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文烨豪,編輯 | 吳先之
過去的2021年,不管是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還是Facebook更名Meta,無一不向外發散着風口到來的信号。
而元宇宙,這一源于小說《雪崩》中的概念,在30年後重新走入了大衆視野。
通俗地講,所謂元宇宙即映射人類虛拟替身的虛拟世界。但在當下的語境裡,元宇宙似乎被賦予了多元含義。
根據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的表述,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産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網際網路應用和社會形态。而特斯拉CEO馬斯克則直截了當地指出:“元宇宙更像是流行的營銷術語。”
各方表态不一,但元宇宙概念爆發卻有目共睹,而随着各路玩家入局,戰火也燃到國内:
位元組跳動在VR賽道動作頻頻;阿裡成立元境生生入局元宇宙;騰訊曝光元宇宙項目Z PLAN、拟收購黑鲨科技轉向VR裝置;百度則匆忙上線希壤App,意欲咬下了元宇宙的螃蟹。
風口當頭,跳入賽道的玩家顯然不止一向敏銳的網際網路老炮,一衆遊戲、智能裝置、社交、科技企業争相靠向元宇宙,借助概念的催化在資本市場掀起狂歡。
大熱之下,所謂的元宇宙,元向了何方。
内容黑洞
當下,元宇宙所承載的虛拟空間,無疑是荒蕪的。
2021年末,All In元宇宙的Meta在旗下VR平台Horizon Venues舉辦了三場元宇宙演唱會,免費向OculusVR使用者開放。
為此,Meta不惜财力,請到了Young Thug、DJ David Guetta及The Chainsmokers,堪稱豪華的陣容背後,似乎暴露出了Meta的司馬昭之心。
顯然,Meta此舉,意在複刻2020年Travis Scott在《堡壘之夜》中舉辦演唱會時的盛況。後者作為虛拟演唱會的巅峰,共計吸引了超1000萬玩家在遊戲中觀看,開場曲《THE SCOTTS》直接登頂Spotify全球榜。
然而,Meta此番複刻,并未如期待中那般為元宇宙元年畫上完美的句号,取而代之的,是大衆視野裡的問号。
根據Oculus官網資訊,Meta元宇宙演唱會最熱的一場,觀衆數也隻有區區1.8萬。
而與《堡壘之夜》中光怪陸離的視效相比,Meta所表現出的演唱會内容顯得簡陋與平淡,不僅如此,David Guetta演唱會更是以2D直播視訊替代3D場景,無人問津亦是自然。
盡管狂歡與遇冷的背後,或存在着硬體制約、使用者積澱等諸多理由,但感官層面的差距,顯然是其難掀聲量最直覺的原因。
其實,同樣的故事,也在随後百度的希壤中上演。
2021年11月中旬,百度上線“希壤”社交App,12月21日,“希壤”開放内測。
在百度的話術中,“希壤”将打造一個身份認同、跨越虛拟與現實、永久續存的多人互動虛拟世界。
然而,使用者回報卻與官方定義大相徑庭——模組化粗糙、卡頓穿模成為了主流評價,就連希壤負責人馬傑,也稱其現階段隻是一個負6.0版的元宇宙産品。
國内外巨頭接連折戟,暴露出了元宇宙内容層面的黑洞。
放眼望去,元宇宙賽道除概念本身外,鮮有公司能拿出具備說服力的産品與内容,反倒是《堡壘之夜》制作商Epic,借由自家引擎Unreal 5模糊了虛拟與現實的邊界。
誠然,元宇宙概念被引爆還不到一年,企求賽道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内誕生出優質産品未免有些苛刻,但即使将目光放長遠,依然很難看到元宇宙從概念走向落地的機會。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釋出的《2020-2021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元宇宙的概念布局仍集中于XR及遊戲社交領域,技術生态和内容生态都尚未成熟、場景入口也有待拓寬,理想願景和現實發展間仍存在漫長的“去泡沫化”過程。
可見,元宇宙概念泡沫正當時,核心卻仍處雛形之中,距離“投機者”嘴裡的最終形态仍有着漫長的差距。
而退一萬步說,各路人馬紛紛布局的XR及遊戲社交領域,又真的能擊穿元宇宙的内容黑洞嗎?
