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奉節白帝城遺址内發現6000平方米明代衛所建築 系重慶境内首次發現

1月24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獲悉,在2021年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項目考古發掘中,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奉節白帝城遺址内,發現一處明代瞿塘衛右千戶所大型建築基址,這也是重慶境内首次發現明代衛所建築。

奉節白帝城遺址内發現6000平方米明代衛所建築 系重慶境内首次發現

據悉,白帝城遺址位于重慶市奉節縣白帝鎮紫陽村,夔門街道辦事處瞿塘峽社群。為配合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推進白帝城遺址公園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準許,2021年4月至10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奉節縣文物保護管理中心聯合對白帝城白帝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奉節白帝城遺址内發現6000平方米明代衛所建築 系重慶境内首次發現

“本次發掘最重要的是在陳家包發掘區發現并勘探明代大型建築基址1處。”考古現場負責人孫治剛介紹,經過初步勘探顯示,該建築基址區分布面積逾6000平方米,已發掘面積1183平方米,清理有房址、天井、道路、排水溝等遺迹。

什麼是衛所?衛所制度是明統治者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建立的一種獨特的軍事制度。“衛”“所”是明代重要的軍事機關,圍繞衛所指揮中樞,擇地築城,屯軍駐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制。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介紹,根據文獻記載,瞿塘衛曾下設前、後、中、左、右等5個千戶所,其中右千戶所單獨設在下關,并設定軍城扼守夔門。

奉節白帝城遺址内發現6000平方米明代衛所建築 系重慶境内首次發現

孫治剛介紹,結合建築布局、營造方式及年代分析,陳家包建築基址區的明代建築與《重建瞿塘衛右千戶所記》記載高度吻合,故該建築基址應為明代瞿塘衛右千戶所公署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可能是碑記中所述的聽政堂、寝息退思堂等核心建築。

奉節白帝城遺址内發現6000平方米明代衛所建築 系重慶境内首次發現

“陳家包建築基址區也出土了諸多明代遺物。”孫治剛介紹,出土遺物以陶闆瓦、陶條磚、陶方磚、陶瓦當、陶滴水、柱礎石等建築材料為主,也包括青花瓷碗、青花瓷杯、金簪、銅耳勺等小件器物,排水溝内也出土了“大明成化年造”青花瓷“喜”字碗,這批青花瓷碗應為萬曆中後期至崇祯年間産品。

“瞿塘衛右千戶所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孫治剛表示,該發現有力證明了白帝城遺址自漢、六朝、唐、宋元、明不同時期都是扼守夔門天險的軍事重鎮,進一步豐富了白帝城遺址的内涵,彰顯了白帝城在曆史上“東控荊楚、西扼巴蜀”的重要戰略地位;其次,瞿塘衛右千戶所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豐富了明代的衛所材料,對研究明代的衛所制度、衛所公署建築布局與營造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天琪)

更多内容,請關注Qnews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産權歸【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資訊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