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北京冬奧會即将拉開帷幕,各項準備工作穩步推進,全世界的目光都已聚焦到這場即将到來的冰雪盛會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冬奧”作為重點項目貫穿北京冬奧始終,并在場館、運作、指揮、安保、醫療、氣象、交通、轉播等關鍵場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北京冬奧會可以說是一場被科技創新成果“武裝”的盛會。

多款機器人引人注目

在冬奧會主媒體中心、酒店等各處來回穿梭的機器人吸引着人們的目光。

北京冬奧會機器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主媒體中心餐廳,每道料理由機器人制作。頭頂上方有一條條透明的玻璃軌道,料理完成後再由機器運送到點餐客人處,好似起重機遊戲一樣,飯菜從空而降到眼前,客人隻需張開雙手取走就行。

除了烹饪正餐的智能“大廚”,智慧餐廳裡還有一台炫酷的智能調酒機。它借助靈巧的“手臂”取杯、冰杯、置杯,并像調酒師一樣完成複雜的調配、搖酒等動作,可制作多款色彩缤紛、口味獨特的雞尾酒,将為忙碌之餘的媒體記者,提供輕松的快樂時光。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此外,霧化消毒機器人、紫外線消毒機器人、“小白”巡檢機器人即将上崗,環境消殺、防控巡檢、人員消毒僅靠這些智能裝置即可完成。

圓圓的底盤上有個胖乎乎的“小肚子”,長長的脖子上頂着一個“小風扇”,在以每秒1米的速度快速移動的同時,向外噴灑霧狀消毒液進行消殺作業,這個有趣的小家夥就是助力冬奧疫情防控的霧化消毒機器人。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這台霧化消毒機器人就能消殺36平方米,一次可高水準消殺超1000平方米以上,續航4到5小時。據技術人員介紹,霧化消毒機器人一次能裝下16升消毒液,通過頭頂上的四向噴頭噴灑藥劑,僅用一個手機APP就可以操作機器人。“這個小家夥底盤上還裝有視覺傳感器和雷射雷達,相當于兩隻小眼睛。通過使用雷射雷達掃描前方路況,視覺傳感器在比較複雜的環境裡識别路況,輕松避開障礙物并執行消毒任務。”

回到酒店,一進大堂就會遇見正用拖把打掃地面的清潔機器人,它們一邊清掃一邊避開行人。如果惡作劇,不避開它的話,機器人也不會與你“硬碰硬”,迅速就能調整方向繼續前進。

巡檢機器人“小白”的頭頂配有無接觸式手部消毒裝置。當它巡邏時,可以随時随地停下來,為人們提供手部消毒。在它停留的30秒時間内,如果需要進行手部消毒,使用者隻需把手放在它頭頂消毒裝置的紅外感應部位,就能獲得免洗手凝膠。此外“小白”巡檢機器人還會根據場館需求提前錄入溫馨的提示語,比如:比賽倒計時還剩×分鐘。提醒觀賽人員不要錯過精彩的賽事。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智能垃圾桶“能裝能跑還能充”

“請問一下,我在哪裡能扔垃圾?”或許這是部分媒體記者在走進偌大的主媒體中心後,向身旁志願者問的第一個問題。的确,和以往垃圾桶設立相對較為明顯不同的是,這次在主媒體中心的垃圾桶看起來有些“低調”,灰色的桶身讓人乍一看更覺得它們像是空氣淨化器,而經指點後走近一看,才發現這些垃圾桶真的充滿了科技感。

這些智能垃圾桶分布在主媒體中心的大廳一層,數量多達幾十個。它們也分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垃圾桶兩種。當有人靠近并舉起手中的垃圾時,機器會自動打開頂蓋以友善大家投擲,而一旦垃圾桶内已滿,它們就會按照路線回到指定區域進行傾倒,之後再重返“工作崗位”。此外,如果沒電了,它們也一樣會自行到預設的點位進行“補充”。