硬軟體制約
一般而言,XR涵蓋VR、AR,指通過計算機将真實與虛拟相結合,打造可人機互動的虛拟環境。
目前,盡管VR裝置受制于硬體技術,仍無法實作“去顆粒感”,但随着技術疊代更新,産品層面已然褪去了早年的不成熟,分辨率、重新整理率穩定提升,使用者體驗也正趨于改善。
而随着各企業布局VR/AR賽道,相關硬體價格已逐漸實作親民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據晶片供應商高通透露,VR裝置 Oculus Quest 2銷量已達1000萬,表現遠超市場預期。而根據IDC預測,2020-2024年AR/VR市場全球支出規模複合年增長率将達54.0%,增長态勢明顯。
從概念上看,XR賽道同沉浸體驗、鏡像現實的元宇宙概念無疑是耦合的。但實際上,即使VR/AR硬體作為元宇宙的入口,但硬體載體走向朝陽,并不意味着元宇宙瓜熟蒂落。
相反,VR賽道或許正奔赴向同元宇宙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位業内人士指出,單純通過VR裝置體驗3A級遊戲的拟真場景并不現實,這類遊戲仍需借助PC渲染畫面與提供算力。以VR領域大名鼎鼎的《半條命:Alyx》為例,VR一體機的性能很難支撐其運作。
VR裝置羸弱的性能限制了内容層面的想象空間,而靠VR作為鎖鑰的元宇宙想要實作拟真現實,要麼外接PC,要麼降低畫面品質,亦或是借助雲遊戲、串流等技術實作畫面映射。
但就目前來看,上述路徑似乎并不暢通。
首先,外接PC能夠解決VR裝置性能問題,同時也限定了使用者實體層面的使用範圍,使元宇宙的入口從VR裝置轉向PC,而VR僅作為外設而存在。
且不談有多少人會為高性能PC買單,僅從場景出發,布局元宇宙的玩家們顯然并不想打造出《頭号玩家》中的“綠洲”,而是試圖在虛拟空間搭建社交關系,移動、便攜幾乎是必選項,固定化的終端裝置難有未來。
要想讓使用者手中的VR裝置“動”起來,元宇宙應用便隻能降低畫面品質以适配性能,這也是Meta所選取的路徑,而基于Oculus的演唱會,畫面表現力自然落後于PC端的《堡壘之夜》。
而元宇宙應用一旦選取該路徑,所謂的沉浸感就将淪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應用畫面水準的降級。
以Oculus Quest 2明星作品《生化危機4VR版》為例,其基底《生化危機4》早在2004年6月便已發行,即便制作團隊有對其高清化打磨,但同業界一流作品仍有不可逾越的差距。
一位業内人士指出,目前VR遊戲還是屬于比較輕度的遊戲,類似于端遊、手遊的差別。而元宇宙應用依托輕量化入口,很可能會重蹈希壤的覆轍,讓一衆使用者敗興而歸。
内容品質的阻礙在前,元宇宙應用還剩雲遊戲這一條出路。
雲遊戲,即将遊戲置于雲端運作,服務商将渲染完畢後的遊戲畫面壓縮後通過網絡傳送給使用者,使用者隻需網絡與顯示裝置即可。
然而,由于網絡傳輸限制與實體延遲的存在,雲遊戲模式想要徹底走通仍需時間,相較而言雲遊戲+元宇宙的組合看上去會更長遠一些。
是以,除Meta All In元宇宙之外,巨頭布局XR裝置似乎另有目的,相比元宇宙這一空洞的概念,切入硬體生态似乎更為務實。
而元宇宙内容層面的欠缺,并未因VR/AR賽道的熱鬧而消解,反倒因硬體制約下的代際差異而加深。
困局之下,誰在為元宇宙的内容黑洞買單?
