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探案 | 智能手機如此普及,創業的你仍需要一個專屬的本地座機号碼。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 2020年1月23日發了條微網誌,說望京SOHO的上半年和下半年簡直是冰火兩重天:上半年有幾個公司搶着租,下半年一個租了幾萬平米的公司,本來裝修、家具、裝置都弄好了,由于市場環境劇變,隻能退租,把家具裝置留下,還得處理員工離職。

這就是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下,做寫字路租賃生意的風險鍊:公司在業務遭遇瓶頸或者緻命打擊的時候,浪費了巨額的租金和硬體成本,是雪上加霜。

而并非隻有大公司、大商業有這個風險,探案編輯見過一家隻有一棟小樓的衆創空間,曾經因為某大客戶要入駐,把黃金樓層、位置的小“散戶”公司們都趕到了樓裡的犄角旮旯,結果半年過去,大客戶沒來,黃金樓層一直空着,樓内人氣下降,過了不久,該衆創空間轉型做了親子教育招商。

是以,是時候關注一下“虛拟辦公室”了。

疫情沖擊下,他們的生意不降反升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陸家嘴的辦公環境是讓人着迷的,放下郵件和電話,窗外就是黃浦江和彙豐銀行。眼看江對岸的百年上海,眼前的繁華都市,這座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永遠無法割裂的上海,會給人無限動力。”捷寶洋行(中國)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

捷寶洋行是一家經營醫藥器械和包裝耗材的進出口公司,成立于2019年疫情前,客戶包括百年以上的世界200強原材料公司,和BD醫療,S&N,JNJ、美聯等國際頂尖醫藥公司。因為是一家銷售主導的創業公司,是以比較希望服務成本和辦公環境兼得,對比了裸心谷、WeWork、氪空間多個聯合辦公品牌。

捷寶洋行最後選擇了一家老牌的外資共享辦公服務商——世服宏圖Servcorp(以下簡稱世服),原因是,對比WeWork的網際網路碼農氛圍,公司的香港股東更喜歡世服提供的花旗大廈的商務範兒和服務,當然,俯瞰陸家嘴的誘惑是最無法抵擋的。

因公司擴張需求,也得益于世服的全球商務覆寫率,捷寶洋行在不久後又拿下了香港尖沙咀北京道一号的服務,同時還能使用他們北京東三環的會議室 ,友善員工在三地出差,與客戶在優質的商務環境裡洽談業務。同時,往來的電話、郵件、信件也可以在多地接收,世服為捷寶洋行配備了專屬秘書,不會疏漏和出錯。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世服香港)

概括來說,捷寶使用了世服提供的兩個服務:共享辦公室+虛拟辦公室,靈活配置了辦公資源,平衡了成本投入與商務活動環境,助力公司抓住疫情下醫療器械進出口的商機,還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疫情對實體辦公的沖擊風險,讓公司的業務增量達到了200%。

由此,寫字樓生意的風險鍊也變成了收益鍊:客戶好,寫字樓營運服務商才能好。在直接競争對手陷入虧損,比如WeWork2021年第三季度虧損 8.44億美金、雷格斯2021财年總虧損1.72億美金,間接競争對手如望京SOHO遭遇着大客戶退租重新招商的麻煩時,世服在2021财年總盈利(稅後)為2850萬。

虛拟辦公室,到底虛拟了什麼?

談起虛拟辦公室的時候,人們腦海裡可能會想起“AI”的概念,比如加拿大的漢密爾頓市,有家公司給員工做了個3D數字辦公室,它很像線上遊戲虛拟人生,隻是讓人們的辦公溝通在虛拟世界進行,為在家辦公的員工增加一些歸屬感和溝通興趣。也許,未來的元宇宙,可以實作AI意義上的虛拟辦公,但這不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要講的“虛拟辦公室”。

世服把自身的“虛拟辦公室”業務也叫“共享辦公Plus”或者“共享辦公+”。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首先, 世服在全球各地都設有實體意義上的辦公空間,以共享模式和服務室辦公室兩個模式運作。

如前所說,和很多共享空間注重尋覓相對便宜的地段、簡化服務和辦公環境,以降低成本,吸納小型創業公司不同,世服多選擇一線城市的核心地段,比如北京兩處辦公地點為東三環的财富金融中心(FFC),就是三星中國巅峰時期的辦公樓,和建國路的華貿中心,毗鄰著名的SKP,客戶有一定的門檻,多為金融、獵頭、律師等領域,或者是醫藥、服裝這些傳統行業裡的佼佼者,他們都有較多的商務溝通活動。

目前,世服在全球的共享空間已經有150多個。

其次,在“實體空間”的營運基礎上,世服早在1980年便推出了虛拟辦公室。雖然叫虛拟,但使用的服務是實實在在的:包括由專人接聽的本地專屬号碼、顯赫的商業位址,IT和電信資源支援、專屬秘書服務,還有全球150個商圈的辦公地點,可以根據臨時性或者出差的辦公需要,使用辦公空間或者會議(世服虛拟辦公室産品含每月60小時使用移動工位,每月3天獨立辦公室出差時可以使用)。

簡單來講,員工不必去辦公室打卡朝九晚五,企業省了下這部分的固定成本,但仍然可以根據需要,以很小的投入,使用世服提供的空間、人力、IT服務,等于說一天一杯咖啡的價格,就能在全球CBD擁有自己的CBD級辦公室。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上海博華廣場)

為什麼智能手機如此普及的今天,你還需要一個專屬的本地座機号碼?

