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的卷軸鋪開一節,生命的年輪複畫一圈。我們即将作别辛醜牛年,迎來壬寅虎年,把苦樂留給過往,張開雙臂擁抱充滿希望的新春。
歲旦在迩,萬象更新。當新年曙光撒落大地,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生機無限。廣袤的南國田野,豐收的希望正在孕育,一棵棵蓬勃向上的芽苗,展示着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量;遼闊的北方大地,冰雪的激情點亮全球,冬奧遇上中國新年,向世界講述着美美與共的中國故事;浩瀚無垠的太空,3位從農村走出的中國航天員将首次在空間站過年,“新春佳節就要到了,相信有很多人像我們一樣堅守崗位,正是無數平凡的堅守,彙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
過去一年,億萬農民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牛”轉乾坤,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農民的“牛氣”、牛德和牛功。新的一年,随着鄉村振興按圖施工,我們将迎來虎躍“農”騰的新篇章。天地祥和,乾坤同春。值此牛歸虎至之際,讓我們懷着誠摯的祝福,向父老鄉親們道一聲:過年好!
(一)
過年,是農耕文明“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載體,也是時代“擊鼓催征、奮楫揚帆”的節點。但曾幾何時,生活在短缺年代的人,特别是土裡刨食的農民,往往在過年中寄托着“舌尖”的美夢、“五髒廟”的渴求。
20世紀70年代,在陝北黃土高原上,青年習近平問老鄉什麼是幸福生活?鄉親們努着勁兒給出答案:“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
幾十年後,黃土高原上有了新一幕對談。2021年秋收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赴陝西考察時,走進田間和老鄉拉家常。總書記問老鄉有沒有做黃米馍的硬糜子,農民說“現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已經不種硬糜子了。總書記感慨地說:“看到你們很高興,你們生活好,我也很高興。”
兩場對談背後,變遷的不隻是食物,還是農民越來越紅火的日子,是過年不再僅僅是吃好的、喝好的,是大國三農發展的新境界。
回望辛醜牛年,這種變化讓人尤為振奮。
忘不了過去一年,我們有幸親曆“兩個百年”交彙的曆史時刻,為如期打赢脫貧攻堅戰慶祝,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歡呼,為隆重慶祝建黨百年心潮澎湃,為開啟全面現代化新征程而倍受鼓舞。這一年裡,我們總結曆史、回顧既往、緻敬曆史、開創未來,邁出了铿锵有力的開局步伐。中國飯碗端牢了,中國三農穩住了,國内生産總值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14億人口的大國在戰勝考驗中迎來了成長,在克服危機裡赢得了發展。
忘不了過去一年,我們見證了衆多平凡中的溫暖。大山深處,張桂梅以“九死亦無悔”的精神托舉起1800多名山區女孩的大學夢,彰顯了一位普通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網絡上,一張賣蜜橘的農民和大學生的聊天截圖感動無數人,“幫不了國家什麼大忙,遇到就想出點力”,樸實的語言中是普通農民的家國情懷;疫情來襲,山東農民捐贈10噸大白菜和20噸洋蔥馳援西安,無私的奉獻中飽含鄉土社會守望相助的溫情。
忘不了過去一年,還有無數難忘的中國聲音、中國瞬間、中國故事,凝聚起戰勝困難和挑戰的強大力量,彙聚成奔騰向前、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
很難想象,風高浪急之中,如果少了三農“壓艙石”的穩固,中國的發展将會怎樣。多年以後,當我們回望辛醜牛年,也許才更能看清億萬農民辛勤如牛的時代背影,更能體會鄉村振興對民族複興的戰略意義,更能感受中國共産黨和中國農民心心相印的深情大義。
趕考路上,初心不改。中國共産黨始終惦記着農民,中國農民堅定不移跟黨走。一年又一年,一程再一程,這是百年大黨的莊嚴承諾,這是民族複興的堅實力量,這是億萬農民的心之所向。
(二)
過年,自古就與農耕文化血脈相融,與農民生活密不可分。甲骨文裡,“年”字上為“禾”、下為“人”,意思是農民背着豐收的谷物回家。
年最早興起于虞舜時期,由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演變而來。《禮記·雜記》講,子貢看到蠟祭後稱“一國之人皆若狂”,向孔子請教過年之于農民的意義。孔子說:“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大意是農民辛苦很久,才有機會休息一下,你是不會了解其中之意的。
這便是過年對農民的意義——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在這個節點,要感謝一年的豐收成果,也向上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要把過去一年的艱難和辛勞統統放下,釋放積攢了一年的熱烈情感和對團圓的渴盼。
“鄉心新歲切。”團圓是春節永恒的主題,回家過年如候鳥歸巢,是刻在中國人基因裡的春節記憶。然而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着“年”的樣子,拓展着“團圓”的形式。年,不會因疫情來襲而消失;愛,也不因距離遙遠而缺席。
防疫進入第三個年頭,更多了幾分溫度。精準防控、科學防控,讓返鄉遊子真切感受到故鄉的溫暖。當然,此時也有許多人或堅守崗位,或選擇就地過年,隻能和父老鄉親“雲拜年”。但我們相信,無論拜年的方式怎樣改變,不管我們每個人身在何方,鄉土家園的溫暖不會變淡,家國同心的情懷隻會更濃。
過年,是中國人情感世界最柔軟、最溫暖的一塊地方。一句“大過年的”,就足以表達最溫暖的情懷,也足以讓陌生人瞬間情感相通。過年是對豐收的禮贊,是對往日的揮手而去,也是對未來的翹首相迎。甲骨文“年”字“背着谷物的人”的形象,就是農民的生動寫照,就是農民對盛世圖景的寄望。“年”寄托着農民的希冀,凝聚着大地的希望,也濃縮着一個民族數千年家國一體的深沉情感。也正是這份家國相依的千年守望,讓我們在偉大的新時代深情感悟:國家好,農民才好;農民好,國家更好!
