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近情更怯

作者:七一網

唐代的宋之問寫有一首題為《渡漢江》的歸鄉詩,詩雲:“嶺外音書絕,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從詩人平實的詩句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離家多年的遊子回家時心裡最真實的感受。

短短二十個字,沒有煽情的筆墨,沒用誇張的語調,詩人以一種幾近白描的手法,把音信不通、等不到歸期的無奈,把遊子對于回家的渴望,以及離家越來越近時心裡的忐忑——寫活了。于是,我們不由自主地代入遊子的情思:離家已多年,不知道故鄉可還是舊時的樣貌,故鄉的人們是否依然如自己離開時那般淳樸和熱情,而自己那漸漸已說不标準的鄉音,家鄉的人們聽了是否會覺得生疏……

船在碼頭靠岸後靜靜地泊着,船上的乘客随着人群慢慢地向岸上移動,與船的靜和乘客移動速度的慢不同,他的腦海裡百轉千回,浮現了太多可能發生卻又不一定發生的情景。想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心裡在乎吧。因為在乎,因為心裡有太多的期盼,是以當結果未知的時候才會對那未知的事物和場景心生怯意。途中遇到故鄉人,他也讷讷不敢言。

同詩人一樣,對于回家,我也常感怯懦,尤其是每到年關臨近。如果說“近鄉情更怯”的“鄉”是空間上的怯,那麼“年”則是一種時間上的怯。按照國人的習慣,“年”是按農曆來算的,從正月到臘月,從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即使平日裡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到了年關,少不得要回一趟家,同父母說說話,向長輩們拜個年。

嚴格來說,無論法律檔案還是鄉風民俗,皆不曾規定回家該當如何如何,可每一個離家的遊子心裡想必都存有“想要混出點名堂來給父母瞧瞧”的念頭,故而一年終了,定然要好好地盤點一下這一年的“收成”,看看自己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這不盤點還則罷了,一盤點心裡的怯意便不自覺地浮上了心頭。顯然,現實總是不如想象來得美好,而結果又往往離預期很遠,于是,我們愈發膽怯和惶恐。唯恐回了家,父母問起這一年的收獲時,答案會讓他們失望。

這不,離過年隻有幾日,我已不由自主地擔心起來。我在現如今的這個機關上班已經超過10年了,工作日益繁重,薪資卻始終未漲,難免氣餒。但日子還得接着過,我便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出去兼職,自然而然地,回家的次數就少了。同時,過去的一年裡,疫情總是三不五時地“冒頭”,人人都生恐自己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傳染源,我便愈發地不敢回家。辛辛苦苦奔波一年,雖有一些收獲,可當我将它們放于手上時,總覺得分量太輕,不足以在家人面前展示。想與不敢互相糾纏,心裡的緊張又添了幾分。

正當猶豫間,哥哥發來資訊,說:“家裡的番薯有很多,你一直沒回家來,要不給你帶一點吧。”我聽了,心裡一暖,可又不想他是以專程跑一趟,便回道:“你友善的時候帶些過來吧。”結果沒過多久,哥哥便給我送過來了。番薯一放下,他就離開了。

看着哥哥的車子漸漸跑遠,母親在竈前忙碌的樣子忽然就闖入了我的腦海,回家的心情也就變得愈發迫切。也許,在父母的心裡,未必需要兒女有多大的出息。他們所要的、所求的,不過是兒女的平安順遂,能常回家看看吧。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會員)

年近情更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