這種智能垃圾桶,既保證了相關區域的美觀整潔,也提升了清潔環境的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冬奧會首次用上智能床

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冬奧會專門為選手安裝的“黑科技床”不僅非常舒适,而且可以進行智能化控制,一位美國的雪橇運動員薩默·布裡徹特地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她的體驗感受。在視訊中她全程對這個床贊歎不已,稱讓自己難以置信,簡直太棒了。

随着這這個視訊在社交平台上走紅,美媒《紐約郵報》也報道了這個“黑科技床”。據悉,這個“智能床”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全面照顧到運動員的脊柱,隻需要通過遙控設定到适合的睡覺角度,床墊中的記憶棉和智能傳感器就能為運動員們提供按摩等服務。不僅如此,如果睡姿不舒服,運動員打呼噜,智能床還能幫助調整頭部高度進行緩解。這也是曆屆冬奧會首次裝備上“智能床”,跟東京奧運會的紙闆床完全不一樣。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智能移動方艙将啟用

醫療保障是體育賽事成功舉辦的重要一環。分布在3大賽區的比賽場館、持續的賽程、高難度的冰雪賽事等,對此次冬奧會醫療保障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由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專項研究成果智能移動方艙,是國内首個基于人工智能的凍傷及颌面創傷移動式智能化診療平台。北京冬奧會期間,它将在冬奧場館,為運動員保駕護航,擔當冰雪賽場上的“應急大夫”。

智能方艙内面積不到20平方米,配備了卧式錐形束CT、凍傷面部資料采集系統、便攜式智能心肺複蘇機、心電監護儀等用于凍傷及颌面創傷現場診治的關鍵診療整體化裝備,可實作傳統醫療技術與現代高科技緊密結合。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彭歆說,在智能方艙裡,對運動員進行CT檢查後,人工智能診療平台自CT影像導入至生成診斷報告,整個過程僅需30秒,保障運動員在救治黃金視窗期得到有效治療。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腋下創口貼時刻監測體溫

作為冰球項目的測試場館,五棵松體育中心賽區的各類從業人員達600餘人,如何做好他們的體溫監測、做到有疫情及時發現,一枚“腋下Ok繃”起到重要作用。 據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醫療和防疫副主任尹金淑介紹,需要測試的人員隻需将手指肚大小的體溫計用Ok繃貼在腋下或上臂,并在手機App端綁定裝置,受測者的體溫資料變化就會在手機頁面清晰展現,并可自動測量、自動上報背景。這款可穿戴式體溫計和疫情防控“千裡眼”系統,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與傳統體溫檢測方式相比,“腋下創口貼”體溫計具有多項技術優勢。首先,該款體溫計測溫精度更高,美國同類體溫貼的檢測精度為0.1-0.2℃,而它的檢測精度則達到了0.05℃。其次,功耗更低,“腋下創口貼”體溫計單次充電可供連續測溫10天以上。

如今,作為“腋下創口貼”更新版裝置的多體征感覺裝置,已配發首都體育館場館群。與大資料預警平台相結合,可實作體溫、心率、呼吸率、血氧、運動、血壓、睡眠7項監測和預警。佩戴該裝置的從業人員任何一項名額異常,系統都會自動報警。

氣溶膠檢測系統“上崗”

氣溶膠直徑小于100微米,傳播距離達1米以上,可被直接吸入肺部,是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為了監測空氣中的氣溶膠,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昌平實驗室等科研人員開展緊急攻關,聯合研制出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系統。該系統能夠對存在于空氣中的生物氣溶膠進行收集檢測,靈敏度可達正常方法的10倍。

氣溶膠采集器外形小巧輕便,适合在熱身室、裁判室等狹小密閉空間使用,30分鐘内可采集12立方米内的氣溶膠顆粒,并收集到采樣管中。

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學生李保戴上手套,将采集管固定在采集器上,示範了這一過程。生物氣溶膠采樣器中間是一個經過特殊設計的空腔,進風口吸入的空氣會在其中形成氣體“旋渦”。儀器啟動後以每分鐘超過400升的流量,将空氣氣旋引導至采集管中,空氣中的氣溶膠等顆粒物會被甩進采集管中。

