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作者:新華社客戶

1994年12月,大陸的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修建,整個三峽工程竣工之後,水位預計提高到175米。是以,在三峽大壩建成之前,175米水位線以下的村民都必須遷離原來的住處。

張秉愛一家人所在的村子一共800多個村民都屬于需要遷離的人,而在135米水位線下的張秉愛一家人卻成了這800多個村民中唯一一家沒有遷離的。

2002年,同村人都已經全部遷走了,135米水位線下就隻剩下了張秉愛家一戶,于是張秉愛家自然而然的成了别人眼中的“釘子戶”,“釘子戶”最後大多是令人厭煩的“障礙”,而張秉愛一家卻是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淪為“釘子戶”的苦命人家。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不是刁民是苦命人

張秉愛的丈夫是一個腿有病患的殘障人士,在嫁給她的丈夫之前,張秉愛是另一個意中人的,隻是被她的父親硬生生地給拆散了,并逼着她嫁給了現在的這個腿有殘疾的丈夫。

然而,張家父親甯願違逆女兒的意願,擔着有可能被女兒記恨的風險卻也要堅持這樣做,在當時确實是為了女兒張秉愛以後能夠過上好的生活。

在八十年代的湖北農村,山上與山下的生活差距極大,住在山上的農戶,多隻依靠種地過活,在農田裡辛辛苦苦務農一天也隻能掙到兩三毛錢;而在長江邊的山下的農戶,幹一天工卻能得到兩塊多的收入。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山上與山下的巨大貧富差距以及山下用水、交通上的種種生活便利,都讓山上的村民十分羨慕和向往山下的生活,是以在那個時候,把自家閨女嫁去江邊的山下就成了人人豔羨的喜事。

是以,為了讓女兒張秉愛過上好日子,張父狠心選擇了棒打鴛鴦,那時的張父甚至認為即使嫁個殘障人士,隻要能嫁到江邊生活也是享福的。

然而事與願違,張秉愛的父親看中的親家姓熊,由于那個時候人們都會生養很多孩子,熊家自然也不例外,是以熊家對張秉愛要嫁的這個腿有殘疾的兒子并不十分重視,連帶着熊家父母對張秉愛這個兒媳也是馬馬虎虎,就連給張秉愛準備的結婚衣服都是随意到令人氣憤。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一件廉價的襯衣,一條短了大半截的天藍色褲子,就是婆家給張秉愛準備的新衣了,當張秉愛看到婆家如此随意的态度,再加上她本就是被逼着嫁給熊家的,這本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裡,張秉愛卻過得如此糟心,是以在看到婆家為她準備的尴尬新衣時,張秉愛壓抑許久的情緒終于爆發。

可是,除了大哭一場,張秉愛還能怎樣,甚至在她痛哭的時候都沒有人在她身邊安慰勸解。一雙土氣的網鞋,一身比她平常穿着還要廉價的衣服,張秉愛就這樣出嫁了。

在那樣的生活裡,賭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嫁都已經嫁了,張秉愛的性格還是堅韌的,日子總得照過。于是,新婚第二天,張秉愛就早早起床去背水洗衣服,她保持着在娘家時的勤奮苦幹,也是這樣的勤奮苦幹才能夠讓張秉愛将苦楚的生活支撐下去。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婚前素不相識,自然就談不上感情,在最開始時張秉愛的丈夫對張秉愛甚至是有些冷漠的,他對張秉愛的忙碌隻是靜靜地看着,直到後來日子久了,才将張秉愛的辛苦放在心上,才開始幫助張秉愛一起幹些他力所能及的活,因為他的腿有殘疾,是以幹不了重活。

是以在尋常人家是男主外女主内,可是在張秉愛這就完全反了過來,張秉愛的丈夫隻能幹些輕松活,而髒活累活則全是張秉愛自己來。

在高強度的勞作下,張秉愛曾因為過勞而流産,那是她第一次懷孕。因為缺乏經驗,是以在肚子疼時,張秉愛完全不知該是什麼情況,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在回父親家時疼得暈倒在了家門前的煤炭堆,也不知過了多久才醒過來,張秉愛的第一個孩子流掉了。好在之後,張秉愛又有了一兒一女。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淪為“釘子戶”

