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雲、劉強東10年嘴炮,阿裡現被京東反超!

大家在網絡上,經常能看到馬雲和劉強東互怼的段子。事實上,當年沒有拼多多的時候,B2C電商領域能正面硬鋼的也非阿裡巴巴和京東莫屬了,但多年來,京東基本也是長期受到了阿裡的壓制。不過東哥說起來也的确有種,就是不服這口氣,是以他總是在公開場合以挑戰者的姿态和馬雲你來我往地,嘴炮打了近十年。當然了,網友們看熱鬧也看了近十年。

但是最近,情況開始反轉了,格局貌似大有逆轉之勢。有網友開始鼓噪,這回馬雲要打臉了。那麼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2021年9月全國工商聯釋出的《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顯示,京東集團以年營收7686億元的成績緊随華為排在了榜單第二名,而阿裡巴巴集團僅為第五名,年營收為6442億元。京東的年營收竟比阿裡巴巴高出了1200億!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但近期剛釋出的《2021胡潤中國500強》排行榜卻又顯示,阿裡巴巴排名第三,京東集團又排到了第九名。這好像又把大家看懵了,有小夥伴可能要問了,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京東和阿裡巴巴到底誰更強呢?

其實這兩個榜單并不沖突,前一個榜單是按照企業年營收來算的,而胡潤的榜單是按照企業總資産及估值來算的,也可以說是按照企業規模來排的。阿裡的業務更加分散,而京東相對更集中一些,不過橫向發展也是必然的。

根據胡潤的這個榜單資料顯示,雖然阿裡巴巴企業規模為39000億人民币,京東隻是它一個零頭,才9010億人民币,但京東所創造的年營收,卻反超了阿裡1200億元。而且,阿裡巴巴相較于之前,企業價值直接縮水了48%,京東在連續疫情的環境也有縮水,但隻是10%。根據榜單的資料,排名前十的企業整體上都有大幅的縮水,唯有位元組跳動、甯德時代和美團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位元組跳動漲幅為221%,甯德時代漲幅為151%,美團的漲幅也很猛,為156%。

無論怎麼說,以往馬雲根本沒放在眼裡的京東集團,現在的戰績,恐怕也是讓他感到吃飯不香了。不知道馬雲某天閑來回想起曾經跟東哥放過的那些大話,自己是否也會覺得十分好笑呢?

其實要說起馬雲和東哥的紛争,最早要起源于2008年。大家知道阿裡巴巴造節造的很成功,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影響力上來看,“雙十一”現在已經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特大型購物盛會。但實際上,京東是在2008年阿裡巴巴“雙十一”開始前,就已經推出了“618購物節了”。起初“618”隻是為了紀念京東集團的生日而搞的内部小規模慶祝活動,但現在也發展成了僅次于“雙十一”的年中狂歡購物節了。

再回過頭來說“雙十一”。阿裡巴巴“雙十一”開始叫光棍節,正式推出是在2009年,切入點就是年輕人想脫單的情感訴求。

一炮打響後,包括京東在内的其他各家電商平台當然也不甘沉寂,紛紛開始順勢而動,推出各自的“雙十一”。但是阿裡巴巴不高興了啊,他肯定想要獨享勝利成果,于是在2011年的11月1日,阿裡悄悄注冊了“雙十一”的文字商标,并在2014年突然發出了公告,聲明“雙十一”購物節是阿裡巴巴獨家品牌資産,其他任何平台不得效仿雙十一這個主題和标題。

東哥雖然也感覺很懵,但他不服氣啊。于是也設計了一個“雙十一”商标拿去注冊,竟然通過了。此時,馬雲哪裡甘心?然後來了個一紙文書申請,國家知識産權局就廢止了京東雙十一的商标使用權,至今為止,京東和阿裡巴巴還在圍繞“雙十一”商标在糾纏中,兩人也是以而結下了梁子。

我們來看幾個馬雲和劉強東互怼的名場面:

馬雲和劉強東第一次見面是在2014年的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據劉強東說:當時,他和馬雲握手說自己是劉強東,但馬雲的第一反應竟然是一臉驚訝的表情:啊?你這麼年輕?你這麼小?這多少讓劉強東感覺到了一些不快,總感覺馬雲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态在說話。

不過東哥呢也不好惹,他也經常在公開場合暗諷和反駁馬雲,甚至直接以挑戰者的姿态面對。有一次在接受央視《對話》節目訪談的時候,被問道誰最後可能成為他的阻力的時候,劉強東說:“目前隻有一個,馬雲吧”。後來主持人又問為何他和馬雲沒能成為好朋友時,劉強東直接說:“可能是年齡問題吧,他比我大太多了,有代溝了。”

馬雲有一次公開說:“京東将來會成為悲劇,這個悲劇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強,而是方向性的問題,這是沒辦法的。是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去碰京東。别到時候自己死了賴上我們。”

然後馬雲曾在世界浙商大會上又表示“一個月掙一兩百萬的人那是相當高興,一個月掙一二十億的人其實是很難受的,因為這個錢已經不是自己的了,自己沒法花”。

于是2017年12月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馬雲的這段話就成了劉強東的“把柄”,東哥在台上分享京東在精準扶貧方面的經驗時,說道:“我們中國人富到什麼程度了?富到了賺一個億都是小目标,富到了一個月賺幾十億已經讓人很痛苦的時候了,富到了我們中國人全世界買買買。在這麼富有的情況下,國家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狀态下,這是中國人特别是已經富起來的人的恥辱”。

在談到商業模式時,劉強東說“京東是搞電子商務的,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商業成本、效率,和阿裡并不是一種商業模式。”這一回,馬雲率先出招,接過話筒說“我們是幫助别人做電子商務,自己不買貨送貨囤貨,是讓别人賣。阿裡巴巴的目标是要培養更多的京東,并讓京東掙到錢。”這一段話引起了全場的哄堂大笑。

事後劉強東在另一個采訪中還擊稱:“超過他的應該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優于他。”

那麼講到商業模式,京東的模式到底和阿裡巴巴有什麼不同呢?京東又是怎樣通過商業模式來超越阿裡的呢?

