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瞧,這條“魚”遊動在鹽田大街小巷

" 瞧,這魚遊到牆上來了 ",第一次到鹽田區遊玩的小李剛出地鐵後就被這幅有着鹽田特色彩繪牆所吸引。牆上的 " 魚 " 正是鹽田國家級非遺——《沙頭角魚燈舞》。舞魚燈鬧新春是沙頭角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年味,凝聚着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喜愛,飽含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近日,深晚記者走進沙頭角,聽非遺傳承人講述沙頭角魚燈舞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故事。

瞧,這條“魚”遊動在鹽田大街小巷

▲沙頭角魚燈舞表演。 受訪者供圖

" 魚燈舞 " 徜徉鹽田大街小巷

記者搭乘地鐵 8 号線,40 分鐘便從位于福田的景田站抵達位于鹽田的沙頭角站。記者在沙頭角站内一擡頭便看見魚燈造型的裝飾。這是來自本土藝術家劉藹明的作品——《漁村記憶》,提取魚兜元素,結合編織流線,形成簡潔現代的魚燈造型。

地鐵站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地鐵 8 号線采用 " 一站一景 " 理念,結合區域景觀和人文特色,以海、山、植物和現代工藝等為主要元素進行站點裝修設計,再現沿途秀麗的生态風光和生産風貌。其中,沙頭角站将魚骨燈作為鹽田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融入空間裝飾,為乘客提供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從沙頭角地鐵站 B 出口出來後,便可看見一幅巨大的 " 沙頭角魚燈舞 " 彩繪牆,牆上的圖案惟妙惟肖地展現着舞魚燈和制作魚燈,仿佛魚兒遊到了牆上。

在鹽田居民黃叔的眼裡,這幅彩繪牆曾經是 " 老破舊 ",不符鹽田城區形象。如今,在鹽田區深入踐行 " 我為群衆辦實事 ",開展牆體美化提升工程後,這些 " 老破舊 " 華麗變身,蝶變為一幅幅美麗的手繪藝術畫。

保護傳承鹽田非遺文化

沿着彩繪牆一路向前進入中英街,便可看到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館内陳列了上千件藏品,除了魚燈舞雕塑、舊器具、農具、老相片、舊文獻等實體藏品外,還運用場景複原以及場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沙欄吓村的曆史以及魚燈舞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軌迹。2008 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6 年 12 月,村民在沙欄吓辦公樓建立了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

" 魚燈舞要舞得好,就一定要對魚有感情,要捕捉到魚的神韻。想象自己是一條魚,在天藍色的海底裡面遊來遊去。低馬步是基本的動作,馬步跟身體融合在一起。" 魚燈舞傳承人吳觀球說道。吳觀球人稱 " 球叔 ",是土生土長的沙頭角沙欄吓村村民,從小就跟族中長輩練習魚燈舞。現在他已經 80 歲,是沙欄吓村魚燈舞總教練,舞起魚燈依然身手矯健,步履輕盈。

在吳觀球的記憶中,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媽祖誕辰等節慶,五顔六色的魚燈裡便會亮起燭火,伴随着魚燈穿梭起舞,村民沉浸在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中。沙頭角魚燈舞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經有 300 多年曆史,是客家漁耕文化的代表之一。

提及魚燈舞的傳承,吳觀球眼裡流露堅毅的光。2012 年起,吳觀球開始到深圳國小、國中、大學開展 " 非遺進課堂 " 活動。為積極推動非遺傳承,鹽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項目保護機關以及沙頭角街道積極探索 " 黨建引領 + 非遺傳承 " 新模式,連續兩年舉辦了沙頭角魚燈舞教育訓練班,在現有專業力量的基礎上,挑選并集中教育訓練了一批魚燈舞表演隊新生力量。

如今,沙頭角魚燈舞也在各方力量的支援下陸陸續續 " 走 " 了出去,先後在一些國家、省、市級以及粵港澳地區等大舞台展現鹽田非遺魅力,擦亮鹽田文化名片。

深圳晚報記者 謝啟宗 彭彩萍 實習生 鄧儒瑩 蔡瑞英 趙應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