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年看虎:國博文物慶新春

今年是虎年春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古人用虎創作了很多成語,比如:“虎嘯風生”“龍騰虎躍”“虎虎生威”。為什麼虎的文化地位如此重要?

因為早自遠古時代,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人們就已經認識了這種體型龐大、皮毛華麗、雄健威猛的大型貓科動物——虎,産生了敬畏和崇拜之心,并且融入到史書和文學創作當中:

“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鸷牲食魑魅者也。”——《後漢書·禮儀志》

“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夢遊天姥吟留别》

在文字之外,虎還作為器物的造型和紋飾,在曆史中閃耀登場:

虎年看虎:國博文物慶新春

青銅虎鎣 西周/張梓傑

青銅虎鎣,折肩罐腹,形似茶壺,頂加飾虎紋,蓋頂踞一虎身龍尾獸,整體造型端莊典雅,紋飾精美。因為它的流管是一隻卧虎的造型,頂蓋裡還鑄有“自作供鎣”銘文,是以叫虎鎣。據專家推測,它很可能是西周時期在祭祀典儀上用來進奉使用的禮器。商周古人重視祭祀,虎形象的禮器,承載着重要的信仰意義。

這件虎鎣曾經是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的藏品,在近代民族和文化不幸遭遇的浩劫之中流落異邦,經過百餘年漂泊,在多方努力之下,于2018年重歸祖國懷抱,入藏國家博物館。虎鎣寄托着中國人民的深厚曆史文化情感,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虎年看虎:國博文物慶新春

錯銀“堂陽侯”虎符 西漢/張梓傑

虎符是古代調兵信物,分為左右兩半,君主與武将各持半個符,調發軍隊時要把兩半的虎符拼在一起,“符合”才能出兵。圖中的虎符,左右半符的背部和肋部均有相同的錯銀篆書銘文,背部的是“與堂陽侯為”,肋部的是“虎符第一”,是以我們以銘文“堂陽侯”來給它命名。“堂陽侯”是漢高帝劉邦封給功臣孫赤的爵位。這枚虎符儲存幾近完好,剖面構造清晰,左右兩片仍然能像兩千多年前那樣開合。

虎年看虎:國博文物慶新春

《荒崖乳虎圖》軸(局部)清代/中國國家博物館

随着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繪畫逐漸成熟起來,虎自然也作為一種題材備受畫家喜愛。但是因為畫虎要能展現虎的精神,是以對技巧的要求很高,就有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民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寫道:“包氏宣州人,世以畫虎名家,而鼎最為妙。今子孫猶以畫虎為業,而曾不得其髣髴也”,形容畫虎之難。畫虎最難畫的是幼虎,既要展現虎的威猛,又要表現出幼虎的天真,比如畫中這隻乳虎舒展地趴卧在山崖之上,姿态眼神中同時蘊含了虎的威猛和幼虎的憨頑,可謂尚品。

今天介紹的這些“老虎”,都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為了營造祥和喜慶的過年氣氛,展覽以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院落意象,表現“家”的概念,以紅色作為主色調來渲染過年的氛圍,用五處“門”的概念寓意五福臨門。展廳内爆竹聲、紅燈籠、春聯、窗花、年畫、布老虎——年味濃郁、春意盎然。展品上起商代,下迄21世紀初,既有金玉璀璨、精工細作的貴胄用器,也有粗陶灰瓦、樸拙可愛的市井遺存,品類豐富,從文化的各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延綿不絕的虎文化。

虎年看虎:國博文物慶新春

展覽海報/中國國家博物館

虎年春節,讓我們與重回祖國懷抱後首次展出的國之重器虎鎣一起,慶賀壬寅虎年的到來。

作者 | 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本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