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将近,中國人已經開始籌備專屬于農曆新年的年味了。對于荊楚大地上的人們來說,構成年味記憶必不可少的當屬各種臘貨。

當街頭巷尾曬起各種臘魚臘肉的時候,寶哥哥就格外懷念湖北省博物館裡那條來自2400年前的幹鳊魚。
戰國鳊魚 湖北省博物館藏
是的,你沒聽錯,是2400年前,原來隻要躺平在湖北省博物館,就可以成為事業“鳊”!
在湖北戰國楚墓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們發現了這條2400年前的幹鳊魚,經檢測顯示這條魚體内有大量鹽,專家推測為腌制後下葬。
雖然經曆了2400年,鳊魚除了表面發黑外,并沒有任何腐敗迹象,形狀也完好無損,誰看了不想高呼一聲:吾輩鹹魚之楷模!
關于這條“千年鹹魚”,你可能有很多疑惑,莫急,寶哥哥挑幾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來一一解答:
2400年前人們就會腌魚了嗎?
人們常用“臭魚爛蝦”來形容人窩囊,起因是因為魚類特别容易腐敗變質。在食材不那麼容易儲存的年代,人們想了很多辦法來儲存食物,其中就有一個是腌制臘味。
中國人食用臘味的風俗早已有之,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在他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裡詳細記載了魚類幹制、腌制等加工技術。
賈思勰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脯臘第七十五》詳細介紹了一種鹹魚腌制法——“作浥(yì)魚法”。
腌制鹹魚主要包括鹽漬和成熟兩個階段,鹽漬就是利用鹽與水分之間的擴散與滲透作用,使魚體脫水并獲得鹹味。
成熟階段是指魚肉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使風味變佳并着色,鹹魚腌制“四時皆得作之”,但夏季溫度高要多加鹽,其他時間也以偏鹹為好。
這條魚是怎麼做到不腐爛的?
楚墓出土的這條魚是怎麼做到不腐爛的,專家還沒有給出明确的說法,但是寶哥哥從2010年西安戰國墓中出土的臘牛肉可以推測出個大概。
西安戰國墓中發掘出一個鏽迹斑斑的銅敦,銅敦是古代青銅食器,由鼎演變而來,三短足、圓腹、口側附獸首兩、銜環。
銅敦 湖北省博物館藏
考古人員打開銅敦後發現裡面裝滿了一塊塊碳化的東西,經過蛋白質分析檢測得知,這些碳化的東西是黃牛肉。
為什麼這些牛肉能儲存2000多年,專家給出的解釋推測可能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由于銅敦封閉嚴實,進而使肉制品雖然已碳化;二是因為該墓為土坑墓,與空氣隔絕;最後也最主要的原因是肉制品經過處理,可能是風幹的或是臘肉。
鑒于此,寶哥哥推測湖北戰國墓出土的鳊魚很可能就是因為用鹽較多,不易腐敗,才得以儲存至今。
戰國的鹽不是很貴嗎?
鹽,是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調味料,研究表明,如果人體沒有食鹽的攝入,就會嚴重影響身體機能,導緻肌肉無力甚至萎縮等病變。
是以在過去,鹽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和主要稅收來源,曾一度是稀有資源。如今我們常說的“粗茶淡飯”,和古代民間流傳的"民皆淡食",都是因為在過去食鹽太少太貴導緻的。
清代鹽票
鹽的擷取成本并不高,貴就貴在人頭稅。“鹽始有官、私、鹽之分”,官鹽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曆朝曆代食鹽都是官府統一經營的;史書記載:“天下之賦,鹽利半。”因為販鹽暴利,朝廷也一直嚴打販賣私鹽。
鹽象征着财富,普通百姓能夠獲得的鹽量很少,是以,湖北省博物館這條鹹魚的主人大機率是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這條鹹魚還能吃嗎?
最後這個問題可能就是幹飯人最關心的問題了。
既然這條魚沒有腐爛的迹象,那是不是代表着這條鹹魚還能吃?我們還是從古代文獻資料中尋找答案。
前面提到《齊民要術》中記載過腌制魚類的方法,其中,賈思勰憑借着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細緻觀察,總結出魚腌制成什麼樣才算熟了。
肉紅赤色便熟。食時洗卻鹽,煮、蒸、炮任意,美于常魚。—— 《齊民要術·脯臘第七十五》
賈思勰的經驗告訴他,春夏秋冬成熟的時間各有長短,沒有統一的标準,但是否成熟要看魚體的顔色,當魚體肌肉發紅時說明它已經熟了,随你怎麼吃,都“美于常魚”。
着色的鹹魚(圖檔來源于網絡)
現代研究表明,雖然賈思勰不太懂魚肉變紅所蘊含的科學道理,但他的觀察是正确的,魚着色是因為腌制劑中的亞硝酸鹽有發色作用。
賈思勰并沒告訴我們像湖北省博物館這樣,魚肉變黑是什麼狀态,但寶哥哥有個不負責任的推測,它可能是秒殺一切魚類的人間美味。人們之是以在它變紅之後就開吃,是因為抵抗不住美食的誘惑,自然就等不到它變黑了。
戰國鳊魚 湖北省博物館藏
寶哥哥身邊的湖北人表示,鳊魚就應該用鹽碼一下,燒的時候肉更緊實。是以,結論是,這條千年鹹魚極有可能還能吃,隻是有點費咬肌。
戰國鹹魚的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真相:曆代帝王要想屍體千年不腐,朱砂、水銀、金縷玉衣什麼的都沒用。何苦求仙藥,服黃金,吞白玉?古來将相皆塵土,不如躺平做鹹魚。
鹹魚恒久遠,一條永流傳,新的一年,Flag可以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