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都說中醫是國粹,可是因為晦澀難學,現如今真正鑽研中醫的人不多。但是不多不等于沒有,獲嘉縣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三十年的時間整理家傳醫書,如今出版了。

近日,獲嘉縣後寺村村民陳培真特别開心。每天一起床,他都要把這幾本醫書拿出來看一看,這本剛剛出版的《濕證發微 寒溫窮源》的醫書,飽含了他近三十年的心血。獲嘉縣後寺村村民 陳培真:在我很小時候,我父親,上一代的老人,包括奶奶對醫學都懂,經常給我說咱們家的藥書要好好學。
陳培真今年69歲,他告訴記者:他們家是中醫世家。陳培真的高祖叫陳其昌,是清末的名醫,留有《濕證發微 寒溫窮源》等醫學手稿,陳家把高祖的手稿當傳家寶流傳下來,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陳家後人真正從醫的人不多。陳培真也是在四十歲時,才意識到家傳中醫的珍貴,從那時起,他就開始鑽研家傳醫書,決心将它出版面世。獲嘉縣後寺村村民 陳培真:這麼好的東西你放到自己家,那不行,這是社會的東西,是以說我多年以前都有這個心願,我一定要下功夫讓它再問世。
家傳醫書均是繁體字、順排版,晦澀難懂,想要看明白,對自身的文化功底是一種考驗。好在,陳培真的父親上過私塾,精通四書五經,受父親影響,陳培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加上勤奮執着,在2005年時,他已經可以對家傳醫書融會貫通。之後,他開始按照書的内容,根據自己的了解,勘誤糾正,自我整理手稿。獲嘉縣後寺村村民 陳培真:我把手稿送到人民衛生出版社,人家開會研究,最後說出版。
去年年底,陳培真整理的這本醫書順利出版,在當地傳為佳話。醫書中有針對疾病的醫學理論,也有陳家治療疾病的民間秘方。通常情況下,這些都是密不外傳的傳家寶,但陳培真都毫不保留寫到了書中。
陳培真還在整理其他幾本家傳醫書,準備在近幾年相繼出版。記者了解到:目前,陳培真家傳的陳其昌中醫已經入選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記者:趙耀奇 周寅生
(新鄉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