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熱聞薦讀
(1月24日-1月30日)
●走進冬奧最強大腦:運動員成績提升的秘密,這些科學家都知道
采寫:南都記者 王凡 宋承翰 見習記者 丁境炫 郭若梅 陳秋圓 編輯:梁建忠
近日,北京冬奧會越野滑雪項目各參賽隊伍陸續在國家越野滑雪中心适應場地,熟悉賽道,備戰日漸臨近的比賽。 新華社發
北京冬奧會進入倒計時,南都推出“冬奧有約”人物訪談,他們是冬奧會的參與者、支援者、服務者,講述他們與冬奧會的故事。
賽場上運動員奮力拼搏,背後也少不了各國高科技的比拼。霍波、張海洋這樣的科學家團隊被稱為冰雪運動背後的“最強大腦”,他們如何助力冬奧會備戰取得優秀成績?南都記者和他們聊了聊。
2月2日至4日,北京冬奧會“飛揚”火炬将由1200名火炬手在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傳遞。“飛揚”火炬是怎樣研制生産出來的呢?中國石化上海石化承擔了北京冬奧會火炬研發和生産任務,南都記者專訪了上海石化副總經理、火炬量産項目上司小組副組長黃翔宇,他講述了“飛揚”火炬的誕生記。
2月3日到2月20日間每天都有至少一場冰球比賽,被譽為“中國冰球第一解說”的李龍謀将做客央視帶來球賽解說。他希望球迷多關注中國隊的表現,“會有驚喜”。
“雙人滑比賽,我會期待中國隊的隋文靜/韓聰,獲得兩屆世錦賽冠軍的他們将向奧運金牌發起沖擊。”中國第一位花樣滑冰世界冠軍、“冰上蝴蝶”陳露在接受南都、N視訊記者專訪時,談及北京冬奧花滑項目,陳露眼裡透着興奮與快樂。
網友期待在冬奧賽場上看到被譽為“中國最勵志單闆滑手”張嘉豪的希望雖然落空,但張嘉豪自己卻并不遺憾,在他看來,為百分之一的可能拼盡了全力,就沒有可遺憾的了,他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參與冬奧會。
●開闆啦!南都帶你解鎖冬奧十大打卡地
采寫:南都記者 王凡 宋承翰 莫倩如 宋淩燕 王森 見習記者 丁境炫設計:李蓓 技術:鄧婕敏編輯:梁建忠
北京冬奧會來了,你們準備好解鎖各大賽事場館了嗎?跟南都記者一起玩轉滑雪新技能,沿途10個打卡地帶你一探到底。
北京冬奧會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援。25國政要雲集冬奧,出席北京冬奧會的國際政要也有不少看點。其中,俄羅斯總統普京是全球第一位宣布出席冬奧會的國家元首;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曾是闆球運動員,曾率國家隊赢得世界杯;沙特阿拉伯成為首個參與冬奧會的海灣阿拉伯國家,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親臨開幕式以示對運動員的鼓勵。
●反壟斷大年,23萬人在微網誌談壟斷:他們是誰,最關心什麼?
采寫:南都記者 黃莉玲 李玲 編輯:蔣琳 李玲
知網反壟斷主題文章曆年釋出情況。
2021年,原先稍顯冷清的反壟斷領域變得熱鬧起來。
反壟斷大年之下,一樁樁執法案例的釋出,無不昭示着監管維護競争秩序的決心,同時給市場主體敲響了警鐘。
2021年全國共查處壟斷案件175件,同比增長61.5%,罰沒金額235.86億元。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因并購“搶跑”被頂格處罰;一些壟斷高發的傳統領域也迎來強監管,醫藥、建材行業的反壟斷罰款紀錄被重新整理。
殺熟、算法共謀掀起研究熱?3萬篇學術文章揭秘,學者眼中的壟斷是什麼,最關心何種競争失序現象,為此提出了哪些應對方略?
一方面,不論是動辄上億的天價罰單,遙不可及的商業帝國,還是法言法語的行政處罰書,“壟斷”看似離每一個普通人那麼遠。另一方面,“壟斷”又和日常生活這麼近。從水氣煤電、醫藥建材行業壟斷,再到平台“二選一”、音樂獨家版權等問題,它直接或間接影響着人們從口袋裡掏出的每一分錢,在手機上作出的每一次選擇。
這次南都·反壟斷前沿将視角對準公衆,試圖了解過去一年裡,哪些壟斷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什麼是公衆讨論的高頻詞彙,誰最關心壟斷問題?
●31省份曬去年經濟答卷:哪些省份在趕超?哪些省份掉隊了?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陳秋圓 編輯:梁建忠
2021年大陸GDP首次突破110萬億元,達到1143670億元,經濟增速自2012年來首次突破8%。
過去一年裡,各省交出了怎樣的經濟成績單?31省份GDP排排坐,經濟格局呈現出哪些新變化?哪些省份在趕超?哪些省份掉隊了?
截至1月26日,全國内地31個省份陸續公布了去年經濟運作情況。南都記者梳理資料後發現,廣東GDP首次突破12萬億元,穩居第一。江蘇以11萬億元緊随其後。山東8萬億元排名第三。
“4萬億GDP俱樂部”增加至13個省份,新增北京、上海、安徽、河北。至此,長三角“三省一市”GDP均超過4萬億元,一體化發展加速。河北GDP連續第二年超過北京。而新疆GDP實作1.6萬億元,反超天津。
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援下,湖北經濟走出疫情影響,GDP增速從2020年負增長到2021年增速第一;GDP反超福建,重回全國第七;而受益于能源價格上漲,産煤大省山西增速達到9.1%,排名全國第三,GDP總量也反超貴州,擠進全國20強。
●42萬餘條征求意見8萬餘人參與,如何認識婦女權益保障法?
采寫:南都記者 蔣小天 編輯:梁建忠
在全國人大官網中,這是一部罕見的社會公衆征求意見高達42萬餘條的法律草案,自12月24日公布至今一個月的時間裡,參與人數高達8萬餘人,公衆将空前高漲的熱情傾注至這部法律草案中,以至于外界将其稱為今年修法的最大熱門。
這不僅源于社會公衆的某種内在需要,也同時源于該法律草案所呈現出的巨大變化。自1992年制定以來,《婦女權益保障法》先後修訂三次,此次修法力度之大、修法内容之廣前所未有。草案不僅就近年來熱點議題如職場性别歧視,性騷擾,農村婦女财産繼承權等問題作出明确回應,甚至細化至對諸如家庭PUA,女性家務勞動經濟補償,女性廁位、母嬰室數量等生活細節給予關懷。
在全國人大向社會公衆征求意見的一個月裡,伴随着這部法律草案的讨論之聲不斷,基于某些草案條款的争議亦絡繹不絕。草案是否涉嫌超越“平權”理念的概念架構,對婦女有着特殊保護?草案能否脫離宣示性、口号式的嫌疑真正推動保障婦女權益落地?修訂草案還有哪些可能完善之處?
在征求意見階段剛剛結束之時,暫緩争議再次回顧這些熱烈的讨論,南都記者與多位學者交流以期澄清誤解,重新理性審視這部亟待出台的新修法案所應有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