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開陽 尤嘉 茴香

責編 | 攸淇

●  ●  ●

1

空氣污染導緻授粉昆蟲數量減少七成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昆蟲授粉支撐了全世界農産品産值的8%,對糧食安全和經濟有重大作用。近期,英國的研究人員在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分析了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對昆蟲授粉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專用裝置調節試驗環境中的氮氧化物水準,并且濃度僅為美國法律規定安全水準限制的四到五成。在這一污染水準下,授粉昆蟲數量減少了六至七成,通路花朵的次數最多下降了九成,授粉量則減少了三成。研究人員指出,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和臭氧)會與花香反應,使得昆蟲傳粉效率嚴重下降。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9749122000616

2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我們每天都會在各種地方看到各種圖像,什麼圖像更容易讓人記住呢?此前研究認為視覺記憶與圖像大小無關,而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指出圖像大小會影響人們對圖像的記憶。研究人員招募了182名18-40歲的被試者,進行了七項不同的視覺記憶實驗。結果表明,被試者記憶大尺寸圖像的效果是記憶小尺寸圖像的1.5倍,而且記憶效果和圖像尺寸正相關。這一現象不受其他因素,如圖檔出現順序和圖檔分辨率的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論可以從靜态圖像類推到動态圖像上。如果你覺得上網課記不牢,不妨試試換個大一點的螢幕吧。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9/4/e2119614119

3

安裝綠色LED燈,可顯著減少漁業兼捕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刺網捕撈在全球各地沿海的小規模漁業中都非常常見。這種捕撈方式往往會誤傷目标之外的海洋生物,影響到了很多受保護物種的生存,并給漁民增加了額外的麻煩。這些被誤傷的海洋生物被稱作“兼捕”。來自美國和墨西哥的研究者,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海域嘗試通過在漁網上附着綠色LED燈來降低非目标物種的捕撈。常見的兼捕物種包括鲨鳐類、海龜和一些種類的鱿魚。研究人員認認,這些物種可能有着比石斑魚和比目魚等目标捕撈物種更好的視覺,進而能夠避開綠光。在這項試驗中,通過綠色LED燈,兼捕的鲨鳐類降低了95%,美洲大赤鱿降低了81%,赤蠵龜也降低了41%。尤其是鲨鳐類兼捕的降低對于當地海洋生态非常重要。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試圖降低所使用LED燈的成本來幫助該技術的推廣。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12.050

4

焦慮過度會導緻多種心髒代謝風險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心髒代謝風險包含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一項發表于美國心髒協會雜志的研究探索了焦慮與心髒代謝風險的關系。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一份來自1561名男性,長達40年的調查資料進行了分析,發現嚴重焦慮的中年男性,會有着更高的心髒代謝風險,并且在步入老年後會更早遭受心髒代謝健康問題。研究者指出,長期焦慮會導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過于興奮而無法恢複,進而導緻慢性疾病。這項研究表明,在研究老年人心髒代謝疾病時,有必要将中年時期的精神健康納入考慮。 文章連結: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21.022006

5

AI能夠 “由眼觀心”,通過視網膜掃描預測心髒病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研究表明,觀察視網膜微小血管的變化可以預判多種血管疾病,包括心髒問題。近日,利茲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套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人工智能(AI)系統。該系統可以分析眼科診所的視網膜掃描圖,并識别出心髒病高風險人群。該研究近期發表于《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志。這套AI系統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自動讀取分析了5000多人的視網膜及心髒掃描資料,确定了視網膜病變和患者心髒變化之間的聯系。經過學習後的AI系統可以僅通過視網膜掃描來估計左心室的大小和泵送效率(已知心室肥大與心髒病風險增高有關)。再結合有關患者年齡、性别等基本人口統計資料,AI系統可預測他們在接下來的12個月内心髒病發作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該人工智能系統的準确率在70%至80%之間。此外,視網膜掃描相對便宜,未來可利用這樣的AI系統來改進心髒病早期篩查工作,幫助高風險人群及時就醫。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2256-021-00427-7

太空環境會長期損害宇航員的紅細胞

哪種圖像更容易被人記牢?|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太空旅行會對人體造成很多傷害。近期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稱,跟在地球上相比,宇航員太空環境中更易損失紅細胞。自人類開始第一次太空旅行以來,科學家們就已經注意到,宇航員很易發生貧血伴随紅細胞數量下降,并且這種影響在傳回地球後仍會持續至少一年。但導緻這種太空貧血的原因一直以來不為人知。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采集了14名在國際空間站工作六個月的宇航員的呼吸和血液樣本。采樣範圍包括了他們在這次太空飛行之前、執行任務期間(共四次)以及太空飛行後的一年内。分析還發現,太空飛行會導緻血紅蛋白降解産物,呼吸樣本中一氧化碳含量和血清中的鐵水準持續升高,這些發現表明紅細胞被破壞了,而缺乏紅細胞會導緻貧血。

結果顯示,宇航員在太空中損失了大約54%的紅細胞。科學家們認為,紅細胞被破壞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宇航員的身體為了适應重力環境改變而經曆的變化。紅細胞數量在回到地球後的三到四個月内慢慢恢複正常。但一年後收集的樣本顯示,紅細胞破壞率仍比在太空飛行前的水準高出約30%。為了降低太空中貧血的風險,研究人員建議調整宇航員的飲食以更好地支援他們的健康需求。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637-7

制版編輯|盧卡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