(三)
虎年即将來臨。虎的形象在民間有驅邪和祈福的含義。是以每到春節,很多北方農村家庭就要給孩子戴“虎頭帽”、穿“虎頭鞋”,寓意孩子能得到虎的保護,驅除百毒侵襲,讓孩子虎頭虎腦、健壯活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節團拜會上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百獸之王,是力量、勇敢、無畏的象征。
正是因為這份象征意義,虎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極受歡迎,民間藝術創作喜歡以虎為題材,陝西鳳翔、四川綿竹、廣東佛山、天津楊柳青,虎幾乎遍布中國年畫版圖。虎的形象象征着威嚴,官府在衙門公堂豎“虎頭牌”,去往王宮的門被叫作虎門。虎的形象代表着勇猛,軍隊調遣要用虎符,戰士們争做虎将、虎贲,文人雅士善詩善詞者被稱為“詩虎”。虎的形象寓意着平安和守護,人們将布老虎作為兒童玩具,祈願孩子們像虎一樣生命力旺盛、平安健康,在結婚時蒸煮虎頭面,寓意家庭穩定和諧。
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虎還是中原地區的圖騰之一。《禮記·郊特牲》中記載,“迎虎為其食田豕也。”因為老虎能吃掉禍害莊稼的野豬,是以被作為農業生産的保護神來祭祀。在二十四節氣中,大雪共分三候,二候虎始交,天地陽氣有所萌動,從此新春将至。虎的力量能驅散寒冬,代表着未來,蘊含着希望。
虎是農耕文明的活躍元素,不僅寄托了華夏先民的美好願望,也在數千年夢想相逐中内化為農耕兒女的精神氣質和文化人格。
虎養成了中國農民頂天立地、胸懷家國的浩然正氣。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堂堂正正生活在天地之間,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縱遇艱難困苦,但從未改變善良勤勞、堅韌不拔、愈挫愈奮的本性。尤其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千難而百折不撓,曆萬險而矢志不渝,實作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從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到走進新時代,中國農民以滿腔赤誠,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其浩然正氣直貫天地,不管環境怎樣改變,農民身上的正氣不墜、精神不倒。
虎标注了中國農民敢闖敢試、自強創新的改革精神。從井岡山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農民就開啟了再造乾坤的曆史偉力;從小崗村拼上身家性命的“18個紅手印”,中國農民就推開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大門;從啃下“硬骨頭”打赢脫貧攻堅戰,到直面難題推進鄉村振興,新時代三農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都肇始于基層和農民的改革突破。億萬農民以敢為人先的改革勇氣和深植實際的改革智慧,為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民實作新的曆史飛躍探路前行。
虎象征了中國農民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奮進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三農發展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抓住機遇,需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幹勁、氣吞萬裡如虎的精神,不懈奮鬥,昂揚奮進,迎來虎躍“農”騰的新勝境。壬寅虎年,農業要騰飛,走好高品質發展道路,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标準化生産;農村要升騰,唱響鄉村文化自信,以優秀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農民要歡騰,奮進的号角吹起來,豐收的鑼鼓敲起來,以辛勤的汗水澆灌倉滿糧豐,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新的一年,讓我們拿出虎虎生威的勁頭,奮力譜寫振興與複興的宏闊交響。
(四)
古人有雲,“雲從龍,風從虎”。回望過往,中華民族這條東方巨龍,無畏激流險灘,不懼高山峽谷,因時而動,乘勢而上,正是根植于三農的發展。事實證明,中國共産黨的三農政策好,中國重農強農的道路對,發揮主體作用的億萬農民行。
站在新的起點,也要看到,前進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将會遇到各種已知的、未知的、确定的、不确定的困難和挑戰。
曆史總是由勇敢者創造的。逆流險灘、風高浪急,自是需要猛虎般的力量和勇氣。隻有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才能實作三農發展如虎添翼、虎虎生威。
風雲際會,龍虎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正是要實作大改革、大發展、大穩定。改革是動力,要以千難萬險不回頭、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破除體制機制弊端障礙,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發展是目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作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加快農村發展是應有之義。穩定是前提,面對國内外風險挑戰,穩住三農基本盤,大局才穩,信心才穩,改革和發展才有基礎。解答好改革、發展、穩定的課題,需要政策保障和頂層設計,更需要億萬農民拿出虎的氣概、虎的力量、虎的激情、虎的自信,以舍我其誰的虎氣、較真碰硬的虎勁,一往無前,改革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
虎躍“農”騰新勝境,春風千裡虎嘯中。新的一年,我們衷心期待,父老鄉親們錢包更鼓、日子更順、家庭更美;我們衷心祝願,國更強、家更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生龍活虎的一年,值得期待!
如虎添翼的一年,值得期待!
虎躍“農”騰的一年,值得期待!
父老鄉親們,給您拜年啦!
圖檔:新華社
監制:李朝民 編輯:裴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