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冰轉換成就“雙奧”場館,中國為奧運場館再利用提供範本

今天是除夕,後天是虎年大年初二。盡管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是在2月4日舉行,但作為冬奧會主角的運動員們将提前2天,在國家遊泳中心即“冰立方”走上賽場,進而正式拉開了北京冬奧會競賽的大幕。

盡管有關此前有關冰立方場館的各種介紹相當多了,但我們還是願意在冰立方冰壺比賽即将開始之際,再一次給大家說一說這座典型的“雙奧場館”。

在這次為北京冬奧會服務的12座競賽場館中,“冰立方”身上有一個特别顯著标簽:它是中國在奧運場館再利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北京冬奧會辦賽方面提供的經典範本。

水冰轉換成就“雙奧”場館,中國為奧運場館再利用提供範本

2021年10月,“相約北京”國内冰壺測試活動和“相約北京·昆泰”2021年世界輪椅冰壺錦标賽相繼在“冰立方”精彩落幕,水立方“水冰轉換”冬奧改造項目順利通過賽事驗收。潘之望攝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家體育中心水立方承擔了跳水、遊泳項目的賽事。水立方從規劃藍圖到最後拔地而起,再到2008年奧運會比賽期間的激情澎湃、金牌閃耀,我們一起見證了它最耀眼的高光時刻。

14年過去了,如今水立方搖身一變,成為“冰立方”再次驚豔亮相,可以說從2008年到2022年,這座奧運會主要競賽場館從柔情似水到剛毅如冰,标志着北京夏奧與北京冬奧在此實作了完美的對接傳承。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當時的水立方就驚豔了世界,不論是這座充滿想象力的冬奧場館建築本身,還是各國運動健兒在這裡不斷重新整理的各項目遊泳世界紀錄,水立方都給全球體育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由水轉冰的這個膜結構夢幻建築再次受到世界的矚目。

去年冰立方經受了“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的實戰檢驗,證明了水轉冰各項工作的完美無缺。從2022年1月5日起冰立方正式進入冬奧閉環管理,冰立方管理團隊為北京冬奧會打造出高品質的冰壺賽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後,水立方面向社會公衆開放,成為老百姓的體育場館,年均接待遊客超過200萬人次,累計為超過260萬人提供了遊泳服務,這為奧運場館賽後利用做出很好的探索。

2015年7月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後,為了實作我們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願景和目标,水立方管理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水冰轉換的場館可持續利用改造方案,成為奧運遺産可持續利用的典型。

水立方的池水每四個小時進行一次循環,在2008奧運會期間,來此比賽的很多外國運動員都說,水立方的水質是他們見過的遊泳館最好的水,水質潔淨,水溫舒适,特别有利于運動員們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态。

那麼,到了北京冬奧會上,冰立方是不是也能交出一份同樣出色的答卷呢。或許會有人說,水轉冰有什麼難度,直接将水凍成冰面不就可以了麼?

真的這麼容易而簡單麼,我們不妨聽聽國際遊泳館總經理楊奇勇的介紹。他說:由水轉冰聽着好像沒難度,實際上可沒那麼簡單。水與冰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态,如果直接凍冰就會破壞原有泳池的結構。經過各方反複的思考與試驗,結合水立方冬奧會後可持續營運的設想,最終決定在不破壞原有泳池的基礎上,打造一塊可拆卸、可移動的冰場。

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的整個過程,簡單說大概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放空水池,二是在池中搭建鋼架和支撐結構,三是鋪設保溫層和防水層,四是安裝可拆卸的制冰系統,五是制作冰面。

這五個過程與步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最終由十多個科技團隊曆時兩年,從冰場的建築結構到冰壺場地的比賽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反複論證,通過不斷試驗才獲得了成功。水立方變身冰立方展現的是北京冬奧科技辦奧的理念,也是我們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冬奧會籌辦過程中的具體實踐,這讓它成為國内唯一一個同時具備冰上和水上運動雙重功能的體育場館。

水冰轉換成就“雙奧”場館,中國為奧運場館再利用提供範本

2019年5月8日,“水立方”改造工程正在緊張進行。饒強攝

為了控制冰立方的賽場環境,技術團隊手中有兩個溫度監測器,外表呈黃色的監測儀是用來監測室内環境溫度,外表呈藍色的監測儀是監測冰面溫度。它們可以確定冰層表面的溫度保持在零下8.7℃左右,而高出冰面1米5的環境溫度,則可控制在8至12攝氏度之間,而來到冰立方的觀衆席上,這裡的溫度就要保持在16至20℃之間,這意味着在冰立方場館内,三個區域空間保持着三種不同的溫度。

這樣的設計既能確定冰壺比賽對冰面溫度的需求,同時又能照顧到坐在觀衆席上觀衆們的身體感受,不會覺得太冷。做到如此精準區域控溫的原因,是因為冰立方館内有一套高科技系統。這套系統在冰立方館内布設了上千個即時傳感器,它們會24小時将溫度、濕度資料上傳到這套自動控制系統,然後控制系統會根據各項資料的變化,及時給館内各種機器裝置下達指令,進而達到精确控制室内整體環境的目的。

這就是科技賦能下的國家遊泳中心為何能實作了水冰轉換的奧秘,從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為奧運場館的可持續再利用提供了精彩的中國樣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