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煜寒|文

周家長子周秉義無論從年齡還是受教育程度上來講,都是周家三兄妹中最好、最有優勢的。
從年齡上來說,他的學曆至少應該有高中或國中畢業的水準。
這在那個知識青年普遍要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年代來講,已經算是非常高的學曆了。
而且因為周秉義在學校期間就已經是一名“預備黨員”了,是以即便是上山下鄉,他的待遇也與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自己的弟弟妹妹不同。
因為他所去的地方,是一個準軍事化管理的組織“建設兵團”。
而這也是為什麼當周秉義再次出現的時候,他穿的是一身沒有領章和帽徽的綠色軍服。
說起“建設兵團”四個字,他的全稱應該叫作“生産建設兵團”。
雖然叫作“兵團”,但他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軍事化組織。
在大多數時間裡,他更注意于“生産”與“建設”。
是以,這也讓“生産建設兵團”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承擔起了發展經濟與安置知識青年的重要任務與目的。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或是沒有從父輩口中聽過那段曆史的年輕人。
也許隻在新聞中聽說過一個遠在祖國西部邊陲的“生産建設兵團”。
其實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那個年代,全國一共有12個類似的“生産建設兵”,外加3個“農建師”。
而周秉義所去的那個“建設兵團”,就是祖國最北方的“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
與其他11個“生産建設兵團”中的絕大多數不同,“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在建立初期,其戍邊的任務要遠大于生産與建設。
“建設兵團”之是以是一個特殊的組織,是因為他幾乎是獨立于任何城市或鄉村的存在。
從他的内部或下設機構來看,“建設兵團”不僅有像師、團級這種準軍事化的編制部隊,還有像政法、文教、金融、商業、外貿、稅收等一系列的非軍事化機關。
可以說他是相對獨立的小社會經濟體系,同時又是一個半軍事化的組織。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很多方面都要比全國一盤棋的計劃經濟有着更多的自主性與相對優勢。
同時,由于這些“生産建設兵團”是由來自于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與轉業軍人和正規軍人所組成的團體。
是以在“生産建設兵團”中幾乎都是有工作與生産能力的壯勞力。
這也讓這個相對獨立的組織,在那個物資相對匮乏的年代,有了更多自主物資可以配置設定。
“生産建設兵團”的軍事化背景,也讓他在全國性的物資配置設定上,更有提前性與優勢性。
這些優勢與便利,相信那些曾經在建設兵團待過,或家中有人在建設兵團待過的人,一定是深有體會的吧。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與大背景下,更不用說周秉義還不是一個在兵團下面農場工作的普通職工。
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已經是一名在兵團政治部下屬宣傳科坐辦公室的幹部或科員了。
以周秉義現在的職務與地位,相信他不僅不需要進行那粗重的體力勞動,反而他的工資與生活待遇都要好過許多人。
甚至要比妹妹周蓉與弟弟周秉昆再加上父親周志剛加起來都好許多。
是以說,和大多數上山下鄉的同齡人比起來,與其說周秉義是響應國家号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倒不如說,他是得到了一次寶貴的組織配置設定機會,而且很有可能會得到軍區副政委重用與提拔。
這樣的人生機遇,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比遠在“老三線”上苦幹的父親,貴州大山中的妹妹,城裡領工資的弟弟好太多太多了。
雖然筆者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但從目前的劇情發展來看,周秉義很有可能因為兵團的關系,在仕途上有着更多、更好的發展。
隻是如此以來,在之後知青返城的年代與劇情中,所有的痛苦與煎熬很有可能都将落在妹妹周蓉的身上。
從她遠在貴州的後續發展情況來看,如果她不能成功走出貴州,那麼等待她的生活将不會太過一帆風順。
隻是,周秉義的人生際遇就像弟弟周秉昆一樣,太過戲劇化與傳奇化了。
周家這樣的一群人,真能代表了那個年代的“人世間”嗎?
難道真的一切類型電視劇都逃脫不了偶像劇的套路嗎?
為什麼我的父母輩在建設兵團時,是在付出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呢?
為什麼我的父母輩因為當年在建高兵團的高強度勞動,而落下了許多損傷呢?
為什麼我父母輩的大多數同齡人如今隻能落戶兵團駐地,一輩子無法再回到自己的故鄉呢?
為什麼這和我所聽、所知的70年代不太一樣呢?
各種各樣的關系、後門、巧遇、恩惠,希望這部開年大戲不要落入偶像劇的俗套。
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曆史,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除了有大人物的功勳,也同樣有小人物的苦難與艱辛。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