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秩序敏感期,以免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以後的社會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下樓的時候,看見趙奶奶在打孩子,我還以為是下雨天閑的,一問才知道,是因為她2歲的孫子小林林在鬧脾氣,趙奶奶哄了半天不見效,就隻好上手了。
我知道小孩子不會随意發脾氣,一定是有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我勸趙奶奶先消消氣,給我說說怎麼回事。
原來從1個多月前開始,每次下樓小林林都搶着要按電梯,之前表現還不明顯,偶爾沒搶着,鬧脾氣稍微哄哄就好了,沒想到今天變本加厲,非上樓重新自己按一次才肯罷休,趙奶奶抱也抱不住,哄也哄不好,急的汗都下來了,沒辦法,隻好使出殺手锏,把小孫子打了一頓。
趙奶奶一邊說一邊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伺候了,現在家裡一切都得這臭小子說了算。有次我看他玩具髒了,就洗了晾在陽台上,這就不得了啦,在家裡又哭又鬧,非讓我把他玩具放回去,還得和之前一模一樣,我這把年紀,連剛吃了什麼飯都記不住,那記得那一大堆玩具放什麼地方,哎呀!一大堆這樣的事,想起來就氣得肝疼。”
我聽了有些哭笑不得,孩子這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了,可惜家長不清楚,一邊打孩子一邊自己還覺得委屈。
所謂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在1歲多或2歲多的時候,開始重視生活中的秩序。具體表現就是必須重複固定的邏輯、固定的規矩、固定的順序,像玩具必須擺在固定的位置、吃飯必須坐第一張凳子、出門必須自己按電梯之類的行為,都是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現。
秩序敏感期可不是小孩在亂發脾氣,而是他的大腦發育到了這個階段,正在通過看似無意義的行為鞏固大腦的神經網絡,這些網絡是他以後形成組織能力、分析能力、歸納演繹等能力的一個基礎架構,也将為他道德意識的确立奠定基礎。如果秩序敏感期被打斷,就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以後的社會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趙奶奶聽我怎麼一說,吓得臉都白了,我趕緊勸住她說:别擔心,小林林才剛兩歲,秩序敏感期才剛剛起步,一切都還來得及。以後他想要自己做什麼,你們就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配合,他現在玩得越好,你們以後就越省心。
趙奶奶聽了我的話,顧不得再多說什麼,一把抱過孩子,小跑着要帶乖孫子去按電梯。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異議,請聯系删除)#幼兒教育大家說##中國式家庭教育##生活中的兒童教育##教育我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