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所有種類的印刷品裡,鈔票應該是印制最複雜、最精緻的印刷品了——無論這個國家是窮還是富,其鈔票都是非常精緻美觀的。手工雕刻、微縮文字、光變圖案、對印圖案、安全線、熒光、水印……等等,各種印刷和防僞技術都在鈔票這方紙片上展現。
我們見到的絕大多數鈔票都是雙面印刷的,但是,在鈔票的曆史上,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單面鈔票。
單面鈔沒有什麼神秘深奧的定義——普通鈔票的正背面都印刷了圖案和文字,而單面鈔隻印制了一個正面,僅此而已。
流通的單面鈔票不是假币,也不是什麼未完成的半成品,是真真正正的貨币。為啥隻印一個面呢?說白了,一是技術不到位,二就是資金不到位,而且往往後者決定前者。
但是,在現代印鈔工業中為了定向測試某項技術,往往也采用單面的形式,以節省不必要的勞動,但是這樣的鈔票屬于“測試鈔”,不參與實際流通。比如英國德納羅公司印制的測試鈔(見下圖),票面人物為約翰内斯·古騰堡,他被認為是西方活字印刷的發明者。

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單面測試鈔
像交子、會子那樣的世界曆史上比較久遠的祖宗輩分的鈔票就不說了,在大陸的清末和民國時期,私人性質的公司票、錢莊票盛行,這些地方性紙币有很多就是單面印刷的。進入20世紀後,仍舊有不少國家和地區使用單面鈔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波蘭等國各自脫離奧匈帝國獨立。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成立後,國内經濟凋敝,社會動蕩。在這個大前提下,1921年奧地利發行的紙币就是單面鈔。
1921年奧地利發行的50赫勒單面紙币
如今來看,這些鈔票可謂簡陋至極了,但是,又非常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小小的鈔票上承載了人類的曆史文化,由此可見一斑。
在英國人統治香港時期,二戰戰火逼近香港,香港市面上輔币短缺,港英政府于1941年5月發行了面值一仙的紙币——一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分,這一批次的輔币是雙面印刷。後香港淪陷,日本短暫統治了香港。
1945年8月30日香港重光,結束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本統治。此時,港英政府又發行一仙面值的紙币為輔币,此時這批輔币就是單面印刷了,票面為英皇喬治六世的肖像。
1961年香港1分輔币
1961年,香港政府再度發行紙質輔币,标注的面值由一仙改稱一分。此時,超長待機的英國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已經即位數年,是以該輔币的票面也相應地改為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
這版一分輔币在香港市面上主要用作繳納各種稅費時的尾數找零,一直使用到1995年9月30日,之後退出流通,不再為香港法定貨币。
1949 年, 在主政海南的國民黨高官陳濟棠的建議下,海南銀行成立,其主要業務是打理海南地方金庫、發行海南特區銀元票等。同年,海南銀行發行了2分、5分等面額的紙币,這些紙币就是單面印刷。
民國三十八年海南銀行2分紙币
在20世紀末,世界上仍舊有使用單面鈔的地方。1991年鞑靼斯坦發行的鈔票就是單面印刷的。這些鈔票的票面設計非常簡單粗暴,印制技術也比較簡陋。
1991-1992年鞑靼斯坦100盧布
1991-1992年鞑靼斯坦100盧布另一種
鞑靼斯坦,全稱鞑靼斯坦共和國,是俄羅斯的聯邦主體之一。鞑靼斯坦在稅收、财政等方面享有特權,屬于留在俄羅斯聯邦内具有特殊地位的國家。這些鈔票的具體使用情況,因為缺乏相關資料,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簡單地談了一下比較常見的單面鈔票,在收藏積累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發圖補充交流。
請大家關注我,多多留言支援,給我寫文的動力,感謝!