這裡我們要對比的肯定是兩家的主營業務-電商平台,至于投資領域和其他項目的開發,毫無疑問阿裡巴巴是暫時領先。

當下的電商網際網路平台主要是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平台+第三方品牌的模式;第二種是自營+第三方品牌的模式;第三種就是品牌自營模式。

而第一種模式就是以阿裡巴巴淘寶、天貓為代表的,當然最近淘寶和天貓已經合并了。那麼京東就是第二種模式的代表,而且這一種模式目前主力平台并不多,可以說是京東一家獨大。

平台+第三方品牌模式的核心收入是廣告和傭金抽成。通俗地講,阿裡巴巴實際上就是賣流量與技術服務給第三方商家的模式。而不管是賣流量還是賣技術服務,最終都要取決于平台技術的核心競争力所帶來的使用者體驗度。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發展速度快、GMV大、營收中等,相對于營收來講毛利更高,相對于GMV來說,淨利率更低。優勢很明顯,但這種模式的痛點是容易被複制,而且是需要依靠規模效應才能做大的。

第二種自營+第三方品牌的模式,其實是京東所獨有的模式。它結合了第一種平台模式的一些優點,另外還推出了類似于線下國美的自營店模式。如果單獨講自營模式,它的特點是發展速度一般、GMV中等、營收高,相對于營收來說利潤很低。但自營模式因為是直接管理,是以品控是它的優勢,劣勢就是成本相對較高,投入較大。

總體來看,阿裡模式更側重于流量營運能力,而京東模式則倚重于供應鍊效率。

但京東實際上是混合模式,他也并不會真的忽略流量營運。就像豆漿裡加了一勺糖,雖然成本高了,但喜歡帶糖的人多還是不帶糖的人多呢?更何況京東還有獨特的自營物流加持,并且它還學習和引進了亞馬遜模式,是以從電商平台創新的角度來看,京東無疑是很突出的一個存在。

有人可能會問,京東模式這麼好,為啥這麼多年一直沒幹過阿裡呢?答案其實也很簡單,一方面阿裡發力早,品牌營運的熱度高于京東,且淘寶當時總體上的價格比京東更有優勢,是以攤子鋪的比較大,結合了日本軟銀資本的大力扶持,是以就快速擴張起來了。

而京東前期除了做自營店,而且從2007年起就投入了自建物流系統的建設,燒了很多錢,導緻年年虧損。資本方面的支援也不比阿裡更有優勢,這兩塊是導緻規模一直被阿裡巴巴壓制的重要原因。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看一下近幾年來京東的反彈,所表現出來的爆發力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

京東從2018年開始止損實作盈利,根據京東集團2021年Q1财報顯示,第一季度京東實作了淨收入2032億,同比增長39%。活躍購買使用者數近5億,較2020年同期淨增了1.12億,創曆史最大同期增幅,其中超過80%的新增使用者來自于下沉市場。相比2018年的400億美元,3年時間已經翻了三倍!從市值上講,京東2017年總市值才3506億人民币,排在中國500強企業第25位,這才剛過去了4年時間,現在京東的總市值約為1.59萬億人民币,直接翻了4.5倍!幹到了中國500強企業排名第二。這是什麼概念?

是以說啊,恰恰是京東獨有的自營模式以及自建的物流系統,很可能已經成為了京東集團未來高速擴張的增長飛輪!如果大家覺得還是似懂非懂的話,請各位參考一下亞馬遜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或者搜尋我2021年10月份推出的一期主題,關鍵詞是:戰略性虧損。

#财經#

其實這兩位作為頂級網際網路大佬,畢竟都是成功人士,他們的思維和行動力也都是異于常人的。戰略企劃搶手也沒有資格對他們過多的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但從學習和研究的角度來講,還是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一下對比,力求從中發現雙方的優劣勢以及成功與失敗的真正原因的。

總結以上兩家企業商業模式的不同點,戰略企劃搶手認為,兩家企業的不同現狀和趨勢,主要源于以下兩方面的驅動:

首先,企業掌舵人的出發點和目标不同。

上面我也提到了,劉強東說京東是做電子商務的,京東的出發點和目标就是要解決中國市場的商業成本和效率問題;而馬雲說阿裡巴巴是幫助别人做電子商務的,自己不買貨送貨囤貨,意思是隻做中間平台和資源整合。這可能也正是兩家在商品品質把控方面略顯不同的真正原因,一個是直接管,一個是以協調為主的監管。

其次,經營思維和營運理念的不同。

馬雲強調企業要快速擴張,借力借勢,借助資本營運。而劉強東則更側重于做優做深,從業務整個流程的重要環節下手,完全掌控服務與物流成本。他們的幹法雖不同,但目标其實是一緻的,那就是四個字:成本、效率。

不過,我想随着企業越做越大,大企業的公衆屬性也會越來越強,精英人才輩出,未來他們的航向還是會依靠團隊力量來把控的,兩家企業最終孰優孰劣,我覺得現在還不宜過早下定論。各位老鐵,你們又是怎麼看的呢?

關注戰略企劃搶手說市場,聽有見地的觀點,悟企業創業大道。各位老鐵,我們下期的話題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