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70年)藏語電影翻譯:融合民族文化的光束
中國拉薩通訊社8月8日電,片名:西藏藏語電影譯本:融合民族文化的光束
中國通訊社記者 趙朗
這位74歲的老人出生于1947年,是第一代與同時代人一起開創藏語電影翻譯時代的藏語配音演員。

圖為7月19日,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共服務中心的從業人員在錄音棚裡為影片配音。中國通訊社記者 趙朗
辛曲珠瑪出身拉薩一個貧困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後,有機會學習。但因為需要照顧家庭,1965年初初,他參加了工作,被配置設定到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司(今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共服務中心)新成立的翻譯團隊,成為一名配音演員。
"剛成立的時候,隻有四個人,導演、畫外音、機器、翻譯等,"當時,演播室破舊不堪,周圍的噪音經常被錄下來,像鳥兒的叫聲,"喬瑪回憶道。即便如此,在缺乏娛樂文化的時代,帶有粗糙感覺的電影仍然很受歡迎。即使刮風下雨,人們也必須步行或騎牛和馬去看露天電影。
圖為星曲卓馬7月20日接受中國新聞社采訪。中國通訊社記者 趙朗
1965年,西藏翻譯了第一部藏語電影《豐收之後》,其中赫曲約瑪由幾個角色配音。但在衆多畫外音角色中,她喜歡電影《英雄與孩子》中的王芳。"畫外音太深,無法走出去。
近40年的演藝生涯,演戲進場,彩色音樂卓瑪完成了第一代配音演員的使命。
22歲的普布紮西是西藏自治區電影公共服務中心翻譯部主任,接替了喬瑪那一代人,從配音演員成長為配音演員。"看着藏文翻譯電影長大,印象最深刻的是《公路戰》、《地雷戰争》和《405謀殺案》。
當時,大多數配音演員都在半場外。"除了向你的前輩學習之外,在錄音帶上練習聲音變化是最實用的方法,"Pubzasi說。"
Pubuzasi認為,電影創造了一個經典的角色,畫外音是電影角色的另一種魅力表達。20世紀90年代,他為印度電影《勇敢的心》中的男主角配音,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
當時,西藏翻譯了許多外國經典電影,為農牧民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新視窗。然而,大多數農牧民更喜歡鄉村電影,因為農村電影更接近生活。
從電影到數字,西藏第二代配音演員在翻譯藏語電影方面經曆了重大變革,"首先,配音技術更加便捷,以前需要多個人同時錄制,現在可以實作單軌錄音。"
圖為7月19日在拉薩拍攝的年輕一代配音演員單軌錄音。中國通訊社記者 趙朗
時至今日,藏語電影翻譯團隊不斷壯大,部門職能健全,從最初的四個到36個。
如果配音演員是傳遞翻譯電影的靈魂信使,那麼翻譯就是靈魂核心。郎康子仁于1999年加入本部,是藏文翻譯電影開發中第一位專業譯者。當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的辦公桌上放着《漢藏詞典》(2014年)和《藏語詞典》(1998年)。
郎康子承認,最難的翻譯工作不是沒有參照的,比如醫學、軍事等領域的專有名詞,隻能盡可能的原創。是以,過去有些不成熟的地方,翻譯不是。今天,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電影的翻譯,藏漢翻譯軟體已成為強大的輔助工具。此外,網絡語言疊代迅速,郎康的神學不時更新。他說:"我的女兒在當地一家電視台擔任翻譯,新興的網絡語言翻譯将與她談論網絡單詞的本質并将其翻譯成藏語。"
過去,藏文電影翻譯是西藏基層農牧民對娛樂和文化生活的迫切願望。在三者看來,新時代電影的藏文翻譯不僅是個人娛樂生活的需要,也有利于樹立豐富的個人價值觀、民族觀、世界觀。在民族文化交流和交流交往交融融的同時,高原人民還享受着山海之外的國際文化。(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