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樂陶按語:

王登的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先後入選湯湖美術館館藏陶藝作品展(武漢)、“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北9+1美術館館藏作品展(武漢),并榮獲第六屆湖北現代陶藝展優秀獎(武漢)。

該作為何頻獲殊榮?王登的創作記,不僅回答了這一問題,而且給出了陶瓷藝術傳承創新的要義“存同求異”。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存同求異/王登作品

方向多元性的形态造型,在燈光的照射下影射出的陰影,像極了密密麻麻的高層建築。或高低起伏、或相擁而立,這些看似簡單的柱體,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呢?

大自然的美景正在被這些不合理的建築侵蝕着,人們已經無條件地接受這個現實,甚至為了在這樣生存空間中生活下去,放棄自我,放棄自己最初的夢想。

我們所追求的美隻是單純意義上的外在美嗎?不,我們同時也需要的是一種内在美,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内涵。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裡,我們依然需要呼吸到大自然的氣息,依然需要注重内涵的挖掘,也就是内心世界的情感交流。這就是作品《存同求異》所想要傳達的思想,即當代陶藝是可以透過表象看到更深層次的内在空間的一種個人情感的藝術創作。

談到陶藝作品《存同求異》的創作初衷,即塑造出一個多元度、多面向、多重組合形态的藝術造型。以簡單的幾何元素創造出複雜且有趣的純藝術化的造型樣态,在展現作品造型的同時吸引人們觀察到陶瓷所特有的空間——内部空間。陶藝作品在光的照射下,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呈現出來的本體将更有生命力,值得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作品局部

當我們看到作品向外伸展的影子時,随着光的照射角度的不同,我們的腦海裡可以聯想到許多故事。随着工業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建築的落成往往能展現出這座城市的發展。為了在這華麗的建築裡生存下去,多少人束縛着自己,禁锢着自己的想法,隻為了生活,它們不得不放棄曾經的夢想。這樣的做法是對是錯,隻有自己才知道。或許時間久了,人們就會渴望回歸自然,放飛自己心中的自由。在這個需要個性的時代,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是很容易被世人所遺忘的。世人往往隻會看到他人光輝的外表,卻忘記了他們内心的強大是經過無數次挫折的磨練。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藝術作品創作跟做人做事一樣,不僅要注重外表,更要挖掘内在的潛力。陶瓷的内部空間的挖掘,是當代陶藝創作的一個切入點。善于運用空間的虛實對比,才能更好地塑造形體。此外,缺少了人類情感的注入,陶藝作品将會失去生命力,将會默默地淡出世人的眼球。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作品創作過程

材料:高白泥漿,藍色和紅色色劑,金屬銅絲;

成型方式:注漿成型,高溫成瓷後與金屬銅絲相結合捆綁塑造形體;

裝飾手法:多種色彩,色塊拼接,共同捆綁塑造形體;

燒成方式:梭式高溫氣窯,燒成氣氛:1320°c,還原焰。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注漿成型後口部未處理過的泥坯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棱台面切割後的效果

通過對幾何形體的提煉和概括,在幾何柱體的棱台切面上做細微的處理,或誇張、或内斂、或向左、或向右。這些處理都是随着心情狀态,不拘泥一格,随心所欲。在構成學的影響下,将它們或同方向的排列、或随意的組合、或面對面的擺放,都會産生出不同的效果。在藝術形态的追求上,垂直、傾斜、發射、方向的多元度變化都是影響造型的關鍵;色彩上,或純色組合,或混色搭配。單色帶來純淨之美,多色營造出跳動之感;材料上,金屬銅絲起到了點與點之間的關聯、面與面之間的轉折以及形體間的組合變化的重要紐帶;燈光的運用上,散射的光影效果增強了陶瓷作品的裝飾美感,拓寬了對作品的想象空間。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柱體棱台面高低對比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突出棱台面線條張力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泥坯經過切割、打磨、補水等一系列手工處理後準備燒制成瓷

作品《存同求異》,是一次色彩拼接的大膽嘗試。亞光白、晶粉、靜怡藍三種色彩的搭配,呈現出一種互相融合的局面。他們是多麼的和諧相處,或整齊地站立着、或互相對望着、或背靠背、或眺望天空、或低頭談人生。他們的相處使我們想到了自己,生活如此不易,唯有坦然面對人生方能笑懷大地。他們雖然被束縛着,但是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再艱難的條件都會去克服,用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金屬銅絲、尖嘴鉗、指甲剪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不同張力的棱台面組合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未組合的個體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俯視棱台切面

經過高溫燒制而成的幾何形瓷器,當出窯的那一瞬間,它的生命力也開始随之誕生。看似簡單的幾何棱台面,卻像極了我們人類,或開懷大笑、或靜靜的仰望着天空、或閉目養神、或低頭思索着人生。它們每一個都是生命,都是自己用雙手創造出來的,就像是自己不同心情狀态的再現。此時此刻的它們隻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如何将它們串聯起來呢?讓它們共同營造出别樣的“風景”呢?

陶藝作品《存同求異》創作記

看,形體的内部空間(猶如建築,也可作為捕捉光的容器),當金屬銅絲複雜的交叉在一起,折射出人們内心情感世界的複雜與多變。

當厭倦了單色,總希望多點色彩的加入。色泥的出現帶來了希望,此時的我迫切希望創作出獨特的效果。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的鈞瓷帶來的是一種刺激,激發着我用景德鎮的特色來賽過它們。景德鎮的高嶺土,經色劑的調配,演變出了許多亮麗的色彩,這其中晶粉與靜怡藍是最吸引我的。齊國晏嬰曾說過“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悅耳動聽的音樂。”生活的新鮮是我們敢于嘗試才能享受到的。此時的我有一個沖動,那就是将這晶粉、靜怡藍、無光白三種色彩組合在一起,營造出别樣的色彩美感。這就是作品《存同求異》所在思考的問題,即造型是需要的,色彩呢,也是需要敢于嘗試的。在追求創新的時代,我們依舊需要的是“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我們需要個性,更需要的是一個整體。在整體中展現個性,在展現個性的同時沒有離開整體。

專家評論

中國的陶瓷藝術曆經數千年文化洗禮,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在創作的形式、材料、審美等方面展現了傑出的創造力。這其中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更應該在新的曆史創造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特征的新創作風格。基于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當代創作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工藝、美學、上予以繼承,應對創作原理、美學創作思想上予以實踐創新。王登的作品繼承中國傳統造物的系統化與模件化原則,雖采用模具翻模的制作方法,但以當代的組合方式變化出現,是對中國經典美學“精而便、簡而裁”的展現。另外,作品以簡單的方底、圓柱為基本創作原型,取意天圓地方,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彙聚在創作變換之中,即有效法自然,“随緣”之意。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孟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