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威”如何表現?壬寅虎年生肖郵票應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空間

“虎威”如何表現?壬寅虎年生肖郵票應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空間

時光在循環往複、變幻無窮的生活中流淌。民俗在代代相承、推陳出新的歲月中醞釀。在傳統文化中,寅虎有着怎樣的美好寓意?曆史上,江南人是如何過年的?數字化時代,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傳統節俗?

「中國人對虎的情感演繹是濃烈的,存在着敬畏與沖突的心理」

上觀新聞:再過幾天,我們即将迎來農曆虎年。您恰巧是屬虎的,這個本命年是否别有感觸?

仲富蘭:步入農曆壬寅年,我又長了一歲,真是令人感歎“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辭舊歲迎新年之際,一方面特别懷念逝去的親人與友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一方面對于生機勃勃的新的一年,更有許多美好的心願和祝福。

上觀新聞:虎諧音“福”,是否寓意着虎年有福氣?在您看來,虎有着怎樣的文化象征意義?

仲富蘭: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虎的形象在民間一直象征着力量和氣魄,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虎以其勇敢自強、大氣堅定、虎虎生威,從多方面滋養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品格。

千百年來,關于虎的民俗信仰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習慣力量。以虎為題材的民間藝術品琳琅滿目,各種“虎”題材的民俗作品也精彩紛呈。在漢語中,帶有“虎”字的成語更是不勝枚舉,如生龍活虎、如虎添翼、虎嘯龍吟、虎踞龍盤、虎躍龍骧、龍行虎步、龍騰虎躍、虎頭虎腦等。

上觀新聞:不難發現,成語中既有“虎嘯龍吟”“如虎添翼”“虎頭虎腦”,但也有“與虎謀皮”“放虎歸山”,中國人對虎的情感似乎有些複雜?

仲富蘭:應當看到,中國人對虎的情感演繹是濃烈的。中國人對虎一直存在着敬畏與沖突的心理。一方面,認為老虎是有靈性的神獸,因而以它的形象鎮邪、消災避難;另一方面,又認為虎是食人的猛獸,因而感到畏懼。

“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虎從遠古社會先民們的動物崇拜中演繹成虎神。中古社會,虎又從“神虎”“瑞獸”,演變成護佑蒼生的保護神。這種從畏懼到崇敬的轉變,對族群團結和民族凝聚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虎文化的内涵和寓意,曆經滄桑,于今更是日臻豐富,已成為中國人普遍認同的民俗文化的一個辨別。

上觀新聞:哪些與虎有關的民俗,展現了虎文化的内涵與寓意?

仲富蘭:傳統社會的許多地方,有外婆家給新生兒送布老虎的習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将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勇猛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妄無災。此外,還有給小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虎肚兜等習俗。

在西北的一些地方,則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馍,用紅繩拴在一起。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一對新人同心同德。有意思的是,這種馍還有雌雄之分。雄老虎馍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有擔當,撐起這個家;雌老虎馍的額中有一對飛鳥,寓意夫唱婦随、家庭和睦。現在,還會特意多加幾隻小老虎,祝願新人早生貴子、多生兒女。

上觀新聞:前些日子,壬寅虎年郵票一經亮相,關于“虎威”如何表現就在網絡上引發讨論。您怎麼看?

仲富蘭:從好的方面來說,小小一方生肖郵票能夠引起熱議,對虎形象的诠釋、虎文化的傳播是有意義的,也是傳統文化熱乃至文化自信的折射。

這番熱議也說明,作為民俗符号的虎,承載了無數人的情懷。既然是表達民俗的符号,即被賦予了特定的情感與内涵,與藝術家展現自己的個人才華的作品略有差別。從這一角度來說,生肖郵票應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空間。

“虎威”如何表現?壬寅虎年生肖郵票應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空間

公交71路外灘站張燈結彩。李茂君攝

「長期積澱起來的傳統年俗,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展現」

上觀新聞:春節可以說是當代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但據說,古代的春節和過年并不是一回事?

仲富蘭:确實,“春節”一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特指。

大約在新石器時期,大陸先民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規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期,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以及“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因為農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後,因而把這一天順勢定為春節。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的決議,作為農曆正月初一的“春節”也正式确定。

上觀新聞:對中華民族而言,春節究竟有何意義?

仲富蘭:春節的意義在于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辨別。無論是帝王将相,還是販夫走卒,都要過年,幾千年來莫不如是。春節已經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坐标。春節所産生的文化想象,本身就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一種展現與回歸。

在中國人的時空概念中,民俗節日是一個樞紐或者叫節點。春節既是一年的終點,又是一年的起點,周而複始,萬象更新,這就在人們的心理上形成一個圓。這種循環往複的圓形時間觀,可以打破個體生命從生到死的線性恐懼。

除此之外,我以為,春節的意義在于調節三種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是以,關于春節,我曾經嘗試用六十四個字來表述:“天人合一,和諧自然;迎春納福,趨吉避兇;除舊布新,美好開端;領悟親情,凝聚情感;感恩圖報,回饋社會;莊嚴儀式,珍貴記憶;遊藝紛呈,精彩展示;放松調節,心靈安甯。”

上觀新聞:或許有人會疑惑,已經21世紀了,為什麼還需要農耕時代形成的春節?

仲富蘭:有人認為,如今工業化、資訊化的中國,過春節的象征意義大于現實意義。但我相信,人與自然、人與人(即社會)、人與自身,這三種關系還是存在的;避兇趨吉,求得來年的和順,也是人性使然。

逢年過節,一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碰個杯,過去一年中即使有什麼磕磕碰碰,酒酣耳熱之際,沖突也就化解了。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走動,也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至于個人的身心平衡,一年忙到頭,總會有人成功,有人不那麼順利。新春佳節是對自己極強的心理暗示:一切不順心的事都會過去,新的一年又是一個美好開端。萬事從頭起,對未來又有了憧憬,這就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減壓閥”的作用。

除了個體角度,從宏觀層面來看,在長期曆史程序中認同和積澱起來的傳統年俗,是傳統文化中維系、協調、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也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展現。近年來,随着中國經濟影響力的逐漸增強,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已經逐漸在世界主要國家的一些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成為中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方式。

“虎威”如何表現?壬寅虎年生肖郵票應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空間

仲富蘭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