可能有人會問:都能讓員工在家遠端辦公了,為啥還要租用虛拟空間服務?收發資訊用手機不行嗎?臨時開會或者辦公找個星巴克蹭個網,實際買杯咖啡不香嗎?

其實對媒體來說,特别是一些自媒體還真是這樣,采訪寫稿子都不是一定要辦公室,選題會可以在咖啡館,至于自己公司的門面就是稿子,稿子寫得好,約着客戶在馬路上散步聊事兒都是理論上可行的。

但是很多行業都不能這麼搞。捷寶洋行就說,企業要給客戶提供成本效益的服務,但也要提供一個值得信任的空間。他們服務的是醫藥業,醫藥業很注重專業性、風險控制,先不說把正式的商務會談安排在嘈雜的咖啡館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兒,就說前期接觸的時候,給客戶一個名片,讓客戶打一個私人手機号聯系,對方八成轉身就把名片丢進垃圾桶了。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越是高端、跨國的商務客戶可能更重視合作方在溝通過程裡的各類細節,探案編輯過去在采訪一個北歐洋行CEO時,對方PR甚至都會叮囑一些着裝細節,更何況是尚未建立信任感的潛在客戶。是以,一個有本地真人秘書,能夠及時接聽本地專屬的座機号碼,還有流暢雙語能力,往往是讓客戶信任的起點,對外,可以提升獲客成功率,對内,有助于公司的招聘。

好的起點加上後續好的商務洽談和辦公環境,在有的行當裡,就意味着生意成功了一半。比如有一個蘇州的服裝廠,做的是高端面料生意,希望在江浙擴大生意範圍,就找到世服,在上海租用了虛拟辦公室的服務,平時不需要去上海辦公,但新生意的來電、郵件等可以讓服務方處理,有客戶再約到上海“辦公室”洽談,也成功的擴充了業務。

再看律師業,律師實際上也是個單打獨鬥屬性很強的行當,是以一些年輕律師會挂靠在某個律師事務所,但是自己單獨接單子,是以就有很多律師會選擇虛拟辦公室的服務,也是給自己的潛在客戶一個專業、有實力的背書。

有趣的是,租用世服虛拟辦公室的公司,并不一定需要向外尋找生意,因為世服的客戶都比較優質,世服也為他們搭建了社交網絡,是以客戶們也可以對内尋找和消化資源的,據說就有位獵頭的創業者和一位金融從業者彼此看對了眼,兩個人重組做了新公司。

有裡子,才能有面子

表面看,世服的客戶租用的是個“門面”,但本質上是服務:

比如專屬秘書要在接起客戶電話的同時,必須第一時間、準确報出客戶的公司和相關資訊,萬一串台了,大機率就變成重大的商務事故。再如,很多公司都需要穩定、快捷、暢通的全球網絡, 可以直接和客戶保持聯系和溝通。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但優質的服務是要重投入來支撐的:比如大家都知道,黃金商圈的租金很貴——世服客戶的人均使用面積是12平米,是業内标準的3倍左右, 當然,維持CBD級的辦公環境,要投入的營運成本也很貴,請腦子反應快、技能多的雙語秘書要高薪,布局全球暢通的IT服務網絡,也要砸錢。

再說平時的營運支援服務,一些共享空間的一個員工可能要服務500-600的人數,但世服一個樓層會配備3-5個員工,每個人服務30-50個客戶即可。

那世服怎麼降低營運成本,給客戶一個“一天一杯咖啡”的價格呢?

第一是這種“共享空間+服務型辦公室+虛拟辦公室”的模式,等于最大限度挖掘固定投入(場地、人力、IT)的價值,在資源能夠滿載運轉的基礎上,以較低的邊際成本推出不同的服務和多種不同的盈利模式組合。

第二就是利用技術能力增加人效。比如支撐專屬秘書服務的,其實是一套世服自研的IT系統,它的原理是,前端和營運商合作購買号段,然後就可以在5分鐘内完成設定,配置設定專屬号碼給客戶,後端支撐層面,系統能夠迅速識别出号碼所屬公司,客戶可以即時在用戶端自由編輯任何專屬問候語,和保證人工回複的準确率。

反過來看,前面說過,2021年,像WeWork、雷格斯等著名的共享辦公品牌都陷入了虧損。而國内一批共享空間其實在疫情前,商業模式就已經出現了問題。這說明,找便宜地段,犧牲品質和服務,用低價大規模無門檻招收小公司的模式走不通,公司都活成了二房東,也就不用提什麼孵化器了,資本要出坑是正常的。

價值與未來,不止門面

疫情在沖擊實體經濟的同時,其實也前所未有的改變了我們社會的組織和協作方式。比如很多公司開始嘗試讓員工在家遠端辦公,同時也發現,在外部環境高度變化的同時,虛拟辦公不僅僅是被動應對疫情的方式,也是主動擁抱變化的辦法,比如公司的新業務,可以采用虛拟辦公室的模式減低投入成本,成固然好,做不好,也能降低損失,或者給轉型留有資金上的餘地。

元宇宙太遠,不如先來虛拟辦公

(世服悉尼Gateway辦公室)

是以,與其說世服的虛拟辦公室是“虛拟”,倒不是說是“靈活辦公”,對企業而言,就意味着剝離掉非必要的辦公成本,包括固定的場景、部分行政人員, 然後按需向世服采購辦公資源和服務。對個人來說,依托虛拟辦公室這個産品,可以短時間内擁有強大的商務辦公網點服務和行政支援,在短時間内将生意慢慢做大。

這些是因疫情而凸顯的需求,但不是因疫情而生的需求,它是一種必然會誕生的新的組織與協作模式,也是企業進行資源配置的必然趨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