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虎是青銅器造型中的重要母題之一,不僅有獨立的銅虎雕塑,也有虎紋飾、虎形器以及虎飾件等。青銅器中的虎造型更多地出現在禮器、青銅兵器和車器上等,其功能和含義也從神秘宗教功能向象征功能演變。壬寅虎年,澎湃新聞梳理了兩岸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以及三星堆遺址博物館等青銅虎文物珍藏。

殷商青銅器中的虎造型更多地出現在禮器上,傳達出神秘恐怖的氣息,尤其是以“虎食人”為母題的青銅器紋飾,則更表現出一種神秘的原始宗教含義。

西周時期青銅器向禮制化發展,紋飾的宗教功能逐漸減弱,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紋也向裝飾性演變,是以虎造型也大量出現在青銅兵器和車器上,其功能和含義也發生了變化,由神秘的宗教功能向威猛食敵的富于理性的象征功能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失去了統治力,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青銅器開始沖破西周的禮法規範,在商周青銅器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地域特色,虎造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自由浪漫的藝術特色。

澎湃新聞梳理了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館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江西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等青銅虎文物珍藏。

其中,江西新幹青銅器遺存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江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伏鳥雙尾青銅虎”是這一南方青銅中心的代表性出土器物,堪稱“虎之王者”;雲南省博物館藏青銅牛虎案、虎鹿牛銅貯貝器也是古滇國特有的青銅器,代表着一方地域文化;學界素有“巴人尚虎,楚人崇鳳”的說法,因而川渝地區出土數量衆多帶有虎元素的文物,位于西南巴蜀地區的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也收藏有為數衆多的青銅虎文物,如三星堆遺址博物館藏嵌綠松石銅虎、青銅龍虎尊,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虎鈕錞于等。

銅虎雕塑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商 伏鳥雙尾青銅虎 江西省博物館藏 江西新幹縣大洋洲商墓出土

這件商代的伏鳥雙尾青銅虎是江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1989年9月出土于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為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銅虎,虎之王者,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則藏匿着詭谲、仙逸之神氣,将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現到極至。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此虎雖樣貌憨态可掬,卻不失威武勇猛之風,體态蓄勢待發,盡顯王霸氣像。虎後長着兩隻尾巴,違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幹大洋洲先民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單純為了設計美觀呢?還是另有神秘意圖?虎背上靜靜地卧着一隻小鳥,揚起脖頸,悠然自得,與身下那隻兇猛大蟲形成動與靜、強與弱、大與小的鮮明對比,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鳥兒雖然渺小,卻全然不懼猛虎之威嚴,宛若猛虎的駕馭者,頗有以柔克剛之哲學意味。

江西新幹青銅器遺存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青銅器顯示其既受到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又表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裝飾在附件上的虎形造型及虎形飾紋,顯示其文化屬性與中原殷商文化迥然有别,說明商代贛江流域有過一支與中原殷商文化并行發展的土著青銅文化。特别是其中出現一些以往考古遺物中罕見的器形與紋飾,如虎形造型及虎形紋飾等,可謂獨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青銅虎飾禮器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周 滕虎簋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周 虎形镈 故宮博物院藏

镈呈橢圓形,平口,“舞”上有半環形鈕。镈鈕飾雲紋,镈身兩面飾獸面紋,正中都有窄長條花邊扉棱,镈口上部飾圓渦紋與花瓣紋,镈兩側各飾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寫實而是圖案化,反映出當時銅器紋飾的神話性。此镈确是研究西周青銅器紋飾和古代造型藝術非常難得的資料。

镈與鐘同為打擊樂器,出現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鐘。此镈不僅裝飾獨特,而且也是較早的青銅镈實物。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周 虎飾鐘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周 虎紋鼎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周 青銅虎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銅虎鎣(yíng)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鎣”有光明、美麗之意,“鎣”是“盉”(hé)的一種異稱,和其他青銅器一樣,在商周時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禮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儀中“沃盥禮”的實用水器。蓋内鑄銘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釋讀存疑。由于器蓋、流部有虎形紋飾,“虎鎣”是以得名。方唇、 短束頸、寬折肩、圜底,足根飾饕餮紋,腹下部飾瓦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其上的伏虎造型惟妙惟肖……在燈光的照耀下,青銅“散發着神秘、高貴的光芒。

“虎鎣”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後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立即開展多方面工作,推動“虎鎣”追索返還祖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春秋 虎頭匜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青銅虎飾兵器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商 虎飾匕形器 山西博物院藏

虎飾匕形器,屬于商周時期文物,寬4.6厘米 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出土。匕面一虎,大頭長尾,銜物前行,虎目嵌綠松石。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春秋 虎鷹互搏銎内戈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虎鷹互搏銎内戈,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銎上部與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鷹,虎昂首張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鷹尾,後爪扼住鷹頭,鷹則伸頸翹尾,奮力搏殺,構成一幅緊張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鷹搏擊圖。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虎紋劍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虎紋劍 (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部狹長下部略寬,中脊稍厚,為劍身;未端接有把手,為劍柄,呈圓柱形,莖部有兩凸箍。劍身上以陰刻線紋飾有虎紋。

虎符

自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已經認識了虎這一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對其産生敬畏崇拜,成為古代禮器和兵器的重要元素。虎符,則是代表性文物。虎符為古代調兵信物,分左右兩半,中央與統帥各持一半,調發軍隊時需持符驗對,完全合體才能出兵,這種發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秦 杜虎兵符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這件秦杜虎兵符鑄于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時期。 1975年出土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

此符作立虎形,虎昂首立尾,作走勢,器背面有槽,虎頸部還有一小孔。其身有錯金文字9行40字,其銘曰:“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此符銘文絕大部分是小篆,字型瘦勁有力,銘文明确記載了虎符的用途,故有着珍貴的曆史文物價值。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漢 錯銀“堂陽侯”虎符

