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在山西省稷山縣,有個叫馬村的小村子,村子西頭有片荒地,曆來少人涉足。

原因之一來自于它的名字“百墓坡”,顧名思義,那裡是以前的墳場,出于對鬼神的敬畏,大人小孩都不願往那去。

另一個原因是個實體現象,那就是冬天降雪後,村裡四處都是雪時,這裡卻很少見積雪,就算偶爾雪下得太大堆積起一些,不過三兩天,坡上就已經雪化冰消。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要知道,稷山縣位于山西西南,是标準的北方地區,通常化雪需要十天半月時間。

兩個原因聯系到一起,村民們都知道百墓坡是個詭異的地方,被認為是不祥之地。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但凡有墓地,總少不了盜墓賊惦記。1973年的冬天,或許是由于生活窘迫,一位村民動起了盜墓的念頭。一天晚上,他帶着工具爬上了百墓坡,用手電照來照去,終于找到一處地方挖了起來。

作為一個并不專業的盜墓賊,他并沒有高明的分金定穴本領,好在這片墓地以往早有同行光顧,很快他找到一處已被明顯挖掘過的土地。

村民的想法并不複雜,既然有人挖過,很可能下面有墓穴,就算前人已經下手,也未必能搬空墓室,隻要能找到一些值錢的器物能賣個三瓜兩棗,自己就算不虛此行。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随着他的賣力挖掘,果然一個甬道出現在眼前,村民大喜,打着手電就向更深的地方走去。

入眼所及,甬道兩側布滿了石雕壁畫,看上去極其精美,但村民沒空欣賞這些,他滿腦子都是快點找到值錢的物件。

除了壁畫,甬道就空空如也,他繼續往前走去,走到一處拐角,終于發現了一個模樣古樸的陶器,看上去還有點價值。村民大喜,正準備繼續翻找,可是當他轉過身來,卻一下吓得魂飛魄散。

似明似暗的光線中,隻見背後一扇半開的門裡隐約探出半個身子,看模樣是個女子,正朝着自己張望。

這一驚真是非同小可,村民被吓了個半死,顧不上再翻其他物件,連滾帶爬跑出了墓穴。不久,百墓坡有“女鬼”的消息在村裡不胫而走,讓那地方更增添了不少神秘氣息。

不過這個盜墓者雖然驚慌,手裡卻緊緊攥着那個墓中找到的陶器,後來他找有經驗的老人辨識,這個陶器是個陶俑,是墓葬雕塑藝術品的一種。他帶出的這個陶俑做工精細,面部表情可辯,屬于上乘之物。很可能,墓裡還有更多類似的物品。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村民盜墓找到陶俑,還遇到女鬼的消息也傳到了村上司那裡,他們立即把這個消息報給上級,請求省裡派相關人員來進行考察和保護,以免更多文物遭到破壞和流失。

很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劉永生帶着考古從業人員來到馬村進行實地考察。

當考古人員進行一番勘查後,不禁欣喜異常,百墓坡下埋葬着一個巨大的地下建築群,盜墓者誤打誤撞進入的隻不過是其中之一,根據初步的線索判斷,這是一處大型磚雕墓葬。

磚雕墓盛行于宋金元時期的中原腹地,在河南、山西、陝西很多地方都有發現,以往的墓葬或大或小,但從未發現過如此規模且儲存完好的磚雕墓群,這是考古史上一個空白。

在接着進行的保護性發掘中,考古隊發現這處墓葬的基本布局是墓室皆為南北方向,全部用磚砌成,墓門外都有一道仿木構門樓。墓門非常狹窄,但進門後就豁然開朗,墓室頂端為方形覆鬥頂,四周裝飾有單檐或重檐的樓閣式、宮殿式牆體,四壁砌束腰須彌座,最底端為土炕式屍床。

從墓道到墓室都布滿了磚雕,飛檐、椽子、額枋、鬥拱、琴面昂等由高到低,這些磚雕或模制,或雕刻,一絲不苟。

事死如事生,古人追求的就是想在另外一個地方,還原曾經曆過的本真世界。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這是一幅難得的展現古代大家族的生活畫卷,而且儲存完好,極具文物價值。

而在墓中的磚雕上,發現了大量戲曲元素,從窗欄隔扇、伶人侍女、飛禽走獸、花草紋飾等等應有盡有,處處細節纖毫畢現,栩栩如生。不經意間,黃土下的一個繁複華麗的世界,帶着藝術的生命力撲面而來。

這是個相當重要的發現,它對确定中國戲曲文化在河南地區誕生推廣的年代異常重要,也為現代人了解了解宋金時期,特别是金代北方山西平陽地區的民間戲曲觀念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經過大規模的考察,馬村百墓坡已先後發現了14座墓室,并發掘了其中9座。

