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學家正在論證研究探日計劃 發展太空旅遊納入五年規劃

(請點選“讀報紙”或“服務”打開重慶晨報三版了解詳情)

中國科學家正在論證研究探日計劃 發展太空旅遊納入五年規劃

國新辦釋出第五部航天白皮書,為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劃重點

全面建成并營運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載人登月方案論證、完成火星采樣傳回、木星系探測、研制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釋出大陸第五部航天白皮書——《2021中國的航天》,以建設航天強國為主線,為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劃重點”。

中國科學家正在論證研究探日計劃 發展太空旅遊納入五年規劃

白皮書顯示,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将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開啟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

加快航天技術成果向經濟社會的轉移轉化,培育發展太空旅遊、太空生物制藥、空間碎片清除、空間試驗等太空經濟新業态。

航天運輸系統方面,将持續提升航天運輸系統綜合性能,加速實作運載火箭更新換代。推動運載火箭型譜發展,研制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大推力固體運載火箭,加快推動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研制。持續開展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和示範驗證。面向航班化發射需求,發展新型火箭發動機、組合動力、上面級等技術,拓展多樣化便利進出空間能力。

載人航天方面,将繼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巡天”空間望遠鏡以及“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全面建成并營運中國空間站,打造國家太空實驗室,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空間站平台維護等工作。深化載人登月方案論證,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制新一代載人飛船,夯實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基礎。

深空探測方面,将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發射“嫦娥六号”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傳回,發射“嫦娥七号”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着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号”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采樣傳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還介紹,按照“十四五”規劃,大陸要完成好十年前已經開始實施的國家重大工程的收官和營運工作,包括載人航天工程、北鬥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也包括要用好探月工程“繞、落、回”的科研資料、月壤等,開展科學分析。同時還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還要論證明施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複以後要接續實施。

中國科學家正在論證研究探日計劃 發展太空旅遊納入五年規劃

1月17日10時35分,大陸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号丁運載火箭,成功将試驗十三号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發

相關新聞

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運載火箭

記者從釋出會上獲悉,2016年至2021年12月,大陸共發射207次運載火箭,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介紹,過去五年,是中國航天創新發展的五年。運載火箭加快更新換代,以長征五号為代表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陸續投入使用,商業運載火箭不斷湧現,形成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2016年至2021年12月,共實施207次發射,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航天重大工程亮點紛呈,收獲滿滿。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6名航天員先後進駐,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探月工程“繞、落、回”圓滿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号帶回1731克月壤。“天問一号”實作中國航天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國印迹。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

短評

航天夢永不停步

翻開《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重型火箭、載人登月、火星采樣、太空旅遊……一幅幅科技藍圖讓人心潮澎湃。

過去五年,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嫦娥四号首次着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号帶回1731克月壤;天問一号實作中國航天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迹;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中國航天在五年間堅持創新在航天事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建強航天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提升航天自主發展能力和安全發展能力。

發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測器、完成火星采樣傳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未來五年,中國航天的“任務單”讓人充滿期待,中國航天人将繼續探索、打開更多星空的奧秘,中國航天也一定能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在外空領域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航天,必将以永不停步的姿态逐夢天宇間!

據新華社

探月工程

探月四期後續還有三次任務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探月工程從2004年實施以來,到2020年“嫦娥五号”攜月球樣品傳回地球,圓滿完成了探月工程一、二、三期“繞、落、回”目标任務。經過規劃,探月四期包括了四次任務。

第一次任務,是我們已經發射的“嫦娥四号”,落在了月球背面,已經成功實施。後續還有三次任務:一個是“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價值地區進行采樣傳回;“嫦娥七号”主要是對月球極區進行科學探測,特别是對月球的水分布進行探測;“嫦娥八号”将實施極區的科學探測以及為科研站後續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整個探月四期,基本上要達到建設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時也是為後續我們與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礎。這些任務我們和國際同行也在密切溝通協調,将一起合作開展相關探測。比如,“嫦娥七号”任務已和俄羅斯的“luna-26”簽訂協定,共同進行探測。按照目前整體研制進展,在2025年前後,我們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關工作,同時開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發射。綜上,到2030年以前,我們探月四期能夠取得預期成果。

探日計劃

已對太陽探測成像290多次

關于大陸未來的探日計劃,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的論證研究,将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确定太陽活動特征,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資料中心主任趙堅介紹,“羲和号”衛星是大陸首顆太陽探測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去年10月14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标志着大陸正式邁入了空間探日的時代,這顆衛星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已經完成了衛星平台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了探測成像290多次,衛星的平台及有關載荷工作穩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研制總要求。

趙堅指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繼“嫦娥五号”成功實作月球采樣傳回,“天問一号”成功實作對火星的“繞、落、巡視”探測之後,在一年的時間之内,對太陽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陽這顆恒星的探測實作了全覆寫,奏響了深空探測的“三重奏”,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中國航天達到 1:10以上的投入産出比

趙堅指出,航天的發展确實是需要高投入。但是,航天及其應用所産生的效益更大。據初步統計,可以達到1:10以上的投入産出比。航天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産業發展的巨大變革,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推動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發展,對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航天應用已經廣泛用于國土資源調查、環境保護、農業發展、林草監測、防災減災、氣象預報、海洋開發、交通運輸、教育醫療、城鄉建設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衍生出的新技術應用,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老百姓也能切身體會到航天科技所創造的美好生活。

另外,航天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航天産業鍊的快速形成,而且賦能傳統産業,促使産業更新換代和提質增效。

趙堅說,航天發展将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有力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實作。航天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也将共同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造福群眾。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

編輯 | 陳宇 郭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