日子一天一天在辛苦的勞作中度過,張秉愛的生活雖辛苦卻也算平靜。然而1996年一個消息的到來,卻讓張秉愛一家人陷入茫然。

由于三峽大壩工程需要,175米水位線以下的居民全部都得遷離,張秉愛家是在135米水位線下的,之前富裕便利的江邊生活,如今卻成了需要徹底改變原有生活的麻煩。

張秉愛一家人的生活幾乎全靠她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而張秉愛是地道地道的農民,除了種地以外她什麼都不會,幹不了重活的丈夫,尚在年幼的兒女要拉扯,待在家鄉,好歹父兄還能幫襯一把,如果真的遷去了外地,張秉愛真的不知道她們要怎麼活,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要怎麼繼續。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是以面對村幹部的遷離動員,張秉愛惶恐極了,她不得不拒絕外遷,這不是她的選擇,而是生活的選擇,要活下去就隻能這樣選擇。考慮到張秉愛一家确實情況特殊,村裡也同意了張秉愛就地後靠的提議。

1996年6月,村裡第一批村民開始外遷。到2002年,同村人都已經全部遷走,135米水位線下就隻剩下了張秉愛家一戶了。

屋裡,張秉愛在給女兒縫鞋子,張秉愛的女兒靈芝快中考了,需要用錢的地方也多了起來,中考費用需要12元,照相需要1元,還有其它各種費用,看着抽屜裡隻有29元5角的靈芝就隻拿了27元,靈芝一邊拿錢一邊小聲嘟囔着“各種費用一交,就隻剩下10元錢的夥食費了。”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張秉愛聽到女兒的話後讓靈芝把錢全都拿走,可是靈芝知道母親辛苦,懂事的她體諒母親,最終也隻多拿了一進制錢。穿着母親縫好的鞋,靈芝歡喜地出了門。

送走女兒,張秉愛去地裡挖了些菜,煮好後裝進飯盒,這是她要帶去縣裡給正在上高中的兒子的。

兒子是張秉愛的驕傲,他是村裡唯一一個考上縣重點的,可近兩年由于遷離的事的影響,張秉愛兒子的成績下滑了許多。張秉愛将辛苦攢的幾百元錢給兒子當生活費,然後又勸他别為家裡的事情操心分心……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給兒子送完錢以後,張秉愛冒雨回到家裡,如今,她這個家已經成了别人眼中的“釘子戶”。六年前,村裡是同意過她就地後靠的,可是六年了,張秉愛家的宅基地卻一直沒能批下來,因為她們村全都外遷了,隻剩下她這獨一戶的後靠就成了“孤立無援”的麻煩。

要建個房子真難

六年來,幹部一批批得來,但全是勸張秉愛一家外遷的。幹部和張秉愛說着各種外遷的好處,但無論幹部說得多天花亂墜,張秉愛都不敢答應,她是種地的,有土地才能有安全感,讓她背井離鄉,她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養活自己了。

是以,張秉愛一直執意就地後靠,她也不求别的,給她個宅基地,讓她自己去建房就行了。而最後,張秉愛一家獲批的宅基地在一個偏僻的小山坡上,地基平起來會十分困難,而且又沒水沒電沒有路,距離張秉愛家的田地也遠的讓人頭疼,如果房子建在裡這以後的日子可要怎麼過。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更何況在建房一事上,丈夫是絲毫出力也出不上的,隻靠張秉愛一個婦人,在這樣的地方建房子,她可怎麼才能把房建起來。最終,張秉愛一家也無法同意在那裡建房,于是,她們仍舊在舊房裡住着。

2003年2月,長江水位上漲到135米,張家小屋被徹底淹沒在水底。沒了屋子的張秉愛一家,先是在自家田裡搭了間棚子住了一年,最後用全部房屋補貼款4800元買下了公路邊的幾間窩棚,一住就是好些年。張秉愛一家人的經曆不禁令人唏噓,而究竟是什麼導緻了張秉愛一家人這樣的艱辛。

三峽“釘子戶”張秉愛:全村搬遷剩她一戶,18年後現狀令人唏噓

小結:

2002年7月,張秉愛的兒子昌文聯考落榜了,他放棄了複讀的機會,當兵去了新疆。直到張秉愛的兒子為家裡攢夠了建房的錢,張秉愛一家才再次有了住房,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家。

張秉愛因父親好心卻錯誤的選擇而沒能嫁給自己的意中人,又因為丈夫的無能為力而飽受生活苦楚,然而即便如此,張秉愛卻從沒有抱怨過父親和丈夫,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生活隻能靠自己好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