那麼當初那個村民看到的女鬼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謎底在2号墓室找到了答案。

當初,村民就是從這裡下的墓,經過長長的甬道,到達盡頭拐彎處,牆上雕着一扇半開的門,門裡有個女子正在推門向外張望,半個身子露出了門外。

在這扇門對面牆上有個戲樓,專家推測,這個場景可能是表現女子正要推門去看戲,也可能是手裡的活忙完,閑暇時往戲樓張望一眼,看看好戲是否開場。

慌慌張張的盜墓賊對磚雕和墓室結構一竅不通,進來時也沒有仔細觀察,哪想得到牆上會雕扇假門,門後還雕了個女子,在昏暗的燈光下他被吓一跳實屬正常。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至于百墓坡為何會很少積雪,自然也與這處大型墓葬有關,古墓的存在讓其地上的地表溫度比其它地方要高,即便有積雪覆寫也會很快融化和消失,這也就形成了“百墓坡”上的特殊現象。

經過考察,這個墓葬基本确定為金代墓葬,雖然沒有發現墓志銘一類的東西幫助确認墓主身份,但在七号墓室一塊墓碣上找到了線索。

這篇名為《段楫預修墓記》的記錄告訴人們,墓主的身份、生卒年份和家庭關系。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但也就僅此而已,段氏為何要修如此規模的陰宅,家族是幹什麼的,後人現在何處,曆史背景如何,這些都沒有得到解答。

在現存的史料和方志中,也沒有相關段氏墓主的記載。這個段氏家族是個有錢的庶人,但他們是單憑種地積攢了大量家産,還是從事其他行業發家緻富?這個問題萦繞在考古學家們心頭,一段時期内沒有找到答案。

而且,雖然馬村村民姓段的接近90%,他們卻從未聽說自己祖上與這個墓葬有什麼關系。

基本可以肯定,修墓的段氏後人已經不在馬村,他們去哪了,隻有找到這些人,才能破解馬村磚雕墓葬的曆史謎團。

1996年,山西省金墓博物館成立,正式對外開放,成為當地的遊覽勝地。2001年6月25日,馬村磚雕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在專家們苦苦尋覓而不得時,2004年春天,居住在稷山縣城東澗東村的段登科找到了他們,說他家裡至今藏着兩塊陰刻銘文的方磚,與墓中出土的方磚十分相似,很可能與墓主有關。

專家立即來到段家親眼看到了這兩塊方磚,兩塊磚長寬厚相差無幾,刻銘清晰,銘文如下:

據父傳曰,上祖先嫡字諱先,箸有貫通食補方一冊,上行宋太宗年間,救人、濟世、康人、益壽,方圓數百裡婦孺皆知也。孰料貫通如餌,官索夷掠,實難保之,故刻磚四塊,擇方于其上,分付二子,預留後人之繼之矣。

段登科的話也佐證了銘刻上的文字,他告訴專家自己家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些秘聞,傳說蒙古攻宋時,成吉思汗大将木華黎率兵攻入河南,手下不少士兵水土不服生了病,聽說段家是醫術世家,便找段家祖先去軍營看病。段氏先祖頗有血性,拒絕給蒙古兵看病,惹怒了木華黎,下令手下對段家展開殘酷的報複,段家不少人是以被殺,财産更無法保全,就此走向式微。

後來,段氏後人離開了馬村,搬到距稷山縣城4公裡的澗東村生活,數百年後,段氏家族在馬村生活的蹤迹已成為曆史,但段氏後人從未忘記。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根據磚石銘刻,段登科的講述,專家再找出當地縣志加以對照,果然得到了印證。

1994年版的《稷山縣志》記載: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木華黎率兵進犯稷山,部分村落遭劫。

蒙古大軍從1211年攻金,從此開始了連年的戰争,1234年金亡,在二十多年時間裡,稷山屢遭兵災,民不聊生,是以才發生了刻磚留予後人的事。據此推斷,段氏刻銘磚的時間在1230年前後。

至于墓中磚雕為何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戲曲元素,段家人一清二楚,據段登科介紹,段氏家族奉行的是“孝養家、食養生、戲養神”的三善文化。

“善戲養神”——段氏家族成員,生前大多酷愛看戲,有些還喜歡親自演戲,按照“事死如生”的墓葬傳統,墓中出現了大量戲曲磚雕也就不足為奇。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800年來極少積雪,考古隊挖開後欣喜不已

豪華大墓的背後,是财力的強力支撐。段家以藥膳為主業,懸壺濟世,富甲一方,發迹于北宋,衰微于南宋,在戰亂中逐漸沉寂。

至此,馬村墓群磚雕的曆史意義也已被揭開,為後人了解那段戰争曆史增添了一段真實的庶人視角,補全了這段珍貴的曆史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