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且石油的作用還不僅限于充當燃料,橡膠、油漆,乃至皮革的生産都需要石油來作為溶劑。
有趣的是,石油雖然是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但對于石油的來源,我們依舊不是十厘清楚。石油不是從油田裡開采出來的嗎?當然,石油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但問題在于地下的石油又是來自于何方呢?除了石油以外,還有一種十分重要的能源也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它就是煤炭,而煤炭的成因基本已經搞清楚了,相關證據以較為充分,基本上我們可以确定煤炭的形成就是源于古代植物。與煤炭不同,有關石油形成的理論依據和事實證據都比較少,是以至今仍衆說紛纭。

有人說石油是地球上本來就有的一種物質,是源于地球形成之初,此後随着熔融狀态的地球逐漸冷卻而沉積到了地下。
這種說法也并非完全沒有可能,畢竟現在對于石油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不過這種說法并不被絕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因為暫時找不到任何證據來支援這一說法。目前為止,對于石油的成因,接受度最高的就是“生物成油假說”了,這種說法認為石油的形成是源于古代微生物,包括藻類、浮遊生物以及海洋中的底栖植物等等。如果生物成油說是真的,那麼古生物又是怎麼變成石油的呢?
在自然界之中,存在着生産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細菌。
通常情況下生物死亡後會被分解者分解,進而腐爛消失化為能量,那麼又怎麼會留存下來化為石油呢?分解者雖然強大,但也不是什麼都能分解得了,在微生物的細胞膜之中存在着一種脂質分子,這種脂質分子在性質上與脂肪十分類似,它們質地堅韌,很難被分解者回收利用,是以在生物死亡後,這些脂質分子就會留存下來并在海底堆積。之後随着地質的變遷,這些堆積的脂質分子就向下沉積,成為了沉積的有機質。起初,它們并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壓力和溫度逐漸提高,在到達2000米以下的位置時,變化便悄然發生了。
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這些有機質被轉化為了一種複雜的化合物,我們稱這種化合物為“幹酪根”。
幹酪根可以生産碳氫化合物,之後較小的碳氫化合物分子就變成了天然氣,而較大的碳氫化合物分子則形成了石油。最初形成的石油是相對較為分散的,之後它們會在運移作用下向儲集層彙聚,慢慢地就形成了油田,是以我們所發現的油田儲量通常都以“億噸”來進行計算。有人說一個油田那麼多油,哪來的這麼多古生物?事實上油田中的石油并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通過運移彙聚形成的。
為什麼生物成油說能夠獲得最廣泛的支援呢?
生物成油說雖然本質上仍是假說,但在諸多有關石油形成的假說中算是證據最多的一個了。在生物成油假說中,石油最初是由不易分解的脂質分子形成的,而石油分子本身就與細菌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結構很像,其次一些石油分子又與葉綠素的結構十分相似,這是不是能夠說明石油的前身是海洋中的藻類生物呢?當然,隻依靠這些證據還不足以作出确定性的結論,但它們的确增加了生物成油說的可信度。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證據支援,生物成油說仍舊不能完全讓人信服呢?因為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石油形成的化學過程。
生物成油假說隻是給出了從生物到石油的基本轉變過程,但是并沒有說清它的化學轉變過程。
比如沉積有機質是如何反應成為幹酪根的?幹酪根又是如何産生碳氫化合物并最終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的?這些都還是個謎。按照生物成油假說,石油是由古生物所形成的,而形成的時間距今已有數億年的曆史了,如果說石油的形成過程如此漫長,那麼有朝一日石油是否會耗盡呢?這不好回答,因為目前地底下的石油儲量到底有多少還不能完全确定,而且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開采石油的能力也會提高,很多以前勘探不到,或勘探到卻沒有能力開采的石油都在不斷成為新的可開采油田,是以誰也說不好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