采集管中裝有4毫升病毒滅活液,一旦氣溶膠内含有病毒将被滅活,以保證采樣及後續檢測人員的安全。

目前北京冬奧會的多個場館已布置了此類氣溶膠采集器,并設定臨時檢測站,為冬奧會提供全面氣溶膠新冠病毒檢測保障。

智能睡眠艙裡的“小世界”

北京冬奧會期間,為了友善工作有時差的媒體記者休息,主媒體中心地下二層配備了20個高科技的休息艙。睡眠休息艙内安裝有床、辦公桌等用品,滿足記者休息、辦公等多種需求。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媒體記者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艙内配備齊全的設施,則會讓前來休息的人完全不用擔心防疫安全或給裝置充電等各種問題。

先掃碼,再選擇時長,等“艙門”打開之後,一個有獨立床鋪和桌闆的私人空間就展現在眼前了。體驗過的人都回報,睡眠艙的床材質柔軟,有助于放松身體,而它本身還具備震動按摩的功能,能夠讓人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調整。考慮到很多人來到這裡會選擇小睡一會兒,屋内的燈光也可以進行調整,燈光由明到暗的變化也有助于大家盡快入眠。為了不耽誤工作,體驗者還可以設定鬧鐘,在時間到了之後,平鋪的床鋪會緩緩升起,起到一個“叫醒”服務的作用。

此外,為了保證防疫安全,睡眠休息艙内還安裝了空氣淨化器,并在上方進行了镂空設計,以保證空氣流通。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個睡眠休息艙是完全免費提供給媒體使用的,這些休息艙在無人使用的情況下會很快進入休眠狀态,基本上一個月隻會消耗一度電左右。這也展現了本屆冬奧會科技辦奧和節能環保的理念。

冬奧會轉播全面“上雲”

北京冬奧會将通過阿裡雲向全球轉播,帶來超過6000小時精彩内容。這将是1964年奧運會開始衛星電視轉播以來,又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奧運轉播将不再僅僅依賴衛星傳輸,還将通過中國科技企業阿裡雲支援的奧運轉播雲,走向全球數十億觀衆。比賽直播将用上全球首台5G+8K轉播車。

盤點冬奧會上的“硬核科技”:餐飲機器人、智慧醫療、智能床……

據介紹,這一雲端轉播平台曆經4年籌備。2018年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與阿裡雲合作開發奧運轉播雲OBS Cloud,該平台于2021年東京奧運會首次投入使用,并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進行了重大更新,實作了高清電視直播和網絡管道直播同時在雲上轉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5G信号在場館的全覆寫以及雲轉播技術的提升,使得冰雪項目互動式多元度觀賽體驗技術達到新高度。互動式多元度觀賽體驗系統(“自由視角”),實作全新的觀賽體驗。使用者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可以連續地改變觀看點位,進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場賽事活動。

目前,阿裡雲已完成轉播雲的最後一輪全球網絡測試,為即将到來的冬奧開幕式和賽事轉播做好了準備。同時,阿裡雲還為俄羅斯、巴西、墨西哥、日本等地轉播電視台增設專屬雲網絡通道,確定4K/8K内容實作遠端高品質傳輸,并将時延降低30%。

随着大量科技元素不斷融入,不僅将大幅提升本屆冬奧會賽事管理水準,還将在衣、食、住、行、娛樂、學習、創造等各方面激發出人們的創新意識,促進企業和研發機構将更多創新成果用于體育産業發展。此舉不僅将幫助冬奧健兒創造佳績,未來更将有助于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

(钛媒體App編輯武楓葉綜合自環球時報、新民晚報、北京日報、文彙報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