熱概念與冷思考
倘若元宇宙落地,那首批使用者理應為《頭号玩家》裡一個個遊戲彩蛋而歡呼的玩家們。
除同元宇宙概念情感互通之外,由于當下圍繞VR展開的故事往往存在于遊戲、影音領域,并不能複刻當年手機借通信功能覆寫大衆的老路,使用者基底是單一的。
在此背景下,玩家群體作為VR裝置的主力購買群體,向來便對産品内容品質極為苛刻。以去年火出圈的《賽博朋克2077》為例,縱使前期宣發再好,一旦内容出現BUG、不達預期等硬傷,就會從可能的現象級遊戲淪為萬人唾棄的半成品。
是以,天生沾有“陳舊感”的元宇宙應用或許很難打動玩家們。
而另一方面,對于元宇宙故事中重要組份NFT (非同質代币) ,玩家群體更是嗤之以鼻。
2021年12月,遊戲公司育碧在旗下遊戲《幽靈行動:斷點》中上線了三款NFT遊戲飾品,此舉引發了玩家群體的聲讨,而相關NFT産品上線後則銷量慘淡,上限首日更是無人買單。
對此,一位核心玩家告訴光子星球:“NFT所謂的數字确權除擡高遊戲内商品價格外,并沒有什麼意義,如果廠商給遊戲商品套上了NFT外衣,那遊戲遲早會變成電子殖民地,大家都将泡在裡面打工。”
一面是内容黑洞,一面是玩家群體的警惕,無法吸引既定使用者,又難以開拓更廣的市場,圍繞元宇宙的商業化種子或将難以播下。
以百度為例,百度希壤已同藍色光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試圖建構“元宇宙+營銷”場景,但有消息稱,百度遊戲業務部門正處裁員的寒冬中。此番形勢之下,仍顯粗糙的百度希壤進退維谷,或将陷入“内容空洞—C端流量短缺—營銷空間薄弱”的循環。
根據Gartner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輿論會對新興技術爆發出的巨大期望,産生泡沫,而泡沫也終将在技術水準不達預期下破裂,進而到達漫長的恢複期與成熟期。
然而,該曲線是否成立依托于技術本身的真實價值幾何,而元宇宙隻是概念,并沒有技術本源充當支柱,一旦泡沫破裂,長期價值便将淪為僞命題。
是以,現階段元宇宙賽道倘若無法找到破局的出口,勢必将痛飲敗局。隻是,簇擁着元宇宙概念的投機者們,真的關心元宇宙的未來嗎?
在某個關于元宇宙的線上課程裡,主講人在元宇宙架構一欄,插入了無代碼、低代碼、數字孿生、隐私計算、區塊鍊、AI、雲原生等技術,仿佛一語道盡了近年科技媒體的主流話語。
誠然,元宇宙概念背後的技術脈絡繁雜,上述技術也确實能同其沾上關系,但某些同元宇宙毫不相關的産業硬靠元宇宙,則讓人難以了解。
今年初,2021年醬香系列酒全國經銷商聯誼會上,茅台集團總經理李靜仁表示,要建構屬于醬香系列酒的醉美“元宇宙”。或許,茅台同元宇宙,中間隔着一個中青寶的《釀酒大師》。
如果說,茅台是硬蹭,百度是試水,Meta是All In,那中青寶,作為監管問詢的常客,無疑是元宇宙賽道内最進階的一批玩家。
2021年9月,中青寶宣布将推出元宇宙遊戲《釀酒大師》,此後,公司股價一路飙升,2021年全年漲幅達252.7%。到了今年,中青寶似乎并未停止“布局”元宇宙的腳步。
1月10日晚,中青寶披露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中青寶香港拟以0港元收購其寶德資産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拟更名為“保爾利德元宇宙數字平台有限公司”)51%股權,并試圖将其打造為“遊戲UGC平台的先驅者”。
顯然,中青寶此舉,劍指翻紅元宇宙概念的遊戲UGC平台Roblox。隔日,中青寶股價應聲大漲,引得深交所下發問詢函,“戰績”再添一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0元購”同期,中青寶還釋出了股東拟減持公告,兩大控股公司及實控人李瑞傑将在自公告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3個月内,減持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3%......
這讓人不禁想起前述某元宇宙課程的評價欄,某學生寫下的話:“感謝老師分享,讓我對元宇宙有了初步認識,幾個月前股市上掀起炒作元宇宙概念,有人提醒不懂不能介入,結果我最後看着别人賺錢。”
顯然,并不是所有陷入元宇宙瘋狂的人都堅定不移地相信元宇宙,而是炒概念永遠是最好的賺錢方式。
注資元宇宙的投機者們成為了其最實際的追随者,在“别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心态中賺的彭滿缽滿,而本應熱愛元宇宙的群體,卻對由資本一手締造的元宇宙熱嗤之以鼻。
那麼,元宇宙的漫漫前路裡,是誰在耕耘,又是誰在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