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多用途複合粘合劑:用雞蛋、動物膠成分粘接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與秦陵博物院合作,在國際權威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多用途複合粘合劑:用雞蛋、動物膠成分粘接

研究人員在秦兵馬俑上新發現了一種多用途的複合材料,這種材料被廣泛用于兵馬俑制作中的填補、粘接,抹平等工藝中。

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秦陵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過程中,他們在陶俑的頭冠部、胳膊處,包括陶馬腹部、腿部的斷裂處等很多部位,都發現過這種材料。此次最新研究發現為了解兵馬俑的制作工藝和保護與修複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據。

這種粘合劑似乎可以了解成一種萬能膠功能的“膩子”,用于兵馬俑的粘接、抹平、修補。 “膩子”的成份,其實是用雞蛋(準确的說是蛋清)、動物膠和陶粉混合做成的。我認為這一點也不稀奇,老祖宗就是這麼牛B。

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多用途複合粘合劑:用雞蛋、動物膠成分粘接

一、古代三合土除了使用石灰和土,有些還摻有糯米、蛋清、紅糖、動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礬等。

二、書本上的穿草裙圍篝火跳舞的,那是老外祖宗的經典形象。

三、咱華夏老祖先那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會煉丹會煉金,這東西對咱老祖宗來說根本不算個事兒。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别。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用陶土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将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1974年3月,臨潼縣骊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公裡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多用途複合粘合劑:用雞蛋、動物膠成分粘接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号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建構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寫黃土,進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内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内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多用途複合粘合劑:用雞蛋、動物膠成分粘接

話說回來,那會就有雞蛋了,那老祖宗們吃沒吃上炒雞蛋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