹浦路這片廢墟,從多個舊改地塊"搜羅"而來的七座門樓牌坊被鋼筋包裹着一字排開,未來,它們将成為地區保護開發中的必要元素,扮靓區域"第一立面"。
評估團隊負責"留住鄉愁",而社群規劃師團隊的課題,則是如何從"人"的需求出發,勾畫新舊諧處的城市空間。
“一個街區來說不僅要留好的建築,同樣要有好的故事、好的煙火氣”,楊浦區大橋街道"社群規劃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陳泳告訴看看新聞記者,“我們要考慮現在的人群和未來的人群,怎麼去把它利用起來。為此,我們會做更多調研,把這些反映到街道居委,也要和一些職能部門充分溝通希望這邊能重制一個新的家園重建的過程。”
根據規劃,未來的楊浦濱江南段,将在八埭頭和大橋東形成兩片以裡弄風貌為主的集中地區,形成多重活化利用模式。
告别大拆大建,追求有機生長,城市更新,正在重新塑造着“人”與“城”的關系。
三十年間,正是一次次敢為人先的改革突破,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才改出了一片新天地,改出了人民的幸福新生活。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生動的實踐。
(看看新聞Knew記者:戴晶磊 師玉誠 夏祺 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