國家博物館藏的西漢“堂陽侯”虎符為一級文物。這件虎符儲存幾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錯銀銘文,剖面構造清晰,左右兩片仍然能像兩千多年前那樣開合。雖然通高才2.5厘米,通長也就7.9厘米,小小虎文物,卻承載着古代中國的軍國大事。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漢 銅虎符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魏 三城護軍虎符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王命傳任虎節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命傳任虎節,戰國,通高10.7厘米,寬15.7厘米。虎節體扁平,作伏虎形,昂首張口,長尾從臀部向脊背彎曲。一面刻劃銘文5字:“王命,命傳賃(任)。”銘文表示持虎節者身負王命,所經過的驿站要負責接待。

虎節是使者持之遠行可得食宿的證物。驿站是古代供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等中途暫息和住宿的地方。此節虎全形鑄造,輕便雅緻。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辟大夫虎符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辟大夫虎符,戰國,長8.1厘米,寬3.9厘米。符作卧虎狀,昂首,尾上卷。虎身表面刻銘文10字:“辟大夫信節,堳丘與塿紙,貴”。《左傳·昭公元年》“子産數子南曰: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國語吳語》“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挾經秉桴”。韋昭注:“嬖,下大夫也”。是知春秋時已有“嬖大夫”一官,地位相當于“下大夫”,負責軍中建旗、擊鼓類事宜。“辟”乃“嬖”的同音假借字。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虎形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虎形鎮

在秦漢及之前,人們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為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或牽挂衣飾,進而影響儀态,便出現了席鎮,即壓席四角的重物。

也有一說是桌椅普遍使用之前,人們席地而坐,席的四角需有壓鎮之物,以免吹移掀起。

戰國、漢墓中常有四個一組的銅獸鎮出土,即具此種席鎮功能,以漢代最盛。宋代以後,文人常取獸形鎮以為鎮紙之用。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漢 銅鎏金 虎形鎮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銅質鎏金虎形鎮,虎四肢踡起,身軀屈曲如球,整體器形近似半球體,以線條簡單勾勒細部,造型圓潤可愛。虎頭下微露兩隻前爪,虎吻以一道凹槽象征,兩腮鼓起,虎須與毛發以細線刻劃,眼梢深而長,額上有一對尖耳,自鼻端起有一道凹槽與脊柱相連直達尾端,沿凹槽亦刻有斜線以象征其毛發。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漢 鎏金虎鎮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藏西漢鎏金虎鎮整體為卷卧狀,身軀刻有虎斑花紋,虎頸處戴有項圈,飾以貝紋,近後腦處設有半圓環。虎體内灌有鉛以使其更加穩重,全器重3600克。

虎飾青銅器物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青銅牛虎案 雲南省博物館藏

此銅案為古滇戰國時期青銅材料鑄成的案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隻猛虎撲于牛尾,四爪緊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于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牛虎銅案中的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後仰,其後墜力使案身恢複了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感。其器奇特造型,新穎構思,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虎鹿牛銅貯貝器 雲南省博物館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虎鹿牛銅貯貝器(局部)雲南省博物館藏

貯貝器,是滇國特有的青銅器。因出土時内均裝有貝而得名。滇人将貝殼積攢存放在青銅器中。貝殼,在滇人的生活中,等同于财富,要麼儲存起來,要麼本地作為一般等價物,用于交換牲畜、金屬、奴隸、寶石等。

這件貯貝器,頂端呈現着兇猛異常的戰鬥場面。中央是一隻大牛,睜大眼睛,正在威吓着面前的老虎。在牛的周圍,還有三隻小鹿環繞。而老虎,則尾随着三隻鹿,仿佛随時要撲上去。

這種環繞的設計,形成了重複的、持續的動感,有學者認為,這源自于古人的祭祀。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漢 鎏金胡傅銅溫酒樽 山西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胡傅溫酒樽在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餘種。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器形端正大方,紋飾精美,動物形象逼真。該器即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風,是漢代青銅藝術和技術的典範之作。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漢 龍虎紋扁壺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敞口,束頸,扁橢圓腹,梯形圈足。兩側為獸面銜環,系以鍊,腹之一面作龍形,另一面作虎形,一神人立虎背馭之。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戰國 虎鈕錞于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錞于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于春秋時期,盛行于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成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銅樂器。

這件錞于屬戰國晚期,其通體完整,音質優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于王”之譽。其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虎鈕的周圍,分布着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柿蒂紋。這些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其中羽人擊鼓與獨木舟已經被選取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外牆浮雕的中心圖案。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漢 虎鈕錞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虎形飾件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周 虎形飾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嵌綠松石銅虎 三星堆博物館藏

殘長43.4厘米,寬13.05厘米。銅虎巨頭立耳,張口露齒,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翹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狀,光素無紋,另一面全身鑄有虎斑紋凹槽,槽内由小方塊綠松石鑲嵌填充平整。銅虎前後腿部拱面有半環鈕,應該是用來套穿繩線或銅絲,氣韻生動。不僅說明蜀人對虎的觀察相當仔細,也是“蜀人尚虎”的執行個體。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漢 鷹虎紋牌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漢 虎咬羊銅牌飾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漢 虎羊頭銅牌件 大同市博物館藏

虎紋銅鏡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魏晉 龍虎紋鏡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圓形鏡,半球鈕,圓鈕座。浮雕龍虎對峙,環抱着鈕座。主紋飾區外環細線蓖紋、鋸齒紋及波曲紋等三圈紋飾帶。三角斜緣。

鑒賞|博物館裡的銅虎:從“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唐 虎紋方鏡 故宮博物院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