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臘月二十八丨把面發

“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馍,各家各戶都陸續開始準備主食過年啦~

制作:趙妍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友善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隻有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丨把面發

這一天,各地的風俗也各有不同。山西太原市人們要蒸好“糕兒馍馍兩笸籮”;河北省人們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省人們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隻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丨把面發

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們在年前就把年後吃的食物提前準備好,到時隻要餾餾就可以了。如今,外面賣的饅頭花樣繁多且價格不貴,是以平日自己發面蒸馍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每到年關,很多人還是會按照老輩傳下來的習慣,在臘月二十八這天發面,準備第二天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丨把面發

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丨把面發

除了發面,二十八還要貼花花。“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中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銀箔镂空刻花,都與剪紙如出一轍,它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新春的歡樂心情。

臘月二十八丨把面發

家家戶戶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臘月二十八,我們把面發

新年到,歌聲飄

又是一歲财運照

鳴鞭炮,福來報

禮花片片生活笑!

來源:松原廣播電視台新媒體中心

編輯:賈子賀

美編:袁金鳳

稽核:姚曉東 